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位90岁高龄、胃癌晚期多发转移合并多种慢性病、中医未控的患者,当老人在我院安详的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在她寿终正寝后,家属办理完全部后事后前来我院送来锦旗表示感谢。这面锦旗是对于我们肿瘤科医护团队最大的认可,也是对我科临终关怀工作最大的鼓励。</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患者来我院时已肿瘤全面进展合并恶液质,全身疼痛、无力、血压高并头痛、便秘、纳差、体重下降、睡眠差等各种不适,住院检查后提示多种慢性病急性发作、肿瘤继发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情复杂,院内多学科协同进行了积极的终末期姑息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病情稳定,家属商议后尊重患者本人意愿居家止痛、营养等临终关怀。</p> <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患者拒绝禁食水1周并嗜睡入院,检查提示病情危重,与家属沟通后尊重患者意愿:尊重患者“不受罪”的核心诉求,放弃创伤性抢救,减轻痛苦让得以解脱。在患者弥留的最后的日子里,医护团队做的最多的是沟通。通过“症状控制-心理共情-文化嵌入”三重干预,关注患者及家属的需求进行临终关怀、心理慰藉,实现医患价值同盟,从而表达了对生命节奏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 在这位高龄肿瘤晚期患者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超越疾病本身的生命困境:多病共存与器官衰竭、疼痛管理的复杂性、焦虑与生命意义重构等心理社会维度,深刻践行了安宁疗护核心框架:生理舒适 → 心理抚慰 → 社会联结 → 灵性关怀 → 家属支持,做到了:患者自主权优先原则、家庭动态评估与决策共识、症状控制的技术精细化路径、心理社会支持的双向干预体系、医疗沟通的时空艺术、善终质量评估与管理。</p><p class="ql-block"> 当患者家属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赶回来做最后的长达2月多的临终照顾,我看到了家族成员的分工合作的团结、对老者生命的最大尊重,也从患者及家属身上领悟了如何从容接受死亡、怎样做好死亡告别仪式,怎样让归途成为生命的完形。</p> <p class="ql-block"> 世界卫生组织(WHO)强调,善终的六大标准(无痛苦、意愿受尊重、关系和谐等)在本案例中得到全面实践,为老龄化社会中的终末期照护提供范本。</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向往"优生",可当生命即将走向尽头,"优逝"也是人的基本权利。当死亡已不可避免,在弥留之际,能让患者在家属和医护人员温暖的陪伴下有尊严地、安静地走完最后一程,也是肿瘤科医务人员的必修课。</p> <p class="ql-block"> 肿瘤晚期患者,特别是合并恶性恶病质、已预期死亡,医护人员更应该积极做好临终关怀,这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恶性肿瘤终末期应及时、反复与家属沟通病情,告知预后及风险。对于临终关怀需求的患者及家属积极行人道主义救助,缓解患者临终前疾病痛苦,使患者所有家属能乐观的接受疾病、接受死亡,安抚患者及家属心身疾病及精神痛苦。</p><p class="ql-block"> 最后强调的是,面对90岁肿瘤晚期患者,安宁疗护的本质并非放弃治疗,而是将医疗目标从“对抗死亡”转向“滋养生命质量”。通过症状控制、心理抚慰、家属赋能与文化包容的四维支撑,我们得以在医学边界处,以人性化照护重塑死亡的尊严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正如特鲁多医生墓志铭所铭刻:“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或许是对临终关怀最深刻的诠释。 </p><p class="ql-block"> 供稿:田春琴</p><p class="ql-block"> 审核:崔立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