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位于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在传统工艺展区中,展示了广州榄雕非遗传承人曾邵鸿等人的作品。让观展人很容易联想中学课本中读到的《核舟记》。</p> <p class="ql-block">明代文人魏学洢(1596-1625)在《核舟记》中,以四百余字勾勒出桃核舟的惊世之美:“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掌握的技艺,令人惊叹。核舟精美,巧夺天工,栩栩如生,跃然纸上。</p> 这枚长不足寸的桃核,被同是江苏吴县人王叔远(1573-1620)鬼斧神工地雕琢出八扇可开合的轩窗,五名形神兼备的人物,更有茶炉、念珠等三十余件微缩器具。 广州核雕以乌榄核为材,故称之为广州榄雕。虽非《核舟记》的直接传承,却在珠江流域孕育出独特的美学体系。具有广东特色雕刻工艺的榄雕,首创于增城新塘镇,在明代已盛行,至清代成为历年的贡品。历史上最为出名的是清代咸丰年间新塘老艺人湛谷生的《苏东坡夜游赤壁》花船,被称为雕刻之王。今保存在增城文化馆。 增城核雕大师周汉军,运用浮雕、镂雕、圆雕技法,让《岭南水乡图》在橄榄核上徐徐展开:趟栊门后的满洲窗折射着西关风情,龙舟脊上的陶塑仙人凌波微步。 广州榄雕以刻工细腻精微,形态小巧玲珑,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生动名闻天下。2008年6月7日,广东省增城市申报的核雕(广州榄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59。 <p class="ql-block"><i>尝试雕刻乐趣 享受动手过程</i></p> <i>2025年越秀迎春花市上展示的广州榄雕</i> 核雕与榄雕虽同属微雕艺术,但在材料、技法和风格上各异。王叔远是核雕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和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江南苏杭核雕与广州榄雕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王叔远以雕刻桃核舟闻名,其作品《核舟》被誉为微雕艺术的巅峰之作,展现了高超的技艺和艺术造诣。江南核雕以精细、典雅著称,题材广泛,包括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上注重整体布局和细节刻画,风格多样。 <p class="ql-block">广州榄雕技法上以精细的镂空雕刻和浮雕为主,题材多表现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传承人曾邵鸿及曾氏家族在榄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榄雕艺术的繁荣。</p> <h1><b><i>乌榄小资料:</i></b></h1><h1>广州增城盛产乌榄,其果皮为深紫色,果肉比青橄榄略厚,经加工腌制后的榄角成为粤菜配菜清蒸辅料。著名的潮汕橄榄菜装瓶一般都会放置一两个榄角调味。乌榄核比较坚硬,适合做榄雕的材料。而敲开榄核里面的榄仁,便是广东五仁月饼(瓜子、花生、芝麻、核桃、榄仁)的主要配料。昔日广东烘焙的许多糕点,将榄仁点缀其面,既美观又美味。如今榄仁已“今时唔同往日”,身价百倍,糕点之上早已难觅,欲问儿时味,此物最相思。</h1><h1><br></h1><h1><a href="https://www.meipian.cn/5bbv6sjr?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走进广东非遗馆</a></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