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力!絕對是你的無價之寶!

叶璎

<p class="ql-block">  最近两天,我刷到了两则关于人工智能的视频,感触颇深。其中一则展现了杭州的上空出现无人机迅速处理交通事故的场景。事故发生时,无人机转瞬之间便抵达现场,仅用短短几秒,便精准抓取了事故的所有关键信息。待交警赶到时,完整的交通记录与处理结果已然就绪。</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场景,不禁让我感叹科技进步为生活带来的巨大变革。智能应用正逐渐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助我们更高效、精准地获取信息,极大地节约了时间成本。在我看来,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人类创造并赖以运用的强大工具,它的出现是为了助力人类发展,而非带来威胁。</p><p class="ql-block"> 我从不曾陷入机器人会取代人类的焦虑之中。因为我深信,即便在人群中,不爱思考者占比不少,但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绝不是轻易就能被覆盖的。机器人或许能模拟部分人类行为,但无法拥有人类独特的情感、思考与创造力。若真有机器人全面取代人类的那一天,那必定是人类文明停止进步,走向衰落乃至灭亡的时刻。</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想起一位漫画家在访谈节目中的坚定表态,他明确表示,无论AI技术如何发达,他都绝不会让AI代他画画、写作,或是参与任何需要深度思考的创作项目。在他看来,一旦将这些任务完全交付给机器,自身的生命力便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衰退,直至枯竭。 </p><p class="ql-block"> 我对此深以为然。人的生命力是一个多维度的存在,既体现在外在鲜活的血肉之躯上,更蕴含于内在细腻而敏锐的感受力之中。可以说,感受力正是内在生命力的源头活水。 德国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曾说:“艺术则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之把握中给予我们以秩序。我们以感受的触角,联结彼此,感受力是生命力的生动显示,是真诚地‘动容’,是与世界不设防的交流。”</p><p class="ql-block"> 回溯历史,东晋永和九年的暮春之初,王羲之与一众文人墨客齐聚会稽山阴之兰亭。众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在微醺的惬意氛围里,王羲之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写下《兰亭集序》,这一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笔锋灵动飘逸,似山间潺潺溪流,又似天际悠悠白云,笔画的呼应连贯流畅,自然天成;字里行间疏密得当,错落有致,尽显平和从容之态,却又在平和中蕴含着对人生的感慨、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与友人相聚的喜悦。王羲之将彼时彼刻的心境与万千思绪,毫无保留地倾注于笔墨之间。正是这份对生活、对自然、对情感的敏锐感受力,才成就了这一千古不朽的书法瑰宝,使其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在忙碌中迷失,不自觉地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前行。但我们更应明白,首要任务并非盲目地跟随快节奏奔跑,而是要学会适当地放慢脚步,静下来感受生活。就像古人所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当我们能停下匆忙的步伐,静下心来欣赏一朵云的变幻、聆听一阵风的轻吟,便是开启了内在生命能量的阀门,让生命重新焕发出本应有的活力与光彩。</p><p class="ql-block">(聲明,王羲之一段,基本AI幫我修改,其餘幾乎我自己一氣呵成寫,AI幫我稍作標點符號,及聚落鏈接處的詞語添加。本人體聯,這樣的感覺很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