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高高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这是一首人们都十分熟悉的鄂伦春族民歌。</p> <p class="ql-block">鄂伦春族是历史悠久的狩猎民族</p> <p class="ql-block">素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河的源头、云的故乡”之称的阿里河国家森林公园就坐落在这所民歌所描述的地方。这里就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政府的所在地:阿里河镇。</p> <p class="ql-block">阿里河镇是鄂伦春旗政府的所在地,从这里可以前往鄂伦春旗托扎敏乡体验鄂伦春民族风情。</p> <p class="ql-block">热情好客的鄂伦春人为了迎接我们的到来,专门为我们举办了盛大的歌舞演唱会</p> <p class="ql-block">参观鄂伦春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鄂伦春民族博物馆内,分为林海猎民、攫取经济、传统工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五个部分,以实物形式直观地展现了鄂伦春民族在定居前的生活模式及狩猎文化。</p> <p class="ql-block">“篝火节”里穿鄂伦春族服饰的鄂伦春人</p> <p class="ql-block">鄂伦春族信仰多神的萨满教。这是萨满服饰</p> <p class="ql-block">到鄂伦春部落做客</p> <p class="ql-block">与热情好客的族长合影</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鄂伦春人已经不再是骑马打猎,而是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办起了农家乐。</p> <p class="ql-block">过去鄂伦春族以狩猎为主,穿“狍皮服饰”,住“斜仁柱”,意为“木杆屋子”,他们的生活方式、饮食、服饰、节庆、婚葬、音乐舞蹈等都充满了浓浓的民族风情</p> <p class="ql-block">“斜仁柱”就是木杆屋子的意思。骨架用30多根五六米长的树干搭成圆锥形的架子,其覆盖物冬季用狍皮,夏季用桦树皮、芦苇、草帘子围。门帘用狍皮、鹿皮或柳条、蒿子秆遮挡,开门方向在南侧或东南侧,顶端都要留有空隙,一为采光,二为通烟。</p> <p class="ql-block">过去的骑马打猎变成了摩托雪橇</p> <p class="ql-block">鄂伦春人载歌载舞迎新年,用烧烤接待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朋友。</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族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都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先后从漂泊不定的游迁生活实现了定居,又从单一的狩猎经济转向了多种经济并存发展。</p> <p class="ql-block">大兴安岭里的白桦林</p> <p class="ql-block">到驯鹿场与驯鹿来一次亲密的接触</p> <p class="ql-block">买一篮苔藓去喂驯鹿</p> <p class="ql-block">各个鄂伦春族聚居的村屯,基本都有养鹿场。</p> <p class="ql-block">驯鹿善于穿越森林和沼泽地,是狩猎鄂温克猎人的主要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驯鹿成为鄂温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贵经济动物,被誉为“林海之舟”的美称,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嘎仙洞为一天然山洞,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北约10公里、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端,嫩江支流甘河北岸噶珊山半山腰花岗岩峭壁上。</p> <p class="ql-block">嘎仙洞遗址为国家AA级景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嘎仙”,相传是山林中的保护神,曾帮助猎民打败了林中怪兽,人们为了纪念他将石洞称为“嘎仙洞”。经考古发现,嘎仙洞是历史上鲜卑民族祖居和发祥之地。</p> <p class="ql-block">鲜卑族祭祀台</p> <p class="ql-block">拓跋部建立了代国和北魏。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改元“登国”,并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游牧时曾经七分部落,由纥骨氏、普氏、拔拔氏、达奚氏、伊娄氏、丘敦氏、俟亥氏七兄弟分别统辖,七个部落和拓跋部形成“鲜卑八国”。</p> <p class="ql-block">学习鄂伦春民族的手工制作</p> <p class="ql-block">如今鄂伦春人开启了新生活。走出深山,却又没有离开大森林,"兴安猎神"变成大兴安岭"守护者",他们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护大自然。</p> <p class="ql-block">结束鄂伦春民族风情一天游,登上火车继续我们的北国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