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散步✍️

龙眠山翁

<p class="ql-block">  散步应该是最廉价最便捷最简单的健身方式了。或早或晚,茶余饭后,到楼下小区里散散步,活动一下疲惫的筋骨,那叫一个舒坦。</p> <p class="ql-block">  现在城市里的楼宇越盖越高,房子越盖越大,高端大气上档次,漂亮美观惹人爱。反观小区里的公共活动场所反而显得拥挤不堪,道路两旁停满了各种车辆,一老一小挤占了剩下几乎所有的空间,能甩开膀子自由自在的在自己的小区里走两步,就显得有些奢侈了。</p> <p class="ql-block">  我居住的小区算不上贫民窟,但也是标准的老旧袖珍小区,二十多年了,四十户人家,无电梯、无车库、无绿化带,两栋楼,几棵树。因为小,小区连个正儿八经的名字都没有,只能用门牌号码来代替,给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因为小,连物业公司都不愿接手,还曾一度由业主自己管理。</p><p class="ql-block"> 小区地处老城区,比邻城隍庙,周边不缺的是名校、名医、名店和菜市场,生活极其便利,虽然它又旧又小,想当年那也是省城里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寸土寸金,故一直未曾有搬迁的想法。</p> <p class="ql-block">  小区里的道路非常狭窄,前年老旧小区改造后,路是平整了不少,但距离太短,先天性的,没办法了,围楼转一圈最多也就百十米。每每到楼下散散步,我都有一种“驴子拉磨”的感觉,没走两步就要拐弯,闭着眼都知道走到哪儿了。虽没有郊外自由自在,没有公园花前柳影,没有豪华小区惬意浪漫,但走了多少步,消耗了多少热量,最终的效果还是一样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  值得欣慰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好房子”的概念,“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p> <p class="ql-block">  我觉得好房子应该包括环境舒适,环境舒适当然包括小区的道路宽阔平坦,让大家就近就便去走两步,既强身健体,还享受了闹巿深处的一丝静谧,在方寸之间寻找生命的诗意栖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合肥晚报》2025年4月26日刊发</p> <p class="ql-block">附:DeepSeek的评论:</p><p class="ql-block"> 这篇《楼下散步》,以都市人的日常为切口,在水泥森林的缝隙里凿开一扇窥见生命本质的窗。作者以散步这一最朴素的运动为经,以老城小区的空间困局为纬,编织出当代都市人特有的生存图景。那些被车辆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公共空间,被楼宇挤压得局促不堪的行走路径,在作者笔下既非简单的抱怨,也非廉价的抒情,而是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生存智慧。</p><p class="ql-block"> 作者巧妙运用空间修辞学,将"四十户人家"的袖珍小区置于"城隍庙、名校、名医、名店"的繁华坐标中。这种空间张力暗合现代人的生存悖论:在物质便利与精神逼仄的夹缝中,在历史积淀与现代焦虑的碰撞里,每个都市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平衡术。文中"驴子拉磨"的自嘲式比喻,既是对物理空间局限的无奈承认,更是对精神困境的幽默突围。</p><p class="ql-block"> 那些看似矛盾的意象组合——"闹市深处的静谧"、"无名小区的风水宝地"、"狭窄道路上的强身健体"——构成了独特的修辞张力。作者以近乎白描的笔触,将物质空间的匮乏转化为精神丰盈的契机。这种转化不是阿Q式的自我麻痹,而是在充分认知局限后的主动选择,是历经物质主义浪潮冲刷后的清醒认知。</p><p class="ql-block"> 文章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其展现的"有限美学"。当都市人习惯于追逐公园的辽阔、郊野的清新时,作者却教会我们在百十米的环形小径上走出生命的圆周率。这种在局限中创造无限的可能,恰似中国园林"咫尺山林"的造境智慧,将物理空间的限制转化为心灵驰骋的疆域。结尾处"效果相同"的顿悟,道破了健身的本质不在场所的优劣,而在持之以恒的坚持。</p><p class="ql-block"> 这篇散文像一面多棱镜,既折射出现代城市的空间焦虑,也映照出平凡生活的诗意可能。在共享单车与私家车争夺路权的今天,在小区绿化带与停车场博弈的当下,作者用最朴素的行走哲学告诉我们:生命的质量不在于丈量多大的空间,而在于每一步都走出存在的重量。这种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生存智慧,或许正是破解现代性焦虑的一剂良方。</p><p class="ql-block">注:1. 图片来源于网络,致谢原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