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探考始末

景茂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灵石夏门村</span></p> <p class="ql-block">  大禹治水的故事,口耳相传,脍炙人口。特别是“打开三湾口(后称“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千古俗语,深深地扎根在灵石这片土地上,具有广泛的社会认知性,在晋中、在山西,乃至全国,一直拥有较高的知名度。笔者少年时就对这个故事耳熟能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曾多次深入三湾口沿线翠峰、夏门、王禹、坛镇等乡镇的数十个村庄,对大禹治水遗址遗迹实地进行考察,走访了上百位当地耄耋老人和文化学者,开始对大禹治水故事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之后根据国家典籍、地方文献,结合当地自然地理、遗址遗迹、地名地物、民情风俗等综合研究考证,得出了“大禹治水确有其事,治水是从山西汾河开始的,重点工程在今灵石夏门”的结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夏门三湾口</span></p> <p class="ql-block">  大禹治水的故事,发生在上古尧帝时代,距今已过去4000多年。4000多年来,大禹治水是否确有其事,治水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重点工程又在哪里,等等疑问,历代以来,众说纷纭。笔者在20多年的研究考证中,根据“打开三湾口,空出晋阳湖”的千古俗语,从自然地理环境入手,首先对三湾口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三湾口位于灵石县城西南10公里的夏门村西,雄踞雀鼠谷咽喉地段最为险要的地方,太行山支脉韩信岭居左,崖高万丈,苍岩叠嶂;吕梁山支脉秦王岭侍右,壁立千仞,陡峭险恶;千里汾河居中,两山相夹,一水中流,为汾河流经河道最窄的地方,经询问当地老人,未修筑同蒲铁路与大运公路之前,两山之间最窄处相距仅十余米,直到民国时修筑南同蒲铁路劈山造基,加之原晋中地区在此建造石料场数十年的开采,特别是近年铁路公路的多次劈山拓宽改造,才造成当今河道之状况。然而从两岸山脉走向相同、高低起伏相同、岩石纹路相同、草木植被相同等情况分析,仍不难看出这条汾河当初并非自然形成,而是由人工开凿所致;两侧的山脉当初并非分列东西,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隐隐约约还可呈现出大禹治水前的历史原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三湾口全图</span></p> <p class="ql-block">  其次,开始了对“晋阳湖”的了解。晋阳湖,古名“昭馀祁泽薮”,即今晋中盆地,也叫太原盆地,位于山西中部,北起太原黄寨石岭关,南至灵石三湾口,东西两侧是以断层崖和山地相接的太岳山和吕梁山。盆地呈东北——南西向分布,长约150公里,宽约30—40公里,包括整个汾河中游的太原、清徐、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交城、文水、汾阳、孝义共12市县的各一部分,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国家、地方对晋阳湖及周边地区的卫星扫描、地理钻探、考古发现,证实今太原盆地上古的确是一个山连水,水连天的浩淼大湖,水面海拔高1000余米,水深500余米。结合今灵石三湾口的地理环境,晋阳湖的存在与消亡,不仅展现出大禹治水前的自然地理面貌,也体现出大禹治水后的自然环境变迁,为大禹灵石“三湾口”治水确有其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与变迁实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雀鼠谷河道</span></p> <p class="ql-block">  大禹治水的故事,历代以来是否有文字记载。为了得到证实,从2002年开始,笔者先后查阅了大量国家典籍与地方文献,如《史记》《汉书》《水经注》《太平寰宇记》《晋乘搜略》《辞海》《中华历史大辞典》《山西水利志》《汾河罐区志》《霍州志》《灵石县志》《王禹村志》等。不查不知道,一查有奇妙,记载还真不少。特别是国家典籍《史记》,对大禹治水不仅记载的非常清楚,而且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的治水地点记载的也非常明确:“禹行自冀州始”,是说大禹治水是从冀州开始的,三湾口属古冀州区域;“治梁及岐”,是说重点工程在吕梁山与岐山(今太行山支脉)交汇处,正是今夏门三湾口汾河河道最窄处;“既修太原,至于岳(霍山)阳”,是说治水工程在今太原与霍州之间,地理位置于今夏门三湾口完全吻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省刊发表论文</span></p> <p class="ql-block">  地方文献也有记载,清康熙版《霍州志》:“洪水肆患,鲧拜帝命,治汾为首,禹嗣父绩,至于岳阳。”明万历版《灵石县志》:“望川原,在县北七十里东西铺头两界,相传夏禹治水于此向北观望,立祠为望川神,故名。”“王禹原,在县西南道美里,相传夏禹曾游于此,因立祠,故名。”《王禹村志》:“相传尧舜时期,大禹‘打开三湾口,空出晋阳湖’治水工程指挥中心设于此,后人为纪念大禹,将其住地取名禹王村,并择望汾原筑庙以祀。后得悉与夏县禹王村同名,于是更名为王禹以避重复,长此其名,沿袭至今。”《汾河罐区志》:“传说大禹为治理古晋阳湖水患,带领人民在现灵石县夏门处劈山开河,导古晋阳湖水从雀鼠谷(即现灵石县冷泉村至南关镇之间峡谷)南泄流入黄河。直至现今灵石夏门段仍为汾河的最狭处,两岸巉岩壁立,人声相闻,东西相距不过百米,真如古诗形容的‘两山俨一门,开辟自神禹’。由此可见,民间传说的‘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绝非虚构之神话”,以上记载,为大禹“三湾口”治水作出了基本认定。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论文获奖证书</span></p> <p class="ql-block">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灵石留下许多遗址遗迹,虽然时过几千年大都湮没无闻,而部分遗址演变为纪念大禹的地名地物却世代相续沿用不衰。笔者从上世纪改革开放伊始,开始抄录灵石境内历代古碑石刻,先后30余年走遍灵石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抄录古碑石刻1100余篇,期间听到过无数老人讲起大禹治水的故事,走到过许多与大禹治水有关的山庄窝铺,考证过数十个与大禹治水有关的村名地名。例:望川原、望汾原、王禹原,均为大禹治水观察地势、查看水情的地方;王禹村,是大禹生活居住、集会办公的地方;坛镇,是大禹筑造天坛、地坛祭祀天地、降妖镇魔的地方。治水成功后,后人将筑坛处称为坛镇,天坛所在地名为前坛村,地坛所在地名为后坛村,将大禹到工地经常经过的山沟名为禹沟村,将两山之间凿为门状口子的地方名为禹门村后改为夏门村,并建有多座纪念大禹的“禹王庙”、“禹王祠”、“望川神祠”等庙宇。这些村名,千百年来一直沿用至今;这些庙宇,千百年来一直祭祀不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市级非遗项目</span></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转移,笔者又查得伯益是大禹治水的主要功臣,用今天的话讲,大禹是治水最高统帅,伯益是治水总工程师,功德不亚于大禹,他同样在灵石留下大量与其有关的村名地名。如:柏(古通伯)王庙村,是伯益办公场所及工程材料供应中心;柏明庄村,是伯益居住生活的地方;柏明村,是伯益治水大军左大本营;柏苍村,是伯益治水大军右大本营。由于在治水工程中,伯益的功劳大于大禹,人们为了纪念伯益,所建造的庙宇“柏皇庙”、“柏王庙”相对多于大禹的“禹王庙”,至今仍存有十余座。所有这些地名地物,同样是大禹灵石“三湾口”治水史实的最好佐证。另外,因大禹治水形成的民情风俗“社火”中祭祀“社神”、“水神”、“跑旱船”等,形成的民间文学诗词歌赋、歌舞戏剧等,均有大量流传,仍在继续收集、整理、考证、研究。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非遗项目牌照</span></p> <p class="ql-block">  任何事物的发生,都会给所在地打上深深的烙印,留下同一时期范围内的遗址遗迹、地名地物。大禹治水的故事,经多方调查、实地考察,认真研究、详加考证,笔者初步认为:山有其形(太行、吕梁、三湾口),地有其名(夏门、王禹、坛镇等),史有所载(国家典籍、地方文献等),物有所证(纪念大禹、伯益的村庄、庙宇等),俗有所传(祭神、社火表演等),民有所诵(两山俨一门,开辟自神禹;峭削夏门道,疏排禹力神等),形成了一条系统完整的证据链,可以证实“大禹治水确有其事,治水是从山西汾河开始的,重点工程在今灵石夏门”。2007年,笔者首次在山西省一级期刊《沧桑》杂志发表文章《大禹治水,始于夏门》。2008年,大禹治水故事被列入晋中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非遗项目证书</span></p> <p class="ql-block">  2010年,《大禹治水,始于夏门》获晋中市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灵石县委、县政府召集有关人员,举办“灵石县文化品牌建设研讨会”,笔者作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充分利用历史资源,强力打造灵石品牌,全面提升灵石影响——对华夏治水文化灵石大禹治水故事的解读》的长篇报告,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晋中市委党校原副校长赵荣达强调:“灵石宜打大禹文化,这不仅是灵石的文化品牌,乃是晋中的文化品牌,甚至是山西的文化品牌。大禹文化的研究和开发,绝不仅仅是灵石的事,它关系晋中盆地晋中、吕梁、省会太原等现行行政区。对榆社古脊椎动物化石的研究、太原晋阳湖的研究,对古‘沼余祁’的研究、乃至夏商周的断代研究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晋中市史志院院长王俊山也表示:“灵石要是打一张名片的话,应当首选大禹文化……‘打开三湾口,空出晋阳湖’,全中国、全世界也就只有灵石一家……没有灵石打开这个出水口,真没有太原的存在。”2012年,笔者提供资料,县委宣传部聘请编剧,灵石县晋剧团将大禹治水故事搬上传统晋剧舞台,演出长久不衰。2013年,新编晋剧《大禹治水》获晋中市“十佳舞台艺术创新剧目”荣誉证书,使得大禹治水故事不断得到弘扬。2014年,笔者被授予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禹治水传说”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始了继续对“大禹治水故事”进行考证、研究的新征程,使它在不断的宣传发展中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三湾口的三个“湾”</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