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出发,继续前行。<div>早上九点,沿塔县中巴友谊路出发。</div> 08:50 在中巴友谊路上,一块巨石,吸引了我:<div>《大地的印记》<br>这是大地留下的深情印记,以石为纸,以刻为笔,<br>画出了心中最神圣的土地。<br>花朵们轻摇身姿,仿佛在为祖国的广袤而欢歌。</div> 08:54,旭日温柔倾洒,给街景蒙上薄纱。 09:34:从塔县自驾前往红旗拉甫,全程约 125 公里,沿 G314 国道行驶,耗时约 2.5 小时。此路为中巴公路重要部分,公路像一条灰色的丝带,笔直地伸向远方。 10:26:抵达紫花牧场服务区<div>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地处帕米尔高原,是国道 314 线布伦口至红其拉甫口岸段公路的重要附属设施,服务区海拔超过 3600 米,是新疆海拔最高的公路服务区之一。</div> 10:44,继续在G314国道上前行。公路像一条绿色的飘带,汽车是飘带上的音符,雪山是大自然的指挥棒,演奏出一曲清新的乐章。 11:47:继续在G314国道上,雪山下的柏油丝带。 11:22:尽管还在G314国道,但沿途的风景美如画:雪山巍峨,顶覆厚雪如银被,在湛蓝天空下闪耀,冰川蜿蜒,尽显圣洁之美。<br> 11:31;我们抵达了红旗拉甫国门。<div>还真没想到,这里还是AAAA级景区呢!</div> 红旗拉甫海关国门前哨班。<div>在这里留个影,向守护国门的战士们致敬!</div><div>1969 年:喀什海关派出明铁盖工作组筹建红其拉甫海关,红其拉甫海关第一任关长刘敬华带着一顶帐篷,在帕米尔雪峰扎下了营盘,成为著名的 “帐篷海关”。同年,中巴两国宣布临时开放红其拉甫口岸,开通了两国间的邮件、贸易往来。</div> 景区,游客如云。 早在 1000 多年前,红其拉甫口岸就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关隘,是中国与西南亚以及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据传公元前 119 年张骞出使西域时曾经过这里,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也由此返回。 1968-1978 年:中国为援助巴基斯坦,历时 11 年修筑了从红其拉甫山口至巴基斯坦塔科特全长 600 多公里的中巴友谊公路,为口岸开放创造了条件. <div>红旗拉甫国门:</div>庄严宏伟:整体造型高大巍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彰显出国家的威严与庄重,让人感受到国门的神圣不可侵犯。<br>简洁大气:没有过多复杂的装饰,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勾勒出门的形状,体现出一种简洁之美,却又不失大气磅礴的气势。<br>象征意义深刻:门体上方醒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七个大字和高悬的国徽,是国家象征的重要体现,代表着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 12:06:在国门前留个影:祖国万岁! 口岸上的一座建筑:这里面是什么? 没有想到的是,这里面还有个邮局!! 不过,过了很多很多时间才收到。 这里有个界碑,游客们排队在此拍照。<div>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国旗及其图案不得用作商标、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和商业广告,不得用于私人丧事活动等不适宜的情形。图片中的人高举国旗表达爱国之情,不属于上述被禁止的范畴,也没有侮辱、玷污国旗等损害国旗尊严的行为,通常不违反法律规定。<div><br></div></div> 12:44:我们一行,在此留个集体照。 红旗拉甫国门,海拔5100米,是我国最高海拔高度的国门。 红其拉甫在汉代就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是中国通往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重要贸易通道,当时的商队带着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国特产,经此前往西方,同时也带回了西方的香料、珠宝等商品。<br>新中国成立后,红其拉甫口岸曾处于半封闭状态。1968 年,水布浪沟边防检查站成立,1982 年更名为红其拉甫边防检查站。1986 年 5 月 1 日,红其拉甫口岸正式向第三国人员开放。<br>1978 年,喀喇昆仑公路建成通车,成为连接中国和巴基斯坦的重要交通纽带。2009 年,红其拉甫国门建成。2013 年,“中巴经济走廊” 倡议提出,红其拉甫国门成为重要的物流节点,2023 年 4 月 3 日恢复客运通关,同年第三届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巴双方宣布红其拉甫口岸常年开放。 12:58:我们一行离开红旗拉甫口岸。 13:08:我们继续行驶在G314国道,向下一个目的地进发。<div>这张图片从摄影角度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br>优点<br>构图<br>层次感强:画面中有明显的前景、中景和背景。前景是停放的车辆,中景是广阔的山谷,背景是高耸的雪山,这种构图使得画面富有深度。<br>对称与平衡:车辆整齐地排列在画面底部,形成了一种水平的对称感,给人一种稳定的视觉感受。<br>色彩<br>色彩对比鲜明:蓝天与白雪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使得雪山显得更加纯净和壮观。而山体的灰色和褐色与蓝天、白雪形成了自然的色彩过渡,丰富了画面的色彩层次。<br>光线<br>光线充足:阳光充足,光线明亮,使得整个场景清晰可见,雪山的高光部分和山体的阴影部分都表现得非常细腻,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div><div>可能的改进点<br>主体突出<br>虽然画面整体很美,但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视觉中心。可以通过构图或者后期处理,稍微突出某一个元素,比如让某一座雪山更加显眼,或者让车辆形成一个引导线,引导观众的视线。<br>细节捕捉<br>在拍摄远景时,可能会丢失一些细节。如果使用长焦镜头或者在后期处理时适当调整锐度,可以更好地捕捉山体和车辆的细节。</div> 14:02:还是在G314国道上<div>阿富汗、瓦罕走廊、佛来阁,每一个名字都像一个神秘的故事,等待着旅人去探寻。</div> 14:05:蓝天白云下,高原铺展画卷,山峦起伏,似沉睡巨兽的脊梁。石块与稀疏的草,编织荒凉,电线横空,是现代与自然的交响。<br> 蓝空云白似棉柔,峻岭绵延翠黛浮。<br>原野石间青草短,雪山天际日光悠。 天空湛蓝,点缀着几朵白云,白云的形状各异,有的像棉花糖般蓬松,有的则较为分散。画面右下角有几根电线斜穿过,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14:15:登高远望,极目处几个大字醒目:<div>万岁 祖国万岁!</div> 14:16:万岁 祖国万岁! 在万岁,祖国万岁处,留个影:<div>祝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div> 14:17:一个““钟声传四国”亭。<div>那“四国”? 指中国、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和巴基斯坦。</div> 我来敲一下,让钟声传四国。钟声在这里响起,象征着和平与友好的声音能够传递到周边这四个国家。<div>在古代,这一区域是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法显、玄奘等高僧都曾经过这一地区前往天竺取经。钟声在佛教寺庙中常用来召集僧人、传递佛法等,“钟声传四国” 可能寓意着佛教文化从这里传播到周边的不同国度。</div> 我们上面拍的”万岁 祖国万岁!“和 ”钟声传四国“,就是在瓦罕走廊。<div>瓦罕走廊全长约 400 公里,其中中国境内长约 100 公里,南北宽约 3 至 5 公里,最窄处不足 1 公里;阿富汗境内长约 300 公里,最宽处约 75 公里。</div><div>领土变迁:清朝及以前,整个瓦罕走廊属中国。1895 年,英、俄、阿富汗背着中国签订协议,瓜分帕米尔高原,阿富汗得到瓦罕走廊。1963 年,中阿签订《边界条约》,正式划定两国在瓦罕走廊的边界线。</div><div>文明交流通道:曾是欧亚大陆上古丝绸之路一部分,是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中亚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交流重要通道,法显、玄奘、安世高等都曾经过此地前往古印度研究佛法。</div><div>交通要道:是东亚到西亚最近的道路,从这里穿出去就是阿富汗,再经开伯尔山口可南下印度次大陆,对中国与西边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div>安全屏障:瓦罕走廊是中国西部的一道重要安全屏障,对于防范恐怖主义渗透、维护国家西部安全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div>14:26:在此瓦罕走廊处,立有二块石碑:</div>大唐高僧玄奘经行处 大唐高僧玄奘行经处<br>玄奘(公元 602 年 - 664 年),唐代第一位前往印度取经的世界著名旅行家、翻译家,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被尊称为 “三藏法师”。他 13 岁出家,629 年从长安出发,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印度,645 年回到长安,带回经书 657 部。他并翻译经书 1335 卷。在印度的十多年间,玄奘遍访高僧,长期停留并在著名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向戒贤法师学习梵文经典,并与当地学者交流,其著作《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的重要资料。玄奘回国后,致力于翻译佛经,创立了法相唯识宗。他不仅在沟通中印文化的交流,而且对东亚各国文化影响深远,深受中、日、韩等国佛教界的敬仰。玄奘的足迹遍布印度、中亚,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乃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至今仍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东晋高僧法显经行处 东晋高僧法显经行处<br>法显(公元 334 年 - 420 年),东晋高僧、世界级旅行家、中国古代出国留学第一人。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 399 年),六十多岁高龄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前往印度,前后历时 15 年,最后从海路回到中国。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到了法显时代,到了一个关键转折时刻,从过去西域僧人东来传法向中国人西行求法转变。法显之后,西行求法者络绎不绝,为佛教在中国的弘扬与本土化贡献卓著。在所有这些西行求法者中,法显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最突出:法显旅行所到之地最多、最远。法显以前,汉晋已经有张骞和甘英等著名旅行家西行,但是,法显所到之地,前人未曾达到,极大地进一步开拓了中国人视野;<font color="#ed2308">法显是中国古代翻越帕米尔高原经瓦罕走廊真正到达印度的第一人,</font>之前真正到印度的中国人几乎没有;法显携归并翻译的佛教戒律典籍中,最重要的是《摩诃僧祇律》四十卷,对规范当时中国佛教的发展作用巨大;法显取经所得大乘佛经教教义成为中国大乘佛教发展的开端。<br>他撰写的《佛国记》,又名《法显传》、《佛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传》、《佛国记》,是中国古代关于中亚、印度、东南亚最古老、最全面的第一部完整的文字记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世界地理学和世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研究印度历史尤为重要。十九世纪以来,先后被译成法文、英文、日文,并出现一批专门研究此书的著作。<br> “瓦罕游弈所”<div>历史背景:唐代时,帕米尔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为了维护边疆安全、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以及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等,唐朝政府在包括瓦罕走廊在内的广大西域地区设置了一系列的军事和行政机构,“瓦罕游弈所” 就是其中之一。</div><div>功能作用:游弈所是介于镇与烽燧间的机构,镇负责戍守,烽燧负责预警,而游弈所主要负责情报搜集传递,同时指挥烽火台的戍边巡逻,承担着为唐朝军队提供前方情报、侦察敌情、监视周边动态、保障通讯联络等重要任务,在唐代的边防体系和军事防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br>现状:如今在瓦罕走廊的中国境内入口附近,立有刻着 “瓦罕游弈所” 的巨石,作为一个历史遗迹标识,供人们了解和铭记这段历史。</div> 14:42:在“瓦罕游弈所”不远处,还立有一个“丝路之门” 石碑:<div>它象征着曾经在这条道路上发生的无数交流与融合,见证了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往来,如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等重大历史事件,都是通过丝绸之路这一纽带展开。</div> 看这个广告语:<div>今日走过了所有的弯路</div><div>从此人生尽是坦途</div> 离开瓦罕走廊继续前行,下午15:30,抵达:盘龙古道。<div><br></div> 盘龙古道<br>盘龙古道位于塔什库尔干县瓦恰乡境内,是连接瓦恰乡与县城的一条扶贫公路。盘龙古道蜿蜒曲折,如巨大的游龙一般,盘旋在海拔约 4200 米的帕米尔高原上,蜿蜒曲折的道路和壮阔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相传玄奘从此走过,是一道穿越昆仑山脊的要道,如今又成为了昆仑山脉的”心电图“短短的三十公里,海拔从3000米陡然上升到4200米,沿途景色神秘、惊奇、壮观自驾者纷至沓来,有网友甚至建议速度与激情来此取景。 先下车,打个卡。 我们是从西起点走的。 有关盘龙古道:<div>早期基础:盘龙古道的前身是塔县瓦恰乡、马尔洋乡等地农牧民前往县城、牧场的狭小牧道。<br>修建原因:瓦恰乡距离塔什库尔干县城有 75 公里,距离乌红线也有几十公里的翻山距离,当地牧民出行十分不便。为了让帕米尔高原上的农牧民能够走出高原,更好地与外界联系,同时拉动瓦恰乡的经济,当地政府决定修建盘龙古道。<br>修建过程:因古道所在的山是沙土岩石,质地较为松散,不能穿山打隧道或建设高架桥,所以只能依山势而建环绕 S 路。它于 2018 年 7 月 5 日开工,2019 年 6 月 15 日竣工,2019 年 7 月正式通车。<br>文化延伸:相传 1400 多年前,唐玄奘西天取经回返时,曾经走过这段路,故冠名 “古道”。</div> 盘龙古道 15:50<div>公路如巨龙般盘旋于山间,在粗犷的山壁间延伸,每一处弯道都彰显着人类的坚毅,蓝天白云下,它是一幅震撼人心的壮美画卷。</div> 这条公路如同一根摇摇欲坠的丝带,惊险地缠绕在崇山峻岭之间。公路像是被山体随意甩落的绳索,每一处弯道都像是在和死神博弈。 15:51,抵达龙回头观景台。<div>龙回头观景台是盘龙古道的第一个观景台,位于较低海拔处,这里停靠的车辆和游客较多,视野相对平坦,能看到部分 S 弯,但拍摄角度不够理想,难以拍出盘龙古道的全貌和层次感。</div> 在这里打个卡。 16:07:换一种心情,看看漫山遍野的牛羊。 16:14:抵达水袖观景台。<div>水袖观景台:海拔约 4150 米,相比龙回头观景台有了一定的层次感,但此处的弯道呈现效果不佳,无法让人充分感受到盘龙古道弯道的独特魅力,不太建议在此处停留太久。</div> 在水袖观景台打卡。 盘龙之路:行驶在这条盘龙之路上,仿佛能听见巨龙的呼吸,感受到它的力量。每一次转弯,都是与巨龙的亲密接触,每一次前行,都是对巨龙的敬仰与追随。 公路如同一条沉睡的巨龙,安静地盘卧在这广袤的山间。它的身躯蜿蜒曲折,每一个弯道都是龙的脊骨,坚硬而有力。 《盘龙之路 —— 山间的巨龙》<br>这条公路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静静地卧在广袤的山间。公路那蜿蜒曲折的形态,恰似巨龙的身躯,每一处弯道都像是巨龙坚硬而有力的脊骨,曲折中彰显着力量。 公路像巨龙卧于山间,弯道似龙脊。山峦如卫士守护,行车时仿佛能听见龙的低吟,这路是神秘的纽带。 16:30:《山间巨龙 —— 盘龙古道》<br>盘龙古道,恰似一条桀骜不驯的巨龙,以一种近乎挑衅的姿态盘踞于崇山峻岭之间。公路在山体上如刀刻般蜿蜒盘旋,每一处弯道都像是巨龙在怒张着脊梁,散发着令人胆寒的险峻气息。<br>站在高处俯瞰,那些在古道上行驶的车辆,如同在巨龙鳞甲上艰难爬行的蝼蚁,稍有不慎,便可能坠入万丈深渊。路边的护栏,像是在巨龙威严之下颤抖的防线,努力守护着过往的生命。 16:32:盘龙古道。 16:33:盘龙古道。 16:36,抵达大盘龙观景台<div>同样海拔 3800 米,有小空坝可供停车。这里有商家摆放的标示牌与椅子等道具,无论是用手机还是相机拍摄都比较出片,但部分拍照点可能需要消费才能使用。</div> 在大盘龙观景台打卡。 有商家在此“霸道”。 16:37:大盘龙观景台。 16:41,下大盘龙观景台,抬头拍观景台。 16:45:开始,下盘龙古道了。 不是爬坡,看盘龙古道,另一种感觉。 16:46:在下路段再打个卡。 盘龙古道的最后一个观景台:小盘龙观景台:<div>海拔 3500 米,可以俯瞰到小盘龙路段的全貌,欣赏到交叠的网红 S 弯以及弯道如巨龙般蜿蜒的壮观景色,还能看到远处的群山和瓦恰乡,是拍摄盘龙古道的热门点位。</div> 再打个卡 17:02,盘龙古道。 17:03,这是在盘龙古道上,拍的最后一张照片。<div>从15:30左右开始至17:03,我们约一个半小时走完盘龙古道,就是我们“从此人生从尽坦途”。</div> 17:45:“塔吉克新娘”油画发源地。<div>是靳尚谊于 1983 年创作的油画。靳尚谊在创作过程中深入研究西方油画造型,注重表现立体感和光影效果,将中国审美趣味与西方油画语言相融合,体现了新古典主义风格。</div>2013 年秋拍中,这幅画以 8510 万元人民币成交,创下了靳尚谊作品拍卖的新纪录。<div>“塔吉克新娘” 油画发源地<br>《塔吉克新娘》是靳尚谊创作于 1983 年,这一阶段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转型期,人们的精神空间得到释放,中国油画面临着新旧文化与经济的选择、表现手法与思想内涵的契合,整个油画坛说纷纭。此时,《塔吉克新娘》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格局。这幅画在新娘喜悦的表现上却未形成套路之前那种概念化的寻味,给人以色彩沉着而略带羞涩感之色彩,充满了东方的审美情趣。同时作者对西方油画造型进行了深入研究,注重表现体积感,采用了逆光,加强明暗反差,在色彩上增加灰色调,凸显红色,迎合喜庆主题,从而营造强烈的艺术效果。将中国审美趣味的 “意” 与西方油画语言的 “形” 相融合,表现出现实生活中中国人的精神美、人性美,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这幅画也被当时中国油画界认定为 “新古典主义” 的开始。</div> 17:45:路过了“星空公园”。<div>公园位于塔什库尔干县地处帕米尔高原东南部,坎尔洋景区距县城 55 公里,海拔 3000 米左右,塔吉克星空公园就位于该景区内。<br>特色景观<br>优美的自然风光:公园所在的坎尔洋景区有坎尔洋龙池、神象山、仙人谷、杏花沟等未经雕琢的自然风光,为观赏星空提供了如诗如画的背景。<br>独特的人文景观:这里是塔吉克文化保留最原始、最古朴、最完整、最系统的村落之一,有 400 多年历史的塔吉克古民居,游客在观赏星空的同时还能感受塔吉克族独特的民俗文化。<br>璀璨的星空资源:塔什库尔干县被评为 “新疆星空之城”,四季空气优良、洁净度高、能见度佳,年平均晴空日数多,夜晚星空清晰璀璨,为游客提供了绝佳的观星体验。</div> 17:48.来到了“花儿为什么只样红演艺餐厅”。 噢,这里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景区”。<div>但,此景区,空空,我们就走了。</div> 18:04:班迪尔蓝湖 班迪尔蓝湖位于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班迪尔乡,海拔 3050 米,原名下坂地水库,是为储水而建,湖水源自冰川融水。 因湖水中富含特殊矿物质,在不同季节、天气、光线和角度下,湖水会呈现出深蓝、浅蓝、青蓝、蒂芙尼蓝等不同颜色,甚至还会出现紫色、绿色等,湖面如同一颗颗色彩斑斓的宝石镶嵌在群山之间 关于班迪尔蓝湖面积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其水域面积约为 3 平方公里,另一种则称湖水面积约为 10 平方公里。 18:46:走出了班迪尔蓝湖<div>天空中,白云悠悠飘浮,似是棉花糖在湛蓝画布上轻盈舞蹈,为这山水画卷晕染出灵动的色彩。而岸边那株株灌木,是自然赋予这片土地最顽强的生命印记,它们在风中摇曳,与山水共谱一曲清新的乐章。</div> 回到了民宿。21:00,夕阳西下。<div>在塔县塔吉克民俗村,找个店晚餐。</div> 广场上,一些巴基斯坦人在广场上练摊。 向游客招揽生意。 女同胞喜欢看看玉之类的。 塔族村民们也练摊。 广场上,民族舞蹈,吸引着大家。 她们能歌善舞。 游客也可乘兴一起欢乐。 21:30,天黑了。 虽然是县城,照样灯火辉煌。 月亮爬上来了。 21:34,我们回到了下榻的民宿。我们在这里住了二晚。<div>我爱塔县</div> 边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