2025年3月12日,敬以回顾与展望,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 孙中山先生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人民心中享有崇高威望,受到全体中华儿女景仰。<br> 今天是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纪念日。缅怀先贤,我们心中充满着深深的崇敬之情。<br><br>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孙中山先生逝世后,由协和医院移灵至中央公园祭奠,因中山陵尚未完工,因此暂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直至1929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遗体永久奉安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br> 对于孙中山先生的逝世,各界隆重纪念。新中国成立后每逢五一、十一,北京天安门广场就会立起孙中山像;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纪念日,以全国政协和民革中央、北京市人民政府名义在北京中山公园中山堂举行纪念仪式表达缅怀;辛亥革命纪念日、孙中山诞辰纪念日中逢10年的年份,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大会,最高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对孙中山先生表示敬意和纪念。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纪念孙中山先生仙逝百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孙文精神震昊天,猎猎麾旌帅旗先。</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推翻帝制向共和,匡扶社稷意犹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民主义谋国事,四海风云焕新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灵寝南京中山陵,衣冠香山碧云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情事百年追国父,英明不朽传永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下为公世大同,驱邪鞑虏有苍龙。</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存救国坚贞志,除弊安邦浩荡胸。</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身走卌年开伟业,心怀四海漫从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孙文英名世代颂,永屹中华一巨峰。</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纪会孙中山先生逝世百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粤香山出智勇,弃医从政逸仙公。</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年帝制成尘土,辛亥惊雷见彩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主共和昭勋业,五权宪法引新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由博爱冲霄汉,天下为公向大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雷细雨祭仙尊,乙巳追思国父魂。</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帝制推翻开伟业,共和倡导扭乾坤。</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民主义先河辟,天下为公大道存。</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百载传承今崛起,神州傲立地球村。</div> 1866年,孙中山先生在广东出生,当时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灾难深渊,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青年时代,孙中山先生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他毅然放弃“医人生涯”,投身于“医国事业”,从此踏上了充满坎坷与挑战的革命之路。他创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广泛联合革命力量,连续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r>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孙中山先生同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合作,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中国国民党,推动北伐战争取得胜利,把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推向前进。<br> 孙中山不仅是革命家,更是中国近代经济现代化的规划者。他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实业救国”战略,主张通过发展交通、工业、农业等基础设施,将传统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强国。从“三民主义”到《建国方略》《实业计划》,孙中山先生用自己的智慧为中国未来的发展画下了宏伟的蓝图。<br> 为了理想,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复兴,孙中山先生奔走呼号,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这片土地,他留下“和平、奋斗、救中国”的遗愿,让更多爱国志士遵循着他的足迹奋勇前进。孙中山先生一生奔走革命,真正做到鞠躬尽瘁,为国为民奋斗终生。 百年风云变幻,孙中山的精神遗产历久弥新。从终结帝制、开启共和到规划现代化蓝图、民族振兴,他的贡献已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div> 振兴中华,是中山先生的理想;祖国统一,是中山先生的遗志。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今日之中国,正以民族复兴的壮阔实践,回应“振兴中华”的世纪呼唤。<br> 我们对孙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学习他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学习他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学习他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br>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是孙中山先生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嘱咐。民族复兴路,先生志长存。这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对未来的召唤。吾辈唯有缅怀先贤功绩、传承中山精神,不忘“来时路”、走好“脚下路”、坚定“未来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早日实现!</div>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抚今追昔,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对中华民族发展的美好憧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的伟大梦想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名字别号:德明、帝朱、载之;化名:陈文、林行仙、兴公、吴仲、山月、武公、高达生、肃大江、无恙生、强武、李竹痴、东山。外国名:高野长雄、中山二郎、艾斯高野、杜嘉偌(Dokanno)、Nakayama、Longsang、Alaba;笔名:杞忧公子、南洋小学生、中原逐鹿士。<br>这么多名字,可以看出他走过的艰辛路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革命征途:从翠亨觉醒到天下为公的持续探索</div>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萌芽与其家乡翠亨村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据《孙中山年谱》记载,1866年他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此地毗邻港澳,较早接触西方文化。 孙中山的祖籍,据罗香林等学者考证,其家族可追溯至广东河源紫金县,属客家民系。客家人历经迁徙磨砺的坚韧品格,与孙中山“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一脉相承。<br></div> 革命的荆棘之路远超想象。自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他被迫流亡海外长达十七年,足迹遍及日本、欧美等地,期间剪辫易服、筹款演说,虽屡败屡战,却始终未改救国初心 。 流亡期间,他创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纲领,将革命火种播撒至全球华侨社群。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时,他尚在美国为革命奔走,得知消息后毅然归国,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div> 然而,面对南北分裂、财政困局,他选择让位袁世凯以促国家统一,其“不恋权位,唯求共和”的胸襟,令后人慨叹。 革命成果遭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并未止步。他流亡日本期间与宋庆龄结为革命伴侣,共同探索救国之道。<br></div><div> 李大钊称孙:“四十年殚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红色红旌,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诚为人间留正气。”<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思想遗产:开放主义与实业建国</div> 孙中山不仅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更是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奠基者。其思想体系以《实业计划》(1919年)为核心,系统提出“开放主义”与实业救国方略,主张“利用外资、外才”实现国家工业化,相关论述严格依据现存历史文献与官方档案。 <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开放主义:以主权为前提的国际合作</div> 孙中山的开放主义强调在维护国家主权基础上引进外资技术。他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明确主张:“欢迎外国之资本、技术及经验”,但需“订立平等条约,确保中国主权不受侵害”。 1912年9月考察青岛时(注:此时青岛为德国租借地),他对比德式市政规划与国内城市现状,在《在济南各团体欢迎会的演说》中提出:“市政改革当效法青岛之道路、卫生设施”,该讲话原文收录于《孙中山全集》第二卷。 他提出的铁路建设方案包含“借资开办、中外合资”等模式,虽未使用现代“BOT”术语,但核心理念与中外合作开发一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实业计划:科学规划与区域均衡</div> 《实业计划》以交通建设为先导,规划10万英里铁路网及三大世界级港口(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南方大港),主张优先开发华北、华中水利资源。其规划具有鲜明科学性与前瞻性:</div> 孙中山生命垂危之境,宋庆龄扶着孙中山颤抖的手,在他的《政治遗嘱》和《家事遗嘱》上签字。这天同时签署的,还有一份致苏联遗嘱。 <div> 他的《国事遗嘱》这样写道:“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div><div> 《家事遗嘱》:“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 全文仅 37 字,无片语提及财产分配,唯一房产(上海莫利爱路 29 号)亦注明 “供吾妻住用”,践行了 “天下为公” 的人生信条。 </div><div> 《致苏联遗书》:“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明确 “联俄联共” 政策,委托鲍罗廷 “为国民党导师”。这份遗书不仅为 1926 年北伐战争奠定国际合作基础,更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见证。</div>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孙中山在北京铁狮子胡同行辕辞世,享年59岁。弥留之际,他断断续续地呼唤"和平"、"奋斗"、"救中国"。<br> 孙中山的逝世是中国国民党、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巨大损失。毛泽东后来指出:孙中山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公祭的场面,万人空巷,是北京空前未见的景象。从3月24日开始,在中央公园举行公祭。中外团体及个人前往吊唁者络绎不绝,各界送来花圈7000余个,挽联59000多副,横幅500多件。10天公祭,参加吊唁者达76万多人。<br> 灵柩暂厝北京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寺内设临时纪念堂。4月2日,孙中山的灵柩再由中央公园移往西山碧云寺暂厝,北京再一次出现倾城而出的盛况。送殡的行列,长达四五里。几十万人守候在路边,为他送行。灵堂外,挽联如海。<div>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孙中山先生的遗训犹在耳畔。百年沧桑,他所倡导的“天下为公”与“振兴中华”,仍是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灯塔。<br></div>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天下为公”理想的实践史,更是近代中国从沉沦到奋起的缩影。 今日,南京中山陵松柏长青,香山碧云寺衣冠冢肃穆,广州《青年孙中山》音乐剧激荡人心,无不昭示其精神的永恒生命力。 百年沧桑,山河巨变。先生若见今日中国之崛起,或可慰藉:“振兴中华”之志,已由蓝图渐成现实。 然“革命尚未成功”的警醒犹在耳畔,当以开放包容续写改革,以实干笃行致敬先驱,方不负先生“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的殷切期许。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从“医人”到“医国”:革命火种的点燃</div><div> 孙中山生于1866年,幼年时亲历清廷腐败与列强侵略。13岁赴檀香山接受西式教育后,他深刻认识到“中国积弱,皆因制度腐朽”,毅然放弃医学事业,投身救国革命。</div><div> 创立兴中会:1894年,他在檀香山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首次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目标公之于众。</div><div> 同盟会与三民主义:1905年,他联合各革命力量成立“中国同盟会”,将革命纲领提炼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凝聚革命力量的核心思想。</div><div> 武装起义的坚持:从1895年的广州起义到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他领导了十余次反清武装斗争。尽管屡战屡败,但他始终坚信:“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div><div> 为何重要? 孙中山的革命纲领首次将中国的问题归结为制度之弊,而非简单的改朝换代。他提出“建立民国”,让普通民众第一次意识到: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而非一家一姓之私产。 <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辛亥革命:终结帝制,开启共和</div><div>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虽未亲临战场,但作为革命精神领袖,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div><div> 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诞生:1912年1月1日,他在南京宣誓就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主权在民”,废除跪拜礼、刑讯逼供等封建陋习,推动剪辫易服、兴办教育、鼓励实业。 - 制度设计的远见:他提出“五权宪法”(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分立)和“四大民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构建了现代民主政治的框架。 </div><div> 让位袁世凯的遗憾:为避免国家分裂,他妥协让位袁世凯,但强调:“非袁氏能定乱,而共和能定乱也。”这一选择虽使革命成果遭篡夺,却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r> 辛亥革命让农民、工人、商人等普通民众第一次拥有法律上的平等地位。例如,《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妇女开始获得受教育权,新式学堂取代私塾,铁路、电报等现代基础设施逐步普及。 </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三民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药方 </h3><div>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仅是革命纲领,更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系统方案。</div><div> 1. 民族主义:主张推翻列强压迫与封建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他疾呼:“中国人连一张写字的桌子都要进口,谈何独立?”</div><div> 2. 民权主义:强调“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既要保障民众参与政治的权利,又要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div><div> 3. 民生主义:通过“平均地权”(土地改革)和“节制资本”(防止垄断)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他设想:“让耕者有其田,工人有其业,商贾有其利。” <br>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规划了16万公里铁路网、三大世界级港口(如东方大港)、三峡水利工程等。他曾被讥讽为“空想家”,但今日中国的高铁里程、洋山港吞吐量、三峡电站发电量均已远超其设想。 </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晚年转型:联俄联共,再造革命</div><div> 面对袁世凯复辟、军阀混战的乱局,孙中山晚年推动革命战略转型。</div><div> 新三民主义:1924年,他改组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携手掀起国民革命高潮。</div><div> 黄埔军校的奠基:他亲手创办黄埔军校,培养出周恩来、徐向前、杜聿明等两党军事人才。军校门口“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的楹联,至今仍是革命精神的写照。</div><div> 生命最后的抗争:1924年,他抱病北上推动废除不平等条约,途中仍疾呼:“中国如果强盛起来,不但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世界负一个大责任!”直至病逝前签署《致苏俄遗书》,呼吁中苏携手争取“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 </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超越国界:亚洲革命的灯塔 </div><div>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不仅影响中国,更影响整个亚洲。</div><div> 支持朝鲜独立:他帮助朝鲜志士在上海成立“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并承诺:“中国统一后,必全力援助韩国复国。”</div><div> 声援越南革命:胡志明在广州成立“亚洲被压迫民族协会”,孙中山提供资金和培训支持,越南独立运动领袖称他为“东方革命的导师”。</div><div> 影响日本民主运动:他提出的“五权宪法”被日本学者翻译研究,其“民权思想”成为20世纪初日本民主派反对军国主义的重要理论武器。 </div><div> 英国《泰晤士报》评价他:“世界民族自决运动史上独一无二的突出人物。”印度国父甘地称:“孙逸仙的奋斗,是为全亚洲被压迫者争取尊严。” <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精神永续:两岸共同的民族图腾</div><div> 孙中山是两岸同胞共同尊崇的精神象征。</div><div> 两岸共同的“国父”:在台湾,全岛有超过200条“中山路”,各级学校必修《三民主义》;在大陆,中山陵每年接待数百万瞻仰者,他的诞辰与逝世纪念日被列入国家级纪念活动。</div><div> 统一信念的基石:他临终强调:“中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理念至今是反对分裂、追求统一的精神旗帜。2015年,两岸领导人首次会晤时,共同向中山陵敬献花篮。 </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百年回响:从“振兴中华”到民族复兴</div><div> 孙中山曾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今日之中国,正以行动回应他的期待:</div><div> 民生为本:脱贫攻坚战让近1亿人脱贫,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实现了“幼有所育、病有所医”的民生理想。</div><div> 科技自强:5G技术、量子计算、北斗导航等成就,践行了他“取法世界最先进文明”的开放胸怀。</div><div> 大国担当:“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气候治理等实践,印证了他“对世界负大责任”的预言。</div> 今天是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纪念日。这位被尊为“国父”的伟人,以毕生热血与智慧终结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他的精神如星辰般照亮民族前路,他的思想如江河般滋养后世。我们以文字为烛火,回溯他的革命足迹,解读他的思想遗产,让更多人理解这位伟人对中国和人民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