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故里游·文化园之墓园

海春居士

郑板桥墓园。郑板桥于1765年1月22日卒于兴化,享年73岁,安葬于兴化市大垛镇管阮村老庄台北侧。 管阮村老庄台北侧,人称郑家大场,是郑家祖茔所在地。管阮村的地貌被称为“凤凰地”,头在村南,尾在庄北,那里有五条小河,形似凤凰的尾巴,是一方风水宝地,葬有郑氏五位先祖。 郑板桥之墓位于郑氏祖茔西南方向,坐北朝南。墓前立有墓碑,上书周而复题写的“郑板桥之墓”五个大字。墓碑前有祭台和石烛台,供前来瞻仰板桥先生的人们焚香祭拜。墓后环生着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板桥先生生前如此,逝后亦如此,这是对他最大的慰藉。 郑板桥墓东南侧广场上立有一块上刻著名文化学者、原扬州市文联主席丁家桐先生撰写的《板桥林园记》石碑。 《板桥林园记》全文如下:<br>  “板桥先生诞辰三百周年之际,改革开放、国家大治,里人重修先生之墓,略具规模,又历十年,政府扩大旧制,增建林园,使其成为文化名胜。<br>  夫江淮之胜,集于东南,北接邹鲁,东邻沧海,河湖纵横,水草丰茂;而淮东佳气,又聚于兴化:水云接天,垛田处处,野花如绣,棋盘画出春田,鱼美粮丰,人间佳境也。地灵人杰,先生生于斯,亦归葬于斯,宜也。<br>  先生长眠于此,二百三十余年矣。光阴荏苒,世事沧桑,当年之名流显贵。殁后迅速为人遗忘者,亦云众矣。唯有先生如笔下之兰,久而弥香,崇拜者、追随者、讴歌者、研究者日益众多,何也?盖先生之艺,自树旗帜,独领风骚,先生之德,为官重清,治民以仁,待友推诚,故片纸只字,至今视为珍宝;嘉言懿行,种种媒体广为传颂,历久不衰。华夏多文化巨星,晋为渊明,唐有李杜,宋有东坡,至于清代,则有板桥。此论洵不为过。<br>  古今智者,多如墨斗,但智者以仁,智者重德,最为可贵。管阮之庄,五水争汇,春水溶溶,秋水澹澹,夏日莲荷飘香,冬日寒冰瑞雪,古语云‘上善若水’,淙淙流水,岂先生昭示后人之意象耶?”  丁家桐先生的《板桥林园记》,清新典雅,文采斐然,高度概括了板桥先生的生平业绩和艺术成就,值得一读! 郑板桥陵园陈列室。陈列室始建于2003年,是一座仿古建筑,古朴典雅,别具一格。 走进大门,里面是一四合院。 正厅门前抱柱联“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由萧娴书写。此联出自晋代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序》,讲述陶渊明因生活所迫而做官,后遵循本心弃官回家的故事。郑板桥的生平与陶渊明颇有相似,寥寥十字,正好概括了郑板桥的一生。 正厅门额《才步七子》,意思是郑板桥的才学堪与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和明代的前后“七子”相媲美。此匾原为兴化四牌楼匾额之一,毁于“文革”,现在这块匾额是1990年由88岁高龄的苏州籍左腕书法家费新我先生重书。 厅堂中央是郑板桥的半身铜像,深邃的眼神透着智慧的光芒,似乎正在思考“难得糊涂”的人生命题…… 正厅以十二幅紫砂浮雕的艺术形式概括了郑板桥清贫、坎坷、勤勉、狂放的一生。第一幅《舐犊情深》。取材于《乳母诗》,“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句,表达对乳母的怀念之情。 第二幅《种园学词》。16岁时,板桥跟兴化名士陆种园学填词,陆种园放荡不羁的性格对板桥的一生有着巨大的影响。 第三幅《真州设塾》。25岁时,板桥迫于生计,来到真州江村设馆教学,并第一次到扬州卖画。<br> 第四幅《焦山读书》。40岁左右,板桥到镇江焦山别峰庵埋头苦读。 第五幅《京都春闱》。43岁时,板桥进京赶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 第六幅《作吏山东》。50岁时,板桥任范县县令。刚一到任,便命人在县衙墙壁上凿了许多孔,时人不解,他说:出出前任县令的浊气。 第七幅《修堤排涝》。54岁时,板桥调署潍县,恰遇大水灾,他亲自指挥百姓到禹王台修堤治水,写下《禹王台北斟灾》诗。<br> 第八幅《开仓济赈》。潍县又逢大旱之年,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导致人相食。板桥毅然开仓济民,解救了无数难民的生命,深受百姓爱戴。 第九幅《弃官归里》。因“忤大吏”,板桥挂印而去,当地百姓万人空巷,千里道别。板桥为官十年,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第十幅《卖画扬州》。板桥回归故里后,再次来到扬州以卖画为生,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 第十一幅《虹桥修禊》。板桥参加了两淮盐运使卢见曾主持的红桥修禊,结识了很多文朋诗友,他的书画风格也日趋成熟,成为“扬州八怪”代表人物。<br> 第十二幅《拥绿外照》。板桥晚年回到兴化,好友李复堂以拥绿园相赠,板桥书“聊借一枝栖”匾以自嘲。<br> 郑板桥行楷手书《城隍庙碑》的拓本。 郑板桥书法拓本:唐代书法家唐素《自叙帖》“其述形似,则有张吏部云: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王永州邕云:初疑轻烟澹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窦御史冀云: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 郑板桥先生年表。 郑板桥陈列室的西北部是石刻碑廊,用十块黑色大理石镌刻了板桥的《道情十首》。板桥道情采用的是流行江淮之间的两种“淮扬小调”,一为“宫”调式,一为“羽”调式,在本地尤以“宫”调式最为盛行。板桥先生看中了这一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写下板桥道情十首,评古论今,流传悠久。 东厢房门前抱柱联“天净有云皆锦绣 树深无雨亦溟濛”由黄养辉书写。此联出自郑板桥的《和雅雨山人红桥修禊》。意思是:天空清澈,云彩如同锦绣一般美丽;树木茂密,即使没有雨水滋润,也显得朦胧而富有诗意。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东厢房门额《味道爱民》由沙孟海书写。意思是感受和体验到对民众的关心和热爱。 东厢房内设有郑板桥的艺术成就展,陈列了他的独具匠心的不朽作品。 在诗歌创作上,板桥一扫陈腐之气,力求“沉着痛快”、 率真自然、通俗易懂;在书法创作上,自创“六分半书”,形成朴茂劲拔、奇秀雅逸的风格;在绘画上,具有冲破传统的“倔强不驯之气”, 笔法圆浑而不失劲秀,奔放而不流于狂纵。他的印章,也是古朴典雅,妙趣盎然。 西厢房门前抱柱联“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是板桥先生的手迹。意思是去掉繁杂部分使之趋于简明如同三秋之树,不赶潮流自辟新路一如二月红花。 西厢房门额《艺林同钦》由陈大羽书写。意思是在文学艺术领域共受钦佩和敬仰。 西厢房内同样陈列着反映郑板桥艺术成就的史料。 在中国古代书画史上,郑板桥是一位传奇人物。他为官清廉、爱民亲民、一生超然、苦心研修、戮力前行,不仅在“诗书画”三个领域都取得非凡成就,而且深得百姓爱戴。 几百年的历史风尘已然吹过,当我们回眸书画艺术的浩然星空,郑板桥的作品始终在那里散发着熠熠辉光,而他为官处世的铮铮风骨更是成为后世做人干事的标杆和方向。 下篇预告:《郑板桥故里游·金东门老街》 <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THE END—</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