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我所见到的最美》是一部行万里路的随笔集。放怀形骸以外,浪迹山水之间,才能体味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出行是心灵的沐浴,置身自然, 访草木以素心,临溪流以净灵,在山水畔涤荡人之龌龊。出门是猎奇学习,登高望远,极目层峦叠嶂,置己苍茫云海,在天地间方知身之寸微。出门还是情感交流,亲朋好友,感美好的瞬间,享温馨的相伴,在情景中交流爱之真诚。<br>(个别照片取自网络,致谢。)</h5> <h1>开罗是矛盾的,更是包容的。这座城市以其独有的方式诠释了包容的真谛。</h1><h1>垃圾城,是开罗最贫困的区域。狭窄的街道两旁,垃圾车穿梭,拾荒者忙碌,堆积如山的垃圾散发着阵阵恶臭。然而沿街走入,却有一座宏伟的洞穴教堂。相传耶稣受迫害逃亡,曾在此停留。之后人们在此建了一个教堂,虽历经摧毁,却在1975年被以收集垃圾为生的扎巴林人重建。</h1><h1>柔和的阳光从教堂顶部洒下,照亮了墙上精美的壁画;一排排整齐的座椅,散发着宁静与肃穆;圣母玛丽亚的画像,传递着怜爱与温暖;教堂的圣洁与外界的肮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垃圾城走进洞穴教堂,仿佛经历了一次从地狱到天堂的净化,这种极致体验是任何华丽的教堂都无法比拟的。</h1><h1>拾荒者们很穷,但他们坚守自己的虔诚与追求,用双手搬运了250万块石头,在垃圾堆旁建立起这座中东最大的洞穴教堂。开罗的包容,接纳了贫富差异,让信仰在贫瘠中绽放光芒。</h1> <h1>为了抵御十字军的入侵,1176年,阿尤布王朝的开国君主下令建造了萨拉丁城堡,在这里,他曾带领着穆斯林们与东征的十字军们展开了激烈厮杀。那是一段血与火的历史,刀光剑影中,无数生命死于宗教的狂热。</h1><h1>石灰岩砌成的城墙,沿着山势延伸出粗犷的轮廓。石块切割得方方正正,衔接处严丝合缝。每隔三十米建有圆顶塔楼,瞭望孔透出冷冽的光芒。城堡上的大小裂痕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令人不禁想象出八百年前的金戈铁马。</h1><h1>站在制高点远眺,鳞次栉比的都市景象跃入眼帘,但闭上眼睛,似乎还能听到战鼓号角齐鸣。当年伊斯兰们捍卫信仰的前线,今天已经成为与异教徒和谐共存的见证,清真寺的宣礼声与教堂的钟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包容的力量。</h1> <h1>萨拉丁城堡中的阿里清真寺,由奥斯曼总督穆罕默德·阿里于1830年下令建造。这座耗时二十年的庞大建筑,采用石灰石和雪花石膏为建材,外观以乳白色为主调,又称“雪花清真寺”。<br>清真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伊斯兰与拜占庭艺术的精髓。中央圆顶宛如一轮明月悬挂于天际,四周环绕着四个半圆殿,四根高柱撑起了整个建筑的雄伟骨架。高耸入云的宣礼塔,尖拱形的门廊以及外墙上的几何纹饰,无不彰显着那个时代的艺术成就。<br>大殿中,布满了华丽图案的穹顶装饰着铜片,在阳光中闪耀着金芒。巨大的枝型吊灯上,无数小灯发出柔光。墙壁上的石英玻璃,折射出五彩斑斓的神秘色彩。无处不在的雕塑,描绘出一幅幅宗教故事。穹顶下,低沉的祈祷声,念诵着虔诚与包容。</h1> <h1>站在清真寺的露台上,开罗的全景尽收眼底。高楼大厦与古老建筑交相辉映,清真寺的唱经与教堂钟声此起彼伏,远处的吉萨金字塔群在静静的倾听,蜿蜒流过城市的尼罗河,在地平线上与干旱的沙漠交汇。现代与古老,神秘与世俗,河流与沙漠,在不同宗教的共生中找到了平衡。开罗的神奇,正在于它无所不在的包容。</h1><h1>一座城市的包容,需要时间的沉淀。在开罗,历史的长河从未干涸,文化的交融从未停歇。古埃及的智慧、希腊的哲学、拜占庭的艺术、阿拉伯的信仰以及西方的科技,在这片土地上融汇成独特的风貌。</h1><h1>开罗的包容,是历史的馈赠,也是未来的希望。</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