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专程游览了位于尚俭路和东七路十字附近的坤中巷。这是一条呈之字形的小巷, 总长也就三四百米,道路逼仄狭窄,进不了汽车。巷子里的房屋大多数低矮陈旧,应该属于人们口中的“老旧棚户区”。它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坐落在大都市高楼大厦的角落当中,守望着一段充满风雨的历史,给飞速发展的城市涂抹一些时光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上世纪四十年代,一场巨大的灾难——黄河决口让几百万河南人失去生命。为了活命,另有几百万人拖家带口、肩挑车拉地沿着陇海线逃荒要饭来到陕西的西安、铜川、咸阳、宝鸡等地,尤以西安的难民人数最多。他们大多数分布在铁道两旁,一个简易的庵棚便是他们的栖息之处。他们依靠铁路边的便利条件生存下来,形成了西安市一个独特的人口分布现象。城里面是陕西本地人为主,而城外的铁路两边尤其是铁路以北则以河南人为主。以至于出现了一个专用名词“道北人”。曾经有一位河南籍作家来到西安后,感慨这里是“半城乡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如今,人们口中的“道北”已经改造成了火车站北广场、大明宫遗址公园的丹凤门广场和一些新的住宅区 ,“道北”的历史痕迹已经渐渐隐入烟尘。而位于铁路以南的这个坤中巷则依然静静地坐落在那里,用她那一道道岁月的皱纹和深邃的眼光在向人们讲述着上个世纪那段悲壮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据说,这个巷子里的第一代河南人在世的已经不多了,很多都是第二代第三代河南人,他们对那段悲怆的记忆大多来自老一辈的口中。随着城市的发展,年轻人们都搬出去住了,留下的都是老年人,还有一部分做生意的租房户。随着城市的改造,周围的道路和住房都在不断更新和升级。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坤中巷还尚未实施彻底的搬迁改造。但是,政府也在不断地努力改善这里的环境,路面进行了硬化修缮,修建了标准化的公厕,还与城市学院合作进行了小巷环境的文化创意改造。使这里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和静静的烟火气, 成了许多具有怀旧情感市民的打卡地,还是电视剧《城事》的取景之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走在小巷里,抚摸着红色的旧砖墙 ,望着木门上锈迹斑斑的铁环和斑驳的大树,我似乎穿越到了那个震撼人心的年代,似乎看到了一批批河南的父老乡亲们顶着寒风雨雪,扶老携幼、拖着沉重的步伐沿着铁路在急切地赶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过几年,随着城市的改造坤中巷或许也会不复存在,但是她留给人们的情感记忆会一直延续下去,成为人们的一笔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