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家父侯胜是政工干部,喜欢摄影。无论他在任何单位工作,都会习惯性深入基层了解掌握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状况,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下面这张照片大约是1951年春季,他在察哈尔省运输公司任党委副书记时,了解长途客车运行情况时拍摄的。 </p> <p class="ql-block"> 初看这张照片并没有什么亮点,只是记录了某地百姓乘坐长途客车的画面。十分狭窄的土路基本只有一辆汽车的宽度,客车停在路上,路边就只剩一个人的宽度,其中有两位准备上车或是送客者已经站在路基的斜坡上,排队上车的乘客还挺多。细看照片发现,这种老式长头客车的尾部背着一个锅炉模样的东西,还在冒着汽或烟,请看下边客车后部锅炉放大图。</p> <p class="ql-block"> 客车后部锅炉放大图</p> <p class="ql-block"> 经查阅资料得知,这是一辆经过哈尔省运输公司修理厂改造,以烧木柴驱动的汽车。汽车背着的锅炉其实是一台一氧化碳发生器,这项技术是由德国工程师乔治·因伯特在20世纪20年代发明的。它的工作原理是用燃烧木柴产生出一氧化碳,俗称煤气,经过滤器过滤后输入内燃机中燃烧来驱动汽车。这种车,动力较弱、跑得慢、故障多,还要随车携带足够行驶里程的燃料---木柴,因此减少了汽车的载货量。尤其在张家口十分寒冷的冬季,行驶途中故障就会更多,常常不能准时到达目的地。车辆发生故障后旅客在路上不仅受冻挨饿,帮助推车的情况也屡屡发生。不知道哪位高人改编了一首宋诗来形容当时的乘坐感受,“一去二三里,停车四五回,修车六七次,八九十人推。” 这形容既贴切又引人发笑,改编者一定是熟读唐诗宋词的人,有意思!</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都把汽油、柴油作为战略物资管理,首先保证军用,民用配给微乎其微。于是民用汽、柴油车大量改造成木柴车。有历史文献记录道“到二战结束时,仅在德国,就大约有50万辆这种“烧木头”的汽车行驶在大街上。”当时我们国家有多少辆烧木头汽车未查到具体数字。</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汽、柴油非常短缺,由于战后大规模的国家建设开始,大批物资需要运输,为保证运输正常运行,开始大量改造汽、柴油车。</p><p class="ql-block"> 时任察哈尔省运输公司修理厂技术员苏从尧(1916~2015)在《我的回忆》中写道:“报到时该厂正在搬迁,大部分尚未搬来,我见到厂长邵增云,他让我先了解情况,并协助改造木柴炉(车)。这项工作是交通部试点推广项目,因为我国缺乏汽油,今后要把现有汽油车逐步改装为木柴车。”“改装后的木柴车在使用过程中反映无力,经分析研究与煤气过热有关,我又在管路中间设计加装一组冷却器,解决了煤气过热问题,使木柴车在我公司顺利推广。”“1950年前基本是制造木柴炉,改装木柴车,到年底几十部汽车都已改装完毕。”</p><p class="ql-block"> 经查阅历史资料得知,运输公司修理厂从1949年9月开始到1950年底,共改造烧木柴车80辆,从而保证了当时察哈尔省运输任务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