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商代墓葬</span></p> <p class="ql-block"> 旌介遗址,位于灵石县静升镇旌介村东。1976年,在这里首次发现商代墓葬。1985年,又发现两座商墓和一座车马坑,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墓葬进行了发掘,出土青铜器127件,其它器物60余件。198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旌介遗址进行了再次钻探,又发现从商周到秦汉的墓葬54座,并发现规模较大的粮仓6座,专家推算可储粮100万斤。1996年,旌介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国保碑记</span></p> <p class="ql-block"> 笔者所在的军营坊村,位于灵石县城西北部,旌介村位于灵石县城东北部,中间隔一座大山,相距数十里,几十年来从未涉足,旌介遗址虽已发掘多年,但对笔者来说知之甚少,仅知道出土过古代的东西,其它情况一概不知。2002年,笔者首次到旌介村抄录古代碑刻,顺便作了大概了解,走马观花仍未引起重视。2005年,笔者被县史志办聘为续修《灵石县志》编辑,有幸接触到现存的几部《灵石县志》与诸多典籍资料,经查阅不仅发现它们对灵石置县的表述不尽相同,而且他们对旌介遗址的记载更是让我大吃一惊,猛然间把灵石的历史从1400多年前的隋代一下子就提前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真奇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旌介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 对于灵石的历史沿革,《灵石县志》明万历版说“隋初割介休西南地置县”,1992年版说“割平昌西南命名灵石县”。经查阅记载灵石置县时间最早的《隋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等典籍,不仅没有“割介休地置灵石县”的一词半字,而且明确记载灵石置县于隋开皇十年(590),今介休置县于隋开皇十八年,也就是说今介休是在灵石置县八年后才得名,何来的“介休地”割呢?而割“平昌地”之说,遍查历史资料毫无记载,经询问1992年版《灵石县志》主编,说是查得灵石置县早于今介休,旧志记割今“介休”地欠妥,因今介休是由“平昌县”改置,故改为割“平昌地”置灵石县,并未进行考证。由此看来,割“平昌地”之说只是想当然地认为,并无事实根据。这就使我对“割介休地置灵石县”这一牢不可破的概念产生动摇,同时对今介休与灵石的历史沿革演变也产生怀疑,从此也揭开了我对灵石历史沿革与旌介遗址20余年认真考证研究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出土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 为了理清灵石的历史沿革,我先从“旌介遗址”下手。2002年版《山西通志·文物志》是这样记载的:“这是山西省对分布在晋中、吕梁地区的商代石楼类型北方青铜器唯一科学发掘地点……青铜器上有族徽‘W’可释为‘鬲’,说明灵石一带在晚商时期为‘鬲’族方国所在地,两座墓主为其统治者。”山西省考古研究所2006年版《灵石旌介商墓》转引《考古》杂志1990年第7期刊登的殷玮璋、曹淑琴《灵石商墓与丙国青铜器》文曰:“旌介青铜器上的铭文释为‘丙’字而非徽识……丙国已经掌握了较高的铸造工艺技术,其社会生产水平与商王国接近。这个国家拥有相当充裕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灵石旌介商墓》也认为:“从青铜工艺水平推测,这里的社会生产水平一定与商王朝接近,这个小国家拥有相当充裕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考古实证与出土文物,证实3000年之前的商代“丙”国即今灵石,是霍山以北至太原间汾河谷地最早的人群聚居地,最早建城设治的地方,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比今天太原盆地汾河谷地所属各县至少要早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即便是省城太原,如不能证实是商代“唐”国所在地,建城设治的时间比灵石也要晚几百年,甚至更长。</p> <p class="ql-block"> 旌介遗址的发掘,再现了灵石商代的真实历史。然而,商代之前的旌介又是什么样子呢?笔者之前曾对大禹治水进行过系统考证,对古晋阳湖即今太原盆地的变迁有所了解,诸多专家学者亦曾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田瑞先生《祁氏之田与祁氏文化初探》,根据《山西水利志》所载卫星影像资料,结合地理钻探、历史遗址、出土文物等科学分析,把太原盆地文化年轮分为四个阶次,旧石器时期晋阳湖水面海拔高程在1000米以上,新石器时期在800米以上,商代时为750-800米,宋明时为740-750米。范登亮先生《晋阳湖的变迁》,根据省考古研究所的研究成果,推断晋阳湖史前水面海拔高程为1200米,夏商时为800米,春秋时为760米,汉代时为750米。大禹治水的故事发生在新石器末期,也就是说当时晋阳湖水面海拔高程在800米以上。</p> <p class="ql-block"> 今太原至介休海拔高度为774-740米,说明大禹治水时今太原盆地还在湖水底下。而旌介遗址海拔高度为999米,包括所在静升盆地均高于古湖水面近200米,说明在大禹治水之前的远古时期,旌介遗址(静升盆地)大片陆地,已具备了人类生活的条件。旌介遗址,左依太岳山,右傍晋阳湖,围山可以“构木为巢,焚林而畋(狩猎)”,缘水可以“聚生群处,竭泽而渔(捕鱼)”,应是今晋中地区人类文明发展较早的地区。《旌介村志》记载,1974年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会同县文化部门对旌介地区进行了实地勘察,发现旌介村西、村北至集广村一带有厚达3米的仰韶-龙山文化堆积,并发现表面有绳纹的陶鬲、陶鼎及石铲、石斧数十件。充分说明,旌介地区人类文明正由“焚林而畋,竭泽而鱼”的生活逐步迈向饲养家禽、裁培植物、建筑房物、制作器皿、制造衣裳的农耕社会,成为当时霍山以北至今太原间最早的人群聚居地,直到商代建城设治,发展成为拥有相当充裕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生活着大量定居人群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 旌介遗址的出土文物,展现了商代灵石先民的生活状况。那么,商代之后的旌介又是什么样子呢?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灭商属国99个,降服652个,“丙”国臣服于周。西周后期,北狄入侵“丙”国。春秋时,“丙”国成为晋国的疆域,《左传·隐公五年(前718)》:“曲沃庄伯伐翼,翼侯奔随。”随,《辞海》:“古邑名,春秋晋地,在今山西介休东(应是东南)。”公元前636年,介子推隐居附近山麓被焚,晋文公对其进行了隆重旌表,将此地命名为“旌介里(民国时改为“旌介”)”,意即“旌表介子推于其故里”,赐葬“介林”,赐建“介庙”,世代祭祀。约到晋定公时(前551-前475),置“平周县”,旌介由商代“丙”国的国都变为平周县城。秦庄襄王三年(前247),改平周为界休,县城仍在旌介。《张壁古堡的历史考察》:“《水经注》所指示的秦汉介休故城,就是今天的灵石县旌介村。”</p> <p class="ql-block">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界休为介休,县城仍在旌介。永安元年(304),刘渊起兵离石,乔晞攻陷介休,县令贾浑与城池同归于尽(后人为纪念贾浑在旌介首建庙宇,称为龙天庙,世代祭祀。清乾隆版《介休县志》:“龙天庙,祀晋邑令贾公浑。”),介休建制灭亡。北魏太和八年(484),介休建制恢复,县城仍建在旌介。孝昌二年(526),山胡刘蠡升攻陷介休,城池被毁,变为废墟,介休寄治晋州(临汾)。东魏天平二年(535),结束寄治回归,于境北(今张壁)另建城池,旌介仍为废墟。元象元年(538),析介休置永安县,旌介废墟重建为永安县城。北齐天保七年(556),并介休入永安县,县城仍在旌介。《元和郡县图志》:“高齐省介休入永安……于今灵石县东三十里置永安县。”《北齐地理志》:“永安县,今山西灵石县东……此地本汉介休县地。”《北周地理志》:“永安,今山西灵石县东三十里。”隋开皇十(590)年,文帝北巡太原傍汾河开道获一石,“似铁非铁,似石非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因以为瑞”命名“灵石”,并将永安县改名为灵石县,县城也由旌介迁移到汾河峡谷之中发现灵石的地方即今县城所在地,旌介结束其商代国都、秦汉魏晋南北朝县府所在地的历史使命,经唐宋、历明清而蜕变为行政村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 通过对旌介遗址的考证拾遗,结合国家典籍、地方文献、自然地理、考古发现、出土文物等,不仅理清了旌介的前世今生,也理清了灵石数千年的历史变迁。近20年来,笔者撰写了大量文章在省、市、县各级报刊杂志发表,如:《灵石旌介历史拾遗》《灵石历史地名与县名》《灵石历史沿革》《界休与介休》《灵石与介休》《再论灵石与介休》《灵石古治与张壁古堡》《灵石新区与介林古治》《春秋狄地考辨》《介休“三贤故里”别论》等,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得到诸多专家学者的认可。基本认定:旌介村,是五千年前文明诞生的摇蓝,是四千年前人群聚居的稠密区,是三千年前方国的中心城,是两千年前县府的所在地;旌介地区,是尧舜时今晋中汾河谷地较大的平原,是今晋中和吕梁唯一正式科学发掘的商墓所在地,是祭祀介子推的介神庙、祭祀贾浑的龙天庙的诞生地。</p> <p class="ql-block"> 基本认定:灵石是隋朝改永安县而置,不是割今介休地而置,历史沿革为:西周属丙国,春秋初属北狄后属晋国,战国置平周县,秦改平周为界休,晋改界休为介休,东魏析介休分置永安,北齐并介休入永安,隋改永安为灵石以至于今,建县历2480余年,自始至终均为独立建置县,自始至终均为秦汉界休旧境,从未更改。今介休是由“平昌县”改置,不是因介子推而得名,历史沿革为:西周属丙国,春秋初属北狄后属晋国,晋倾公十二年(前514)分祁氏采邑置邬县,东魏兴和四年(542)于境内侨置定阳郡平昌县,北齐天保七年(556)并邬县入平昌县,隋开皇十八(598)年改平昌县为介休县,建县历2520余年,自始至终均为独立建置县,自始至终均为秦汉邬县旧境。《读史方舆纪要》也明确指出:“今(介休)城,东魏所置平昌县也。隋改置介休于平昌。”《元和郡县图志·勘校记》亦载:“后魏侨置之平昌县,隋改介休,非秦汉旧城。”这些记载清楚地告诉我们,今天的介休县城是“平昌县城”而非“秦汉介休县城”。</p> <p class="ql-block"> 按:至于隋文帝为何要把古介休县名冠在今介休头上,《山西历史地名词典》给出了答案:“灵石县,汉为界休县地,隋开皇十年(590)置县,因文帝巡幸挖河开道获一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并有‘大道永吉’四字,故名灵石县。”基于此“石”乃神圣之物,难以移动分毫,因以为“瑞”,赐名“灵石”,县名亦改为灵石,县城也不得不遵从隋文帝的圣命由“今灵石东三十里”的“旌介遗址”移往发现“灵石”的地方,即今汾河河谷这个不适宜建城设治的处所。这也叫无巧不成书,假若没有“灵石”出世这一说,恐怕至今县城仍将在“今灵石东三十里”的“旌介遗址”不会动摇,隋文帝也不会为了使臣子们能像介子推尽忠报国、为了延续对介子推的纪念,在八年之后不得不将“介休”二字冠在与今灵石相邻的原“平昌”县头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