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印记—太昭古城

柴扉

<p class="ql-block">太昭古城位于318国道旁,地处工布江达县城西面,距县城20公里。古时商贾云集,缔造往昔繁华。未入太昭城,镌刻有“太昭古城”的牌坊先入视野,高大挺拔的背后是厚重与深邃。</p> <p class="ql-block">流淌不息的尼洋河,记录了太昭古城的风雨沧桑,见证了她千年民族团结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元朝时,太昭始建驿站,到了清朝末年政府在此设立了太昭宗。据记载,当时太昭称为江达,有著名的小八角街和四座香火鼎盛的庙宇。</p> <p class="ql-block">自古进藏有四条路——青藏西道、青藏中道、青藏东道、川藏驿道,除青藏西道以外的三条路都要经过太昭,是清末西藏经济、文化、交通的重镇。</p> <p class="ql-block">太昭陈列馆,是唐蕃古道古驿站太昭古城遗址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走进太昭全国首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展馆,对话历史,聆听民族融合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置身古老的民居,视线穿过驿站城门,思绪飘忽到历史深处,太昭曾经的繁荣涌现脑海。</p> <p class="ql-block">万善同归碑 碑文上记载着嘉庆二年,驻守太昭的内地官兵看到唐蕃古道交通不便,路途险恶。</p> <p class="ql-block">“該處上懸陡壁,下迫河流,尤難修葺。因而捐资二百零六两三錢二分,修葺江边道路,历时四个多月。”</p> <p class="ql-block">据碑文记载,捐资人由汉、藏、蒙官民组成,充分说明古城是各民族团结发展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古驿站隘口 古时内地通往内地的道路四条,有三条都经过太昭,元朝时在太昭始设驿站,太昭古城从此形成规模,古驿站隘口就是当时一个重要的中转站。</p> <p class="ql-block">当时凡是经过太昭的信件必须要盖有太昭地方的邮截以后才能继续分发,若是急件就由太昭宗政府派驿使快马派送,若是普通信件则由过路的商旅负责捎送。</p> <p class="ql-block">在古驿站隘口旁边有个拴马桩, 据当地老者讲,当时进、出藏的大臣来到此地只要是四品以下官员的,都必须在此下马,由驿站的驿使负责马匹的更换、喂养。</p> <p class="ql-block">小八角街 见证了中原内地和西藏千年往来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太昭宗政府 这个建筑是依着当时宗政府的样子重新修建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据当地老者回忆,当时的宗政府一楼是办公机构,二楼有宗长的休息室、贵宾接待室、宗长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二楼还设有私塾,清宣统二年(1910年),宗政府成立江达汉文小学堂。当时在宗政府的旁边还有牢房。</p> <p class="ql-block">太昭,原名“江达”,藏语意为“一百个村庄的第一个村庄”,清末时改名为“太昭”。</p> <p class="ql-block">这里不仅仅是一个村,更是一座古城,沧桑岁月中,太昭人在此繁衍生息、守望相助,世世代代共同建设守护着太昭古城,历经千百年的风雨洗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