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对于一支部队而言,老兵是宝贵的财富。“兵王”郑金就是这样一位老兵,风华正茂时他砥砺成长、担当重任,军旅后半程他亦师亦友、点燃青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去年郑金作为唯一的士兵代表,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光荣发言。</p> <p class="ql-block">已是雨水时节,一场小雪却突降陇东大地。</p><p class="ql-block">雪后更显寒意料峭,在西部战区陆军某旅训练场边见到全国人大代表郑金时,首先吸引我们的是他脚下作战靴上的两道绿痕,左脚那道在靴尖,右脚那道在靴外侧。</p><p class="ql-block">“是踩到什么东西了吗?”我们不解地问。</p><p class="ql-block">“没有,蹭到了障碍上的漆,刚练完400米障碍。”郑金的回答很平和,却大出我们意外。出生于1977年的他即将迎来48岁生日,对这位全旅最老的兵来说,400米障碍早已非必训课目。</p><p class="ql-block">“一把年纪”还去和障碍较劲,无异于自讨苦吃。其实这种自讨苦吃的举动,早已成为郑金的习惯,战友们对此也习以为常。不只障碍训练,他每月要跑一次半程马拉松,几乎每天一个武装3公里,而武装3公里的必训年龄上限是40岁。</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无人机技师,从列兵成长为一级军士长,郑金先后历经多次装备迭代,执行数十次重大任务,一次次随着无人机的航迹追风掠云、跨山越岭,也一载载伴着部队改革转型的步履脚踏实地、稳健前行。正对着郑金默默感慨时,几位官兵结束训练聚拢而来,军衔和面容呈现出明显的梯次状。郑金兴奋地逐一介绍,他们都是无人机专业的优秀骨干,人人都有独门绝技。实际上,自郑金还是新兵时起,朴素的传帮带就已经发生,经验和技能在新老兵间代际传承,像是一场隐形的接力。而郑金身边的这些专业骨干们,既承载着老兵的成果和传统,也在毕力一事的攻坚中,追逐着更新的战训样式、更大的职业雄心和更强的制胜能力。</p><p class="ql-block">二级军士长王建伟和郑金是合作多年的老搭档,他们一起上高原、赴戈壁执行过不少任务,而其中一次执行任务,差点成了两人职业生涯中的一次滑铁卢。</p><p class="ql-block">那是某型无人机首次在高原参加演习,郑金负责飞控,王建伟负责机械,用郑金的话说是“地面的都归他管,空中的都归我管”。那次无人机放飞后,郑金牢牢盯着屏幕,飞机按预定航线飞行,过程看起来一切顺利。然而在准备降落时出现了情况,距地面200多米时,屏幕显示风速为7米/秒,风向西南。郑金这时长了个心眼,询问王建伟地面情况,王建伟通报的风速是11米/秒,风向正西。闻此情况的郑金鼻尖冒出了汗:“高原地形复杂,如按原方案降落,极可能偏离预定区域,结果大概率是飞机损毁。”他立即把飞机高度抬升到300米,紧急规划降落方案,重新设置回收航线,最终飞机平稳降落在安全区域。</p> <p class="ql-block">与各种无人机打交道将近30年,郑金保持着安全飞行的记录,从没有损坏过一架飞机。</p><p class="ql-block">在王建伟心中,郑金是亦师亦友的存在。他对郑金的初印象就是喜欢研究理论,把无人机的性能原理、操作方法都研究得很透。某型装备列装前,郑金和王建伟一起向上级申请成立集训队,带领所有骨干预学理论知识,利用模拟装备练操作技能。厂家送来装备后,他们又一天到晚追着技术人员学习请教。王建伟清楚记得,30多岁的技术人员都被问得不耐烦了:“接触这么多单位,你们是好奇心最强的,问题最多的。”</p><p class="ql-block">郑金说:“我们不可能永远带着厂家的保姆来训练,技术人员总会离开,那时我们就是装备的老师,必须把里里外外研究透,弄明白。”王建伟至今仍然认为,正是那段经历,让他打下了关于无人机的坚实理论基础。后来西部战区陆军组织侦察骨干集训,王建伟成为了无人机教练员。</p> <p class="ql-block">一级上士贾多杰拉旦是个藏族小伙,新兵入伍时他被分到了修理分队,整天与油污和扳手打交道,一度让梦想冲锋陷阵的他有些失落,几个月后旅里组建无人机分队,他满怀期待地报了名。贾多杰拉旦和战友们学得很认真,然而飞机第一次亮相演兵场就出了状况,由于操作不当撞了山。这一撞不仅把视为宝贝疙瘩的飞机送回了工厂维修,还撞碎了贾多杰拉旦和战友们的信心,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只是一遍遍学习理论知识,飞上蓝天似乎是个遥远的梦。</p><p class="ql-block">随着部队调整改革,贾多杰拉旦来到了郑金所在营,还是干无人机专业,当他以为自己再无法操作无人机时,营里的训练氛围感染了他。这里以老带新的训练氛围很浓,像郑金、王建伟一样的“大拿”让人看着就有底,贾多杰拉旦心中的热火又着了起来。他跟着老班长一起学理论、练操作,一条一缕地研究流程,终于圆梦成功,成为同批人员中首个参与实飞的操作手。</p><p class="ql-block">那是贾多杰拉旦军旅生涯的一次高光时刻。</p><p class="ql-block">演习中,上级要求无人机分队执行夜间侦察任务,面对完全陌生的复杂地域,大家心里都没底。贾多杰拉旦受领任务后,一头扎进控制站方舱,反复推演飞行参数,又带领班组成员展开地形地貌勘察、气象条件勘测、起降场地测量等准备工作。苦功终未辜负,贾多杰拉旦带领班组圆满完成夜间侦察任务,并荣立个人三等功。</p><p class="ql-block">某型装备列装后,贾多杰拉旦先后在平原、戈壁、亚高原、高原等不同地域进行飞行训练,实射命中率接近百分之百。前不久,他在一项演习任务中表现出色,再次荣立三等功。</p> <p class="ql-block">三级军士长李海庆有着和贾多杰拉旦相似的履历。某型无人机列装后,他们白天跟着师傅学、追着专家问,晚上捧着书本背理论、围着图纸学原理。从机务准备到飞行调试,从链路打通到指挥协同,他们把每次模拟训练都当作实飞。接装不到半年,该型装备就首飞成功。他们在训练中发现,本该两个多小时就能完成的飞行,结果耗时四个多小时,详细复盘后问题显现,是繁杂的协调和繁琐的口令拉长了操作时间。“如果在战时,一个口令就可能贻误战机,影响全局。”认真研究后,李海庆和贾多杰拉旦向连队请示对口令进行优化,他们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推演,去冗留精,化繁为简,又在训练中多次试验修订,最终形成了简洁规范的操作口令,被全连推广使用。</p> <p class="ql-block">在郑金看来,年轻的战友有着蓬勃朝气、昂扬锐气,他们善思考、能创新,代表着这个专业发展的未来。而在李海庆、贾多杰拉旦他们心中,自己的实践是站在老班长的肩膀上,如果不把好传统发扬好,不把新装备练过硬,就辜负了一代代战友接力攻关所付的心血。</p><p class="ql-block">在贾多杰拉旦第一次立三等功那年,郑金恰巧也立了三等功。上级为检验这批立功人员的“成色”,组织了一次军体考核。三公里项目中,贾多杰拉旦按惯常节奏稳稳跑着,还有几百米就要冲刺时,突然一个身影超过了他。那是贾多杰拉旦最意想不到的人——郑金。“为什么是郑班长?他可是立功人员中年龄最大的。”一阵慌乱在心里滋生,贾多杰拉旦加快了脚步,但直到终点也未能超越郑金。看着道道汗水淌在郑金黝黑的脸上,贾多杰拉旦心中满是敬佩。</p> <p class="ql-block">那之后,贾多杰拉旦在体能训练上更加刻苦。</p><p class="ql-block">在一次体能考核中,他终于跑赢了郑金。他感慨地说:“榜样的身影无处不在,有时在前面领着大家,让人心安;也有时在后面盯着,让人焦虑,会有本领恐慌感,在这样的集体中,必须快马加鞭,才能不断向前。”</p><p class="ql-block">与郑金在高原驻训地的一次任务交接,王建伟至今想起来都十分感动。“他把测试的所有数据和工作笔记都交给了我,毫无保留。”王建伟说,足足几百条数据,都是在风里雪里一条条试验得出的,透过数字都可以想象工作的艰辛,更可贵的是,许多数据都超出了厂家给的极限参数。 </p><p class="ql-block">“作战不能完全靠说明书上的数据,性能到底怎么样,平原和高原不一样,山地和丛林也不一样,你得亲自去实验,这样才能把装备的脾性了然于胸。”郑金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装备完成基本训练后,郑金都是先往理论的极限参数上靠,再尝试突破理论值。某型无人机经他反复试验后,高原飞行时长、距离的极限都增加了不少,定位精度有效提升,不同高度的转弯半径也作了进一步修正。</p> <p class="ql-block">王建伟说:“打仗要立足最困难条件,装备也要走出舒适区,挑战最极端条件。”有了郑金的倾囊相授,王建伟在那次高原驻训中如鱼得水,多次出色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p><p class="ql-block">如今的王建伟和郑金一样,都是专业领域的大神级人物,但他从去年开始,却在向年轻的中士胡志宇学习。学什么?新型无人机操作。</p><p class="ql-block">王建伟说,如今无人机被广泛用于现代战场,可以说已经从配角变为主角,加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装备样式、作战模式会有无限可能,而年轻战友在这方面有优势、有专长。胡志宇不仅熟练掌握新型无人机的操作技能,还会编程和建模,自己研发改装了多种装备。</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在胡志宇所带的徒弟中,我的训练成绩是最差的。”王建伟毫不讳言自己的短板,但这种轻松的语气也隐藏着志在必得的决心和信心。</p> <p class="ql-block">从手动到半自动、从全自动到智能化,见证了无人训练发展演变的郑金,始终关注着现代战争动态,在上级的支持下,他和战友们很早就开始了对无人作战新样式的观察、研究和训练,他们自购装备、学习编程、训练技能,和步兵、炮兵、装甲部队一起练攻防、练抗扰,探索的多种战法在西部战区陆军实兵演练中得到了检验。</p><p class="ql-block">郑金说:“总有种感觉,无人机是我延展的手、翱空的眼,那种千百次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无比真切,它飞得再高再远,都与我的心紧紧相连。我和战友们已走过千山万水,为了我们心中的奋斗目标,仍将继续跋山涉水。”</p><p class="ql-block">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和过去每个日子一样,郑金和他的战友们始终脚踏大地,坚定眺望着金色的天空,我们相信,那些插上信息化智能化羽翼的鸟儿,必将在他们心手相牵的奋斗中,飞出更加动人的航迹。</p> <p class="ql-block">来源:解放军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