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介子推</span></p> <p class="ql-block"> 介子,是对三晋名贤介子推的尊称。介子推的故事流传很广,在山西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忠孝清烈、不图名利的人品,世代被景仰称颂。但他是哪里人,隐居地在哪里,一直颇具争议。20多年来,笔者查阅了大量文字资料,对今介休、灵石、沁源、平定、万荣、翼城、夏县等与介子推故事有牵连的地方,多次进行实地考察,请教专家学者,采访平民百姓,认真进行研究考证,最终得出结论:介子推是春秋晋国“绵上”即今灵石县静升镇“旌介”村人,隐居地是今灵石“介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介里</span></p> <p class="ql-block"> 追本溯源,挖树寻根。早在20世纪60年代,为了探寻介子推的“庐山真面目”,笔者就曾相约好友对绵山(绵山自古属灵石,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元时将支脉“岩山”割于今介休,面积约50平方公里)进行过实地考察,目睹了其古老朴素的面容,见证了它饱经沧桑的历史,除发现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新建的一座介祠外,再无任何与介子推有关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介祠《碑记》记载:“绵山,介山也。寺刹林立,独无介公祠,数典忘祖矣!……乃即抱腹岩禅房指授规略,俾释子稍为更新焉。堂凡三楹,中祀介公,上为楼,以妥公母。” 90年代后期,随着今介休“绵山”和灵石“介林”旅游开发的兴起,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介子推是“今介休”人、隐居地在今介休“绵山”的观念,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个不可思议的奇怪现象蓦然出现:既然介子推是今介休人,为何与介子推有直接关系的介里、介山、介林、介墓、介庙等却都在今灵石呢?既然介子推隐居地是今介休“绵山”,为何与介子推隐居地有直接关系的地名地物、遗址遗迹、幸存实物都在今灵石“介林”呢?笔者百思不得其解,随即开始了对此事的研究考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介山</span></p> <p class="ql-block"> 首先,笔者从国家史书入手,查阅了《左传》《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左传注》《后汉书》《中华历史大辞典》《辞海》等大量典籍,发现对介子推“故里”的记载几近空白,而对介子推“隐居地”的记载却非常清楚,认定介子推是隐居“绵上”而死,不是隐居“绵山”而死(当时没有“绵山”之名);并记载“绵上”不是今介休境域,而是今介休东南即今灵石东部地区。特别是《左传》的记事始于公元前722年,止于公元前468年,囊括了介子推隐居的公元前636年,成书距介子推被焚仅百有余年。“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左传》的客观性、真实性,远远高于之后的资料,介子推隐居于春秋“绵上”即今灵石“介林”真实可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介林</span></p> <p class="ql-block"> 为了彻底揭开介子推“庐山真面目”的面纱,笔者几度到今介休“绵山”实地考察,然而得到的结果是,除清代乾隆年间新建的一座“介祠”外,再没有找到任何与介子推有关的蛛丝马迹,所有项目均为新建,因此最终认定:介子推“隐居地”不在今介休“绵山”,与今介休“绵山”毫无关系。而对“介子推是今介休人”的定论,产生的疑惑也十分难解,随即又展开对今介休境内遗址遗迹、村庄里社等方面的实地考察。翻遍今介休的历代《县志》,跑遍今介休的主要村落,走访了上百位耄耋老人,除县志《人物卷》卷中有“介子推”三个字外,没有找到任何“介子推是今介休人”的一言半字,得到的信息高度一致,都是只知道介子推是今介休人、隐居地是今介休“绵山”;都不知道介子推是今介休哪里人、隐居地留下了哪些遗址遗迹、地名地物,唯一的收获就是在《县志》中查得境内有两座“介庙”(灵石已知的介庙达17座),一在临津门外,一在小宋曲。因此最终认定:介子推不是今介休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介墓</span></p> <p class="ql-block"> 介子推不是今介休人,那他又是哪里人呢?联想到典籍记载介子推隐居于春秋“绵上”即今灵石东部地区,随即笔者又开始了对灵石的漫长考察,考查项目与结果如下:1、凡是与介子推有关的介山、介里、介林、介墓、介庙(敕建)与遗址遗迹、地名地物、考古发现、出土文物等,均在今灵石境内。2、如同曲阜“孔林”洛阳“关林”一样,全国唯一的“介林” 在灵石;如同曲阜“孔庙”解州“关庙”一样,全国唯一的“介庙”(敕建)在灵石。3、宋神宗、宋徽宗、清德宗、慈禧太后、山西巡抚葆亨和赵尔巽等,嘉奖的是灵石介子推,恩赐徽号、匾额的是灵石介庙,所有奏折、批文、圣旨记载在《宋会要》和保存在清朝故宫皇室档案中,有关石碑保存在灵石“介林”。4、现存灵石《县志》、介林《碑刻》,不仅记载介子推是今灵石人,而且对介子推的生平、故里、隐居地与介母、介妹、寒食以及介山、介里、介林、介庙、介墓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均有记载。5、介林原有古碑石刻100余块,日军焚毁介林后几尽损毁,经多方搜集现存残碑50余块(最早为唐代。境内其它地方尚存20余块),包括皇家的赐封碑、圣旨碑,官员的奏折碑、告示碑,贤达的拜谒碑、诗文碑,历代的补修碑、重修碑,以及祭祀碑、布施碑、财物碑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介庙</span></p> <p class="ql-block"> 6、现存遗址:栖隐寺(母子居所)、介林(母子被焚地)、后悔沟(晋文公驻地)、军寨村(军士驻地)、下寨村(军士驻地)、晋林头(首次放火处)、烧荒地(二次放火处)、绕烟台(灭火处)、哀号坡(祈祷处)、红崖沟(岩石被烧红的荒沟)等。7、现存遗物:寒石(躲避烈火处)、子母柏(母子烧死处)、介墓(埋葬处)、晋林院(护坟所)、神道、神坛、登望楼、听涛亭、足下亭、祈雨亭、牌坊、门阙、鱼池、碑林等。8、山名沿革:绵上山(绵上地区的山)、介山(晋文公赐封介子推,改绵上山为介山)、界山(秦灭晋后,撤销对介子推的赐封,改介山为界山,置界休县)、界美山(王莽篡汉后,改界山为界美山,改界休县为界美县,东汉恢复原名)、介山(晋武帝建立晋国,恢复对介子推的赐封,改界山为介山,改界休县为介休县)、绵山(介山俗名,北魏后所称)。9、有关村名:旌介里(今旌介村,旌表介子推在其故里)、记过村(今集广村,晋文公言:以记吾过)、旌善村(今静升村,晋文公言:且旌善人)、晋介里(今静升镇,晋大夫介子推故里)、红岩村(今红岩村,因岩石被大火烧红而名)、晋林头(今尽林头村,焚林放火处),这些名称,均与介子推隐居地及旌表介子推有关。10、其它名称:洁惠侯(爵位,宋神宗赐)、昭德(庙额,宋徽宗赐)、履洁(徽号,慈禧太后赐)、绵田旌善(匾额,光绪皇帝赐),介神庙(庙宇名)、介神原(地名)、隐身崖(山崖名)、神头峪(地名)、破皮红(树名)、黄芦木(树名)等,亦于纪念介子推有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山门</span></p> <p class="ql-block"> 通过认证考证,灵石境内山有其形(介山),地有其名(介里、记过、旌善等),史有所载(典籍、碑刻、县志等),物有所证(介林、介墓、介庙等),俗有所传(连体馍、招魂幡、前槐后柳等),民有所颂(民国之前诗文已收集到200余篇并出版书籍《介子吟》),客观存在的事物,构成了系统完整的证据链,无可辩驳地证实:介子推不是今介休人、是今灵石人;介子推隐居地不是今介休“绵山”、是今灵石“介林”,出现相邻两县,一个有名无实,一个有实无名的客观状况。为何会出现这样奇怪的情况呢?经查,原因有二:其一,今灵石原名“介休”,隋开皇十年(590)文帝喜获“灵石”,因以为“瑞”改名“灵石”,时“介休”县名已使用800余年,为了延续纪念介子推,使臣子们都能像介子推尽忠报国,不得不在8年后又将“介休”二字冠在与灵石相邻的原“平昌”县头上。《读史方舆纪要》:“今(介休)城,东魏所置平昌县也。隋改置介休于平昌。”《元和郡县图志·勘校记》:“平昌县,隋改介休,非秦汉旧城。”其二,灵石在隋前名“介休”,平昌在隋后名“介休”,《元和郡县图志》不明就里,将今介休记载为:“介休县,本秦汉之旧邑。在介山西(实灵石在西),因名之。”误把灵石隋前界休、介休的历史沿革全部记载到今介休名下,把今介休隋前邬县、平昌的历史沿革丢失的干干净净,导致错误记载发生连锁反应,张冠李戴一路下来,造成后世诸多典籍不是把今灵石的历史人物如东汉郭林宗、西晋贾浑等记载到今介休名下,就是把今灵石的好多地方如雀鼠谷、冷泉关等记载到今介休名下,同时也造成了当今介子推史实在今灵石、名望却在今介休的客观状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献殿</span></p> <p class="ql-block"> 为了彻底弄清历史事实,笔者从2015年开始,对凡是与介子推故里、隐居地有牵连的地方,进行了实地考察:平定、翼城,有绵山、有介庙;沁源,有绵山、有介庙、有介墓(墓碑为清乾隆三十八年即1773年立),但均无典籍记载与其它佐证,不能证明史实的存在。万荣,有介山、有介庙,晋代时有“隐地”的记载,但遭到《水经注》的否认,地方文献《平阳府志》《万泉县志》亦不予认可,而最关键的硬伤是“寒食习俗”。众所周知,介子推隐居地与寒食习俗发源地紧密相连。《汝南先贤传》《新论》《后汉书》《明罚令》《邺中记》《癸辛杂识》等典籍,明确记载寒食习俗起源于春秋“绵上”,秦汉时发展到“太原郡”,魏晋时扩展到“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四郡”,魏武帝、石勒曾明令禁止寒食,到北魏时孝文帝下诏,仅保留“绵上”寒食,其它范围全部禁绝。《魏书》:“癸丑,诏介山之邑(今灵石),听为寒食,自余禁断。”不难看出,至北魏时“寒食习俗”仍未发展到今临汾、运城地区,单凭这一条铁的事实,说明寒食习俗起源地不在今晋南、更不在今万荣,介子推“隐居地”不在今晋南、更不在今万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后殿</span></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又有人说夏县裴介是介子推“故里”,经查裴介确实建有介庙与介墓,墓前有两通石碑。一为清雍正年间立,正文为:“介氏祖晋洁惠侯之推墓”,上款为:“雍正二年(1724)三月清明之吉”,下款为:“秦二世自介休迁葬于此,阖族同立”。一为1962年立,碑额文为:“重点文物守护标志”,正文为:“介之推,周代晋国大臣,夏县裴介人。因对晋文公行功未受禄,乃隐居绵山(介休县)(注:括号介休县三字为原文所有),后被晋文公觅求不得,焚山而丧命,秦二世时迁葬于此。……” 下款为:“夏县人民委员会”。本碑刻文曰介子推是“夏县裴介村人”,然而遍查运城市介子文化研究会编撰的《裴介的魅力》《介子推故里传说》,也找不到任何能证明“介子推是裴介村人”的丝毫记载,代表官方意志可信度较高的夏县志《人物卷》,160余位人物中也找不到介子推名字的踪影。这样的碑记,能作为“介子推是裴介村人”的证据使用吗?能证明介子推是夏县裴介村人吗?答案是肯定的,只有两个字“不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古山门</span></p> <p class="ql-block"> 不考不知道,一考有说道。可以认定:灵石、介休、沁源所属绵山,原名“介山”,始于春秋时期,是介子推的被封地。平定绵山,原名承天山;翼城绵山,原名覆釜山;万荣绵山,原名孤山,这些“绵山”名称均始于北魏,均是介子推的纪念地,均为后人在后代所为。这些地方,或更改山名,或创建庙宇,或修坟立墓,均是在几百年、上千年后,为纪念祭祀介子推而作,非介子推“故里”与“隐居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古献殿</span></p> <p class="ql-block"> 有比较,才有鉴别。与介子推故里、隐居地有关的证据,基本都在今灵石境内。其他地方,不论是典籍记载,还是地方文献;不论是遗址遗迹,还是地名地物;不论是庙堂殿宇,还是碑记石刻,方方面面与灵石均无可比性,仅以上千年后修建的一两处坟茔庙宇、更改的一两处山名地名,是无法形成证据链、无法证明事实的。多年来,笔者先后在国家、省、市、县各种报刊杂志发表有关考证文章数十篇,并将“介林”两千余年的来龙去脉、演义变迁及历代遗址遗迹、地名地物、碑记石刻、民情风俗等文字资料汇编成册《介林志》(2024年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最终得出结论:介子推是春秋晋国绵上即今灵石县静升镇“旌介”村人,隐居地是今灵石“介林”;灵石是唯一保留寒食习俗原汁原味的地方,是唯一能说清寒食节形成、演变、发展过程的地方,是唯一能解释忌坂、蛇盘兔、子推燕、连体馍、招魂旗、前槐后柳等寒食习俗的由来、寓意、禁忌等方方面面问题的地方,所有问题在《介林志》中都能找到完美的答案,为千百年来众说纷纭的介子推故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古后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