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古刹 鹭岛禅宫--南普陀寺掠影

邱建中

--退休老汉看大美祖国之六十三 畅游福建-8<br> 2025年2月22日上午,随团从泉州来到厦门南普陀寺游览。 南普陀寺位于厦门市东南五老峰下,毗邻厦门大学。始建于唐朝末年,称为泗洲寺,宋治平年间改名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芜,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得到重建。因其供奉观世音菩萨,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类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寺内明万历年间血书《妙法莲华经》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观音等最为名贵。<br> 南普陀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而建,规模宏大,气势庄严,中轴线主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 、乐途殿、大悲殿、藏经阁。其中,天王殿位于寺院中轴线的最前端,前殿正中供奉笑容可掬的弥勒佛,两侧立有怒目环视的四大天王,殿后有韦陀菩萨覆掌按杵而立,威武异常。殿阁依山层层升高,层次分明,俯仰相应。东西两侧依次升高的回廊,回护三殿两侧,使之成为一个整体。<br> 南普陀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福建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厦门八大风景区之一。 <b> 大雄宝殿</b> 大雄宝殿建于民国15年(1926年),为歇山顶重檐蹿角式单层砖石、木构建筑,阔为八间,绿瓦石柱,雕梁画栋,集中体现闽南古建筑的传统工艺。殿前两座报恩塔是由妙湛法师监制的。大雄宝殿是寺院的主体中心,崇宏雄伟,殿前石庭平舒宽展,正中宝鼎香炉巍立,两侧白石宝塔高矗,更显广庭崇殿的庄严肃穆。大殿两侧罗汉堂朝拱主殿。主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高大塑像。殿后供奉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大殿是寺院僧众早晚课诵和法会朝拜参修的殿堂,也是佛门钟磬长鸣、法灯不灭的心脏。大雄宝殿石柱上有副对联 "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普光被夏岛对太武以增辉。"这副对联将寺庙开基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说得清清楚楚,那就是说寺庙在唐朝就有了。 <b> 天王殿</b> 民国十四年(1925),会泉法师住南普陀方丈时重建,屹立于寺院中轴线最前端,歇山式重檐飞脊,轩昂宏伟。为歇山顶重檐蹿角式单层砖石、木构建筑,阔为五间,前有红漆大门,后无墙。<br> 天王殿供奉弥勒菩萨、韦驮和四大天王,两只威武的大石狮雄踞门廊东西两侧,跨门进殿,两侧四大天王怒目环视。正中弥勒菩萨坦腹露胸,殿后韦陀菩萨覆掌按杵而立,威武异常。 <b> 大悲殿</b> 大悲殿始建于明代,原为木结构,民国十九年(1930年)太虚法师重修,八角形三层飞檐蹿角式亭阁单层建筑。1962年,主体改用钢筋水泥,保持木构斗拱作装饰用。殿宇高20米,屹立在石砌台基上,八角三层飞檐。殿内祀奉观音菩萨,正面为双手观音,其余三面为48臂观音。殿内的穹形藻井全部用木料斗拱,不用一根铁钉,别致美观,为国内同类建筑之精华。 <b> 藏经阁</b> 藏经阁建于民国25年(1936年),为二层小楼,楼下为法堂,楼上为玉佛宝殿。藏经阁位于中轴主体建筑最高层,歇山重檐式双层楼阁。上层藏经,下层法堂。阁楼上下层,三面台廊回护,圈以白石雕栏。<br> 阁内藏着大量佛教典籍和文物字画,如明版《大藏经》、影印宋《碛砂藏经》、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血书的《妙法莲华经》、弘一法师手稿《佛说阿弥陀经》等,以及唐代铜佛、宋代铜钟、明代名匠石叟所造的如意观音和观音施甘露像、明代著名艺术家何朝宗创作的白瓷观音像和28尊缅甸玉佛,还有现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等人的墨宝。 <b> 鼓楼</b> <b> 钟楼</b> <b> 文殊苑</b> <b> 素菜馆</b> 南普陀素饼荣获过《中国名点》金鼎奖,是厦门著名特产。有甜、咸各种口味馅料。南普陀寺的素斋独具特色,素斋因南普陀寺而闻名,素斋又为南普陀寺吸引了更多的信众和游客,素斋变成了南普陀寺的一宝。<br> 南普陀寺的素菜以其清纯素雅的独特风味驰名中外。厨师烹调制作严守素菜素料素做的工艺革除素菜仿制荤腥模样的传统,以素菜素名而独树一帜,既讲究色、香、味,又讲究形、神、器,一道菜一个雅名,神韵高雅,诗情画意。南普陀的素菜中有“彩花迎宾”“南海金莲”“丝雨菰云”“香泥藏珍”“五老如意”“雪映银浪”“梵宫玉笏”“白璧青云”“白果香卤”等等,红黄蓝绿,五彩缤纷。其中以“半月沉江”这道菜尤为有趣。 <b> 寺内摩崖刻石</b> 南普陀寺中的摩崖刻石也是其风景之一,通过对摩崖刻石的解读,可以发现拥有不同时期的摩崖刻石,基本上可以说是代表着历史的悠久。而从摩崖刻石中的数量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在哪个时期是属于鼎盛。 <b> 精美建筑</b> 南普陀寺的建筑之美,美在依山而建,步步升高;重檐飞脊,造型精巧;天王殿、大雄宝殿都是古代著名的歇山式建筑,绿瓦石柱,重檐翘角。屋脊上有彩龙飞腾、玉凤展翅、麒麟昂首……栩栩如生,轩昂壮观。亭台楼阁,色彩明丽;东西回廊,环抱中轴线建筑,体现整体和谐之美。 <b>毗邻厦门大学</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