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川沙古镇,钩儿时回忆

牧人

<p class="ql-block"> 川沙古镇,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拥有1300年的成陆史,500年的建城史以及200多年的建县史。至今仍保留着方形城池和护城河环绕的完整格局。 </p><p class="ql-block"> 1949年3月初,在人民解放军即将渡过长江挥师南下的时刻,我在这里出生。1954年,随着父亲工作的调动,我们全家离开了这里。</p><p class="ql-block"> 今年的3月4日,刚过了七十六周岁生日的我重遊故里。古镇的小巷和旧景在我的记忆中已模糊,必竞离开的时候年龄还小。虽然后来也回来过多次,但只在亲戚家小住,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老街从不光顾。今天我用了一整天时间逛了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小镇,填补了儿时的许多记忆。</p> <p class="ql-block">  古镇中纵横交错的街巷。</p> <p class="ql-block">  " 内史第",座落在新川路218号。</p><p class="ql-block"> 宅院为三进二院两厢式砖木结构的二层建筑,一座典型的江南官宦宅第,也是一座国内罕见的名人集聚的江南民宅。在这里出生的有碑帖学家、书画鉴赏家、文物图书收藏家沈树镛,中国毛巾业先驱沈毓庆,著名音乐家黄自,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及弟妹宋子文、宋美龄等。文化名人胡适也曾在此居住过。</p><p class="ql-block"> "内史第",原称沈家大院,清咸丰九年(1859年)沈树镛中举,官至内阁中书,沈家大院改名为"内史第"。</p> <p class="ql-block">  内宅楼东首是黄炎培故居。</p> <p class="ql-block">  第一进宅院的南厢房为宋庆龄以及宋美龄、宋子文的诞生地。</p> <p class="ql-block">  胡适曾在这里住过一年多。</p> <p class="ql-block">  川沙耶稣圣心堂,位于中市街四十二弄15号。</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名为耶稣主心堂。先经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始改建,宣统二年(1910年)改建落成后,后又于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再次改建,並改名为"耶稣圣心堂"。教堂为上下二层,平面呈拉丁十字式,大厅为巴西利卡式,外形是单钟塔,哥特式。</p> <p class="ql-block">  上川铁路川沙站旧址,位于北市街306号。</p><p class="ql-block"> 记得儿时跟随父母回川沙,经常从浦西摆渡到庆宁寺,然后乘坐小火车回川沙。</p> <p class="ql-block">  川沙城隍庙,位于西市街100弄。</p><p class="ql-block"> 城隍庙历史悠久,与川沙城堡同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p> <p class="ql-block">  川沙关帝庙,位于西市街56号。 关帝庙是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在元刹崇福庵的旧址上改建而成,比川沙筑城约早200年。清光绪三年(1877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並增建了后楼,还供奉了岳武穆神主。</p> <p class="ql-block">  站在西市街跨越护城河的桥上,望见对面沿河岸是一个住宅小区。这个地方原是我的出生地——临河的一幢独门独户的小院落,院内种有各种蔬果,我与姐曾经都偷摘过。临河有生活用石阶滩(俗称水桥)可走向河滩用水。院内住房很多,我家只住了一部分,后埭的一排房子都空着。这些房子临解放前曾住过国民党兵,国民党兵逃离后又住过解放军。房屋的主人不是我家,是我祖父暂时为房主看屋的。在这里我们住了八年(1946- 1954年),1954年后据说收为国有,听我姑妈说后埭的一排房子后作为县供销社的仓库。我们向附近居民探问这幢院子的变迁,大家都不清楚,可能他们年纪太小了。只有当问及院内标志性建筑——一座水塔时,有人回答:八十年代时拆了。</p> <p class="ql-block">  宋庆龄文化展示中心,位于北市街29号。</p><p class="ql-block"> 中心为常设性公益展,通过图片、影像、实物等展示了宋庆龄先生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不解奋斗的爱国情怀及开创了我国妇女儿童事业的杰出成就。</p> <p class="ql-block"> 川沙营造馆,位于北市街19号。原为"丁家花园",建于1930年,是一幢典型的中西合壁石库门建筑。</p><p class="ql-block"> 川沙营造馆是一个文化遗产纪念馆,以实物、视频、史料等较全面地展示了川沙营造业的形成、发展的历史,在上海建筑界的地位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 川沙工匠和营造商参与承建了上海海关大楼(第二代)、江湾跑马厅、汇丰银行、中国银行、上海电话公司大楼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  川沙戏曲艺术展示中心,位于北市街39号,原为川沙药材商人陈氏家族的宅院。</p><p class="ql-block"> 川沙是沪剧"东乡调"的发源地,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p> <p class="ql-block">  川沙古城墙,位于新川路171号观澜小学旁。</p><p class="ql-block"> 古城墙建于1557年,是当时川沙人民为抵御倭寇入侵而建。现仅存城墻近60米,上面存有魁星阁、岳碑亭等古迹。</p> <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宅在川沙镇南面三里处的费家宅,整个村落基本上均为费姓族人。宅上有一座天主教堂——服字号天主堂,我的老屋紧邻教堂的东侧。</p><p class="ql-block"> 母亲家中很穷,4岁时因在上海打工的父亲病故,外婆将她送到教堂托守贞姑娘和修女抚养,几年后修女又将她送到唐镇露德圣母堂由教会开办的达义公学免费求学至高小毕业,我父亲也在这里读到初中毕业,然后他们都到上海工作。</p><p class="ql-block"> 服字号天主堂奉圣母往见为主保,建于1905年,整个建筑占地4.5亩,共有七间,其中圣堂面积为300平方米,是川沙较大的教堂。文革期间被挪作它用(我回村时看到好象是社办企业),1997年圣堂恢复。</p><p class="ql-block"> 由于川沙新镇的发展,老宅已在2007年被征收,随之而立的是一座五星级酒店——上海皇廷国际大酒店及一个居民住宅小区——鼎𨥖名流苑。这次我回乡就在这酒店住了二晚。一</p> <p class="ql-block">  由于费家宅被征收,经天主教上海教区同意,服字号天主堂也被动迁。教堂于2007年9月被拆除,并于2010年6月在原址的西南方60米处重建,重建后的教堂为二层半办公楼房式的建筑,广大教徒为此深感不满,后经多方工作,才于2011年5月31日开堂。</p><p class="ql-block"> 我父母都是天主教教徒,按照教规我出生后八天内必须到教堂接受洗礼,但是在古镇的圣心堂还是费家宅的服字号?我不知道。由于父母已经升入天堂,我现在也没法问知。</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篇我摘自网上的微博,不知真假。信则真,不信侧假。</p>

川沙

教堂

北市

古镇

位于

宋庆龄

字号

建筑

改建

天主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