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线建设是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发生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p> 国营4291东方红机械厂 <p class="ql-block">1976年9月底,我从天津大学无线电系电子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了第四机械工业部东方红机械厂工作。东方红厂代号4291,大家习惯性称呼“4291东方红厂”。该厂为四机部的大三线企业,地处晋东南地区阳城县寺头乡马寨村。该厂生产的产品和我学的专业很对口,我非常高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晋东南地区有8个神秘的电子军工企业和一个战备库,它们分布在太行山和太岳山的大山深处。分别是东方红机械厂(4291)、永明无线电器材厂(4370)、华阳器材厂(850)、卫华仪器厂(4542)、金阳器材厂(4393)、东声器材厂(4382)、春光电工厂(4402)、建山机器厂(4500)和805库,统称四机部8厂1库。这些企业由晋东南地区三线建设基地088指挥部管辖。这些企业采取分迁或包建的形式,从1965年陆续开工建设,到1976年底基本建成。</p> <p class="ql-block">4291东方红由天津712包建。天津712厂是中国老牌的无线电企业,源于1936年湖南电器制造厂,抗战胜利后1946年迁入天津,成为中央无线电器材天津厂。1953年改为国营第七一二厂,对外厂名国营天津无线电厂。4291东方红厂的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均来自天津,其他人员主要来自四川、东北、北京、太原、长治和阳城当地。我在天大学习期间,曾在712厂实习,并和厂里的技术人员交往甚秘,入厂后很快就和他们融为一体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遗存的4291东方红厂马寨厂区大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291东方红主要产品是计算机外部设备纸带穿孔机和打印机。纸带穿孔机是定型产品,球式打印机、柱式打印机和菊花瓣式打印机等是研发产品。</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计算机所有的程序输入需要用穿孔纸带,外部存储也是用穿孔纸带进行存储的。纸带穿孔机就是把程序信息,按编码规律在一条宽25.4mm的纸带上穿孔的机器。它属机电光一体的设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遗存的4291东方红厂厂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刚进厂就在纸带穿孔机的生产线上实习,负责电子控制部分的装配。半年后转入“36”号,36号是新式打印机的研究研发机构。这个36号集中了不少在计算机外设领域的高级专家,他们经常有机会出国访问学习。我很羡慕他们,每当他们学习访问归来,我都要讨教他们好几天。我和李红光、武小毛在2号机组负责球型打印机研发,我们的师傅是吴沈栋工程师,吴老师是部里资深专家。</p><p class="ql-block">1977年6月我受厂里的委派,参加了部里在山东滕县电讯八厂组织的全国打印机联合设计工作。有幸在电子控制设计组遇到了我们天大的刘思训、何莉两位老师,在他们的帮助下圆满地完成了设计任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遗存的4291东方红厂家属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291东方红距阳城县城20公里左右,厂房建在芦苇河一条支流河的两岸,总长度达1.5公里。那里有着让三线人魂牵梦绕的马寨平房、两头望、五栋楼、和尚楼、刘庄平房、花果山…。工厂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要想出门必须乘坐厂里的班车,到县城到晋城火车站更是如此。一遇极端天气,特别是冬天一下雪,基本就是一座孤岛了。</p> <p class="ql-block">我记得到厂里报到以后就住在厂招待所,和我同室的是无锡电讯学院毕业生朱健同学,他是江苏泰州人,学的是机械专业,他在机械车间实习,我在装配车间实习,我们俩个相处得非常好。后来我们分配到了同一间职工宿舍。朱健是南方人会做饭,吃不惯咱们北方的窝窝头,经常想着法子粗粮细做。当时那个年代物质极度匮乏,一方面要靠厂里,另一方面更要靠自己。一些人自制猎枪,时不时地上山打打野兔、野鸡。还有一些人用节余下劳保用品和当地老乡换些土特产,一个草帽可以换10个鸡蛋,一双手套可以换20个鸡蛋,一件旧工作服可以换一只老母鸡等。我和朱健这些事都干不了,最多是上山挖挖野菜,帮助我们的师傅忙活忙活小自留地。在家属宿舍区,每家门前都有一块小菜地,里面种有黄瓜、西红柿、茄子、扁豆等等。晚上下班后各忙各的小菜地,那个小菜地可能解决大问题。</p><p class="ql-block">当年厂里组织在河滩里种水稻,有70多亩地的规模,农忙时各单位抽调人员去插秧、收割。每到11月份各家各户就吃到了来自河滩的大米。那稻谷是当时军宣队搞来的优良品种,好吃得很,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291东方红厂部分长治籍工友合影,前排左起武河林、李海东、杨国庆、本人、季树文、石中秋、王志明、马保卫、李援朝、路小保、祁仁义、任才生,第二排左起任海梅、赵冬兰、于冬香、王海容、张玉兰、杨瑞敏、吉志英、刘丽阳、李立芳、赵风仙、王爱兰、高仙花、原爱花、霍冬香、王淑仙</p><p class="ql-block"><br></p> 第四机械工业部晋东南办事处 <p class="ql-block">1977年,晋东南地区国防工办和四机部三线建设基地088指挥部合并,成立晋东南地区电子局,统管全区的电子企业。当时晋东南的电子企业除四机部8厂1库外,还有沁源郭道的5个省属电子企业和长治市南门外的1个地区直属企业,分别是长虹厂、东升厂、晋东厂、人民厂、开源厂和晋东南无线电厂。当时电子局从部、省直属企业抽调了部分技术人员,充实电子局的技术管理队伍,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电子局局长由晋东南地区工业部副部长高永献同志(副厅级)兼任,副局长是高清同志,办公室设在晋东南地委大楼四楼西侧。我们几个新来的同志都吃住在地区西招待所。</p> <p class="ql-block">不久,电子局新的办公室建设完成,新办公室位于长治市北关桥长邯路路北,办公新址就是四排平房的一个院子。晋东南地区电子局改名第四机械工业部晋东南办事处(1982年又更名为电子工业部晋东南办事处),脱离地方直属四机部。4291东方红厂党委书记侯知非同志调任办事处主任(副厅级),高清同志留任副主任。下设综合办公室、政工科和生产技术科。综合办公室王里秀同志任主任、赵光锁同志任副主任、成员有申书贤、韩冬莲、赵英义、李晓苏、赵和生、赵冬凯、李长权、张玉瑞、赵培义和李路平;政工科陈某某同志任主任、成员有刘素英、侯文明、李晋文和梁建生;生产技术科张义明同志任科长、张帆同志任副科长、成员有杨启祥、王志、宋启祥和我。</p> <p class="ql-block">张义明科长来自4542卫华厂,毕业于北航无线电系(1988年后任阳泉市副市长)。张帆同志是地区资深技术员。两位科长都已在电子行业工作多年,技术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他们既是我的领导也是我的师傅,我协助科长负责新产品新技术工作。</p> <p class="ql-block">本人陪同部里有关领导在4500厂指导工作,后排左一为本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部里组织的工作组在4500厂同厂领导及有关人员合影,第三排右四为本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时,电子工业部在长治还有一个414医院筹建处,也在办事处办公大院办公。筹建处主任是刘凌云同志,成员有张佩珍、程贵荣、于冬香和王凤梅同志等。另外为了方便各厂来长治办事,办事处大院还有一个招待所,所长是宋兴孝同志,宋兴孝同志后来担任晋东南电子器材公司总经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382厂部分工人参加首都国庆大阅兵训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晋东南办事处工作的几年里,我跑遍了所属所有企业,对这些企业的产品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特别是对属于计算机配套的产品,我情有独钟,如4291厂的打印机、4393厂的磁芯存储器、4500厂的显示器、4542厂的电源、4370厂的仪表和4402厂、4382厂、850厂的元器件,以及郭道5个厂的半导体、电阻、电容和电线等。有时为了某个产品能顺利通过部、省鉴定,在鉴定之前要在厂里住十天、二十天,和厂里技术人员一起对产品的技术指标一一测试,完善有关资料。根据各厂的实际情况和领导的要求,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和培训。记得为了更好地学习日本的电子技术,特邀晋东南医专和4370厂的日语老师,在办事处举办的历时三个月日语培训班,就受到了各厂技术人员的欢迎。我们培训和工作相结合,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拿到培训班上一起硏究一起解决。我们还组织技术人员外出进行针对性培训,712天津无线电厂、714南京无线电厂、738北京无线电厂和西安786黄河机械厂等都是我们的培训合作基地。</p> <p class="ql-block">1979年晋东南电子局日语培训班结业合影,前排左起为南国昌(科长)、主讲老师(4370厂)、语言训练老师(晋东南医学院)、任(副局长)、侯知非(书记、局长)、高清(副局长)、陈(主任)、赵光锁(主任),第三排左起张帆(科长)、张义明(科长)、本人、右一王里秀(主任),第二排右一赵英义(科长),后排右一辅导老师(4382厂)、右五王志(技术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本人与刘素英同志、夏叶同志、王志同志在北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9年恢复工程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认定工作,根据有关规定我被直接认定为助理工程师。</p><p class="ql-block">1982年经张义明同志和刘素英同志介绍,我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82年欢送侯知非主任欢迎张士文主任合影留念,前排左起张义明、王里秀、陈主任、高清、张士文、侯知非,前排右起杨启祥、王吉普等,后排左起申书贤、程贵荣、某同志、李长权、武同志、本人、李路平、梁建生、赵培义、王志、赵和生,中排右起韩冬莲、李晓苏、王凤梅,中排右四刘素英、左二于冬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9年根据有关部门的意见,在中国电子器材公司的支持下,杨启祥和我同时开始负责组建晋东南电子器材公司,尝试经营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和半导体袖珍收音机等电子民用产品。我和王志专赴天津712厂参加了“电视机原理与维修培训班”。培训班历时三个月,通过学习既掌握了技术,又建立起了同行业的人脉关系。天津712厂产的“北京牌”电视机成了公司的畅销商品,还有南京714厂生产的熊猫牌电视机和收音机、西安786厂生产的黄河牌电视机、广州南华厂生产的南虹电视机和大连无线电厂生产的台式录放机等都成了我们公司喜欢的销售产品。为了做好这些产品的售后服务,以我为主又成立了售后服务部。我在维修这些产品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维修程序,建立了常见故障维修手册。记得广州南华厂生产的有一批南虹牌电视机在晋东南销售后,返修率很高,对我的压力很大。我根据电视机故障现象,通过反复测试,分析出是高压包问题。故障原因是灰尘吸附导致绝缘性能下降、湿度大导致高压帽密封不严造成。我把情况反映给厂家,厂家加快发来一批改进高压帽,问题轻轻松松迎刃而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国营712厂第三期电视机维修培训班结业合影,前排右一为本人,第四排右三为王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本人与杨启祥同志、王志同志等在大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由于当时三线企业以“靠山、分散、隐蔽(进洞)”的原则进行布局。晋东南的企业都是孤立地建在大山沟中,隔断了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外界之间的联系,造成生产资源的极大浪费。有的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灾害频发,危及生产生活。三线企业地处偏僻深山荒野,长期得不到先进技术情报和市场信息,生产经营遇到了极大地困难。1983年,国家针对三线军工企业提出了“调整改造,发挥作用”八字方针,三线人开始走上“保军转民”的二次创业之路。国家有计划地进行了三线调整,这些困难企业逐步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的环境中往外搬迁。4500厂、4542厂、4393厂、4382厂和4291厂先后搬迁至太原,4291并入785大众机械厂。850厂和4402厂先后搬迁至石家庄。</p> <p class="ql-block">随着企业的搬迁,办事处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1984年,部里给出的处理意见是:一是人员随编制并入785大众技校,保留个人待遇;二是随不动产就地扩展晋东南电子器材公司,企业化经营自负盈亏;三是自选出路。在这种情况下,地方一些单位给我伸出了橄榄枝,我选择了留地方工作。</p> <p class="ql-block">通过这八年三线工作使我深深感到,广大建设者们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为三线建设事业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他们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总之,三线建设工作是一段伟大的历史,深深烙印在国家战略布局之中,更成为了几代中国人心中那段无法抹去的共同记忆。对于那些亲身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来说,它无疑是生命中最珍贵的篇章之一。它犹如一首充满激情与深情的歌曲,在时光的河流中久久回荡,诉说着坚韧不拔、勇于牺牲与无私奉献的动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三线建设的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一九九三年四月九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曾任电子工业部部长的江泽民同志为大三线报告文学题词:“让三线建设的历史功绩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在新时期发扬光大!”强调了新时期发扬三线精神的重要性。二〇一八年十月,中宣部将三线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一系列精神作为新时期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奋斗精神。作为一名三线建设的参与者感到无上荣光,将永远铭记这段峥嵘岁月,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扬三线精神努力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绝 三线颂</p><p class="ql-block"> 作者/沧海一笑</p><p class="ql-block">翠岭云深隐巨工,披荆斩棘染霞红。</p><p class="ql-block">峥嵘岁月丹心铸,三线精神耀碧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