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博物馆——从北京古代建筑博物看样式雷的历史贡献

不是我是风

读史笔记 人之患  在于不读史 <p class="ql-block">样式雷,是对清代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 中国清代宫廷建筑匠师家族:雷发达,雷金玉,雷家玺,雷家玮,雷家瑞,雷思起,雷廷昌等。</p> <p class="ql-block">“样式雷”是从江西永修走出的建筑家族,先后参与和主持设计建造了故宫、天坛、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西陵等著名建筑。样式雷是赣派建筑中的瑰宝级人物,在江右大地的山水毓秀,文化浸润中,兴盛五十余世的雷氏家族,为中国古建筑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承德避暑山庄模型</p> <p class="ql-block">承德避暑山庄模型</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长亭</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十七孔桥——金光穿洞</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西堤实景</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实景</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p> <p class="ql-block">天坛祈年殿模型。</p> <p class="ql-block">第七代样式雷传人雷廷昌(1845—1907年)受命主持光绪年间祈年殿的重建工作。他严格遵循明代原有的建筑规制,同时运用清代建筑技术,确保建筑形制与礼制要求相符。一、烫样与设计:样式雷以制作“烫样”(立体建筑模型)闻名,在重建祈年殿时,他们可能通过烫样推敲结构、比例和装饰细节,确保工程精准度。二、技术改良:尽管外观保留了明代风格,但雷廷昌在材料(如使用更耐久的木材)和结构(如加固地基、优化斗拱)上进行了改良,提升了建筑的稳固性。</p> <p class="ql-block">天坛祈年殿‌(北京千灯夜模型)</p> <p class="ql-block">天坛祈年殿实景</p> <p class="ql-block">故宫角楼(模型,1:20)</p> <p class="ql-block">故宫西北角楼</p> <p class="ql-block">故宫西北角楼</p> <p class="ql-block">雷氏家族对于建筑设计的细节把控极为严谨,他们会为每一个建筑设计方案精心制作1/100或1/200比例的模型小样,以供内廷进行细致的审查。同时,“样式雷”的作品在选址上颇具匠心,其建筑设计更是巧夺天工,能确保房屋在冬季温暖如春,夏季则凉爽宜人。</p> <p class="ql-block">金丝楠木雕刻而成的盘龙明镜吸引力大量游客</p> <p class="ql-block">2007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样式雷”图档(雷氏家族制作的建筑图样、烫样、工程做法及相关文献)正式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模型,1:20)</p> <p class="ql-block">据了解,“样式雷”家族来自江西,是一个很古老的家族。明末清初动乱的时候,他们家族在南京住着,后来三藩基本平定以后,这个家族就有人到北京。其中就包括雷发达和雷发宣,他们带着自己的子女,就住在海淀。他们在南方的时候就用楠木盖楼、装修、做家具,来到北京后就通过自己的手艺干活儿。康熙二十二年,雷发达来到了北京,参加了清廷宫禁营建,于康熙三十二年去世。继他之后,包括雷金玉、雷家玺、雷景修、雷廷昌等雷氏子孙继续着祖辈的事业,长期主管着样式房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被誉为“稀世国宝”的隆福寺正觉殿明间藻井正收藏在太岁殿里。这个堪称明清建筑孤例的藻井是一座天宫藻井,一眼望去便让人为之一震。中心明镜上沥粉贴金的天文图有1400多颗星星。</p> <p class="ql-block">这个藻井在地震中损坏的最为严重,定下来要重装修复时,一众专家和技术人员也一筹莫展。在梁思成营造学社的帮助下,根据隆福寺藻井的老照片对照实物,然后逐个比较,一点点将其拼接起来,历时五年才基本恢复了它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这是个外圆内方的藻井,向上隆起6层。它的精致到了“井身无处不雕刻,每层无层不精彩”的地步。藻井每层均细雕云纹图案,同时又采用圆雕的形式,雕琢了精致华丽的亭台楼阁。其建筑样式十分丰富,仅屋面形式就有重檐歇山、重檐十字歇山、重檐圆攒尖、四角攒尖等。68座建筑均由廊贯通,或平廊,或爬山廊,而各廊制作手法又有不同,如爬山廊大斗直接坐在柱头上,不用普柏枋,属早期木构规制。</p> <p class="ql-block">雷氏家族究竟是如何发迹的?民间还有个有趣的传说,说是康熙中叶时期,要重修太和殿,在工程基本接近竣工的时候,要举行一个上梁的活动,相当于现在的奠基礼、剪彩。“上梁”仪式那天,康熙皇帝亲临太和殿,到了上梁的关键时刻,可能是上梁的官员木工技术不好,脊檩安装时榫卯总是合对不上。当时主持的工部官员都急坏了,因为要是不成功,可能就要有人被杀头。最后,雷发达自告奋勇上去装梁,但是上去干这个活儿起码也要有七品官职,他一个小工匠就换上七品官的衣服,爬上去啪啪几斧头,很轻松就装上了。康熙看了之后,非常欣赏,当场就封七品官,当了样式房的掌案。</p> <p class="ql-block">此后,历史学家为了考证这个故事,开始查找历史资料。据史料记载,太和殿在清代康熙年间确曾经有过重修和重建,康熙八年太和殿重修,此时雷家尚未来北京;康熙三十四年太和殿重建,此时距雷发达去世已有两年。因此,专家认为,雷发达不可能参与太和殿的重建工作。事件的主角不是雷发达,应当是雷氏家族第二代雷金玉。当时在上梁的时候,康熙发现雷金玉很年轻,技艺也非凡,召见他谈话,谈话当中发现他才思敏捷,正好两个人年龄也相当,康熙非常欣赏他,马上封他为七品官,食七品俸,而且让他掌管皇家的建筑设计。在雷金玉的碑文中还如实地记录着这个故事。</p> <p class="ql-block">《雷金玉墓碑》记载雷金玉“蒙钦赐内务府总理钦工处掌案,赏七品官,食七品俸” 。那么样式房掌案(或掌班)是否真的是七品职官呢?“赏七品官,食七品俸”只是皇帝临时性的封赏。掌案不过是“烫画样人”的“头目”而已,根本没有品秩可言。</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中写道:“在清朝……北京皇室的建筑师成了世袭的职位……这个世袭的建筑师家族被称为‘样式雷’。”掌案的职位确是世袭的吗?清制,世袭仅指帝位、爵位、领地(土官)等的世代承袭。样式房掌案既非爵位又非土官,何来世袭之说?虽然雷氏家族自雷金玉至雷献彩七代共有10余人担任过样式房掌案职位,但这只能说明雷氏家族在建筑规划、设计等方面技艺高超,少旁人可比,故而能屡任掌案之职。</p> <p class="ql-block">拜殿的这个藻井叫明镜,是当初悬挂在隆福寺毗卢殿殿顶的。作为一口方形藻井,里面又巧妙设计了八角形、三角形、菱形和圆形结构。藻井四角雕刻有翱翔的凤凰,周围的拱花簇拥着中心的蟠龙。整个藻井设计精美,雕工细腻,而最难能可贵的是,藻井通身为金丝楠木制成。井芯上的雕龙腾云驾雾,蓄势待发。龙的下垂姿态与这圆形明镜连成一体,同为金丝楠木雕刻,其工艺精湛,材质名贵,价值非凡,被称为“镇殿之宝”。</p> <p class="ql-block">假如掌案职位果为世袭,就不会有雷氏后人争工的故事,更不会有雷声澄的掌案职位被他人攘夺、雷景修将掌案移与他人承办的情况发生。事实上,清代皇家建筑工程也并非全由雷氏一族承担,雷金玉之前有梁九,雷声澄幼年时有雷金玉的“伙伴”,雷景修青年时期有郭九等,以及雷思跃与雷思起争工等事例充分说明,样式房掌案的职位是有竞争的,优胜劣汰是竞争的法则。</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廓如亭位于颐和园新建宫门以南的东堤上,与十七孔桥和南湖岛在空间上相互呼应,形成了美丽的景观。</p><p class="ql-block">廓如亭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象征意义。它不仅是全园40多座亭子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我国现存同类建筑中最大的。亭内的枋梁上挂着八块木匾,其中两块是乾隆皇帝的手书诗句,其余六块是光绪时期大臣为廓如亭所作的,内容摘自《文心雕龙》中的辞句,用以歌咏景色和赞美时政‌。</p><p class="ql-block">廓如亭的建造与样式雷家族的关联存在一定历史模糊性。其初建(乾隆时期)可能并非由样式雷直接设计,但晚清颐和园重修时,样式雷成员可能参与过修缮工作。</p> <p class="ql-block">金扉朱楹——门窗艺术</p> <p class="ql-block">没想到样式雷也是畲族</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对这些木匠工具非常熟悉。村里老一辈男子以木匠谋生,走路翻过梅关就到广东南雄,然后就越走越远,到广东各地,这与样式雷有没有联系无从考证。</p> <p class="ql-block">后来一代一代传下来,改革开放后,新一代观念变了,把赚来的钱用来办工厂。在政府扶持之下,一座闻名海内外的家具城在赣江源头诞生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在商品房售楼部的沙盘是不是源自样式</span>雷的烫样呢?无可考证。</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太岁殿鎏金斗拱(模型1:5)清</p> <p class="ql-block">清十一斗口。“斗口”制是清代用来控制房屋规模和大式建筑大木做法等的模数制尺度;是作为建筑模数的标准单位。</p> <p class="ql-block">柱头科斗拱模型(明)(山西代县边靖楼)</p> <p class="ql-block">样式雷烫样——宝城宝顶(复制品)清(1644-1911)</p> <p class="ql-block">入藏中国国家版本馆的江西“样式雷”太和殿木结构模型</p> <p class="ql-block">国家版本馆外景</p> <p class="ql-block">现存“样式雷”图档包括样图,可以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见到的“样式雷”建筑样图,涵盖了众多类型,比如投影图、正立面、侧立面、旋转图、等高线图等,工程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结构的尺寸,全部有所记载。此外,“样式雷”还画了“现场活计图”,即施工现场的进展图,从这批图样中,可以清楚看到陵寝从选地到基础开挖,再到基础施工,从地宫、地面、立柱直到最后屋面完成,体现了样式雷在建筑施工程序上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作为清代皇家建筑的原始资料,“样式雷”图档记录了许多现今已经不存在的经典建筑全貌。如圆明园,虽被毁坏殆尽,但今人仍可以从“样式雷”图档中窥得其全貌,可按照图档进行数字化重现,甚至重建。</p><p class="ql-block">“样式雷”图档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建造的整个过程,从择址到建造再到维护,如此系统完整的文献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少见的,其为中国古代建筑提供了直接、可靠的资料,有助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保护、修复。“样式雷”的设计也影响了日本、朝鲜半岛的传统建筑风格,为研究东亚建筑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依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