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乙巳年二月九日,阳春三月,与好友来到这里,瞻仰了解高陵的历史。我们乘八号线转十号线地铁,很快,很方便!</p> <p class="ql-block">高陵地名的来源</p><p class="ql-block">高陵的地名并非因帝王陵墓而得名,而是源自《尔雅》中的“大阜曰陵”,意为“高大的土山”。高陵境内南部的奉正原,因其高隆的地形而被称为高陵。</p><p class="ql-block">尽管地名与帝王陵无关,但高陵确实埋葬了两位皇帝——姚苌和姚兴。他们是十六国时期后秦的皇帝,属于羌人政权。姚苌葬于原陵,姚兴葬于偶陵,两座陵墓分别位于今高陵区的通远街道和鹿苑街道。</p><p class="ql-block">姚苌原为前秦皇帝苻坚的部下,在淝水之战后自立为帝,建立后秦。其子姚兴继位后,继续巩固政权。然而,这两位皇帝在历史上的影响力较小,陵墓也未留下明显的封土堆遗迹。</p><p class="ql-block">除了姚苌和姚兴的陵墓,高陵还埋葬了唐代重臣李晦,其墓地位于高陵县泾渭镇渭河北岸,地面曾有圆形夯筑封土。</p><p class="ql-block">西安高陵并非某位著名皇帝的陵墓,而是与后秦的姚苌、姚兴以及唐代李晦相关。</p> <p class="ql-block">高陵博物馆坐落于昭慧广场的仿唐建筑群之中,作为高陵区唯一的综合性国有博物馆,这里免费向公众开放。馆内精心布置了历史文化展厅、中共高陵历史纪念馆、经济社会发展展厅、石刻长廊以及临展厅,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唐风建筑布局:一亭一院、两廊两区、两馆六厅。</p><p class="ql-block">一二三展厅共同组成了“历史文化”的陈列,其中还包括室外的石刻长廊,共计展出文物251件。</p><p class="ql-block">馆内精心策划了史前杨官寨遗址、唐代东渭桥遗址以及唐代昭慧塔三处国家文保单位的专题介绍,同时配以精美的图文,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知识的盛宴。</p><p class="ql-block">杨官寨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周代连珠铜纹镜,以及金隆昌寺僧墓中发掘的禅杖和唐代东渭桥碑,都是此次展览中的重点文物。这些展品不仅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更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p> <p class="ql-block">读史明智,鉴史励志。</p> <p class="ql-block">高陵为中国古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p> <p class="ql-block">马南遗址 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位于榆楚乡马南村南50米,泾、渭两河交汇处台地上。遗址南部已被渭河冲毁。残存面积约1.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5米。分布有密集的灰坑。采集陶片以泥质红、灰陶和夹砂红陶为主,饰绳纹、弦纹、锥刺纹、附加堆纹及黑彩圆点纹、弧线三角纹,器形有盆、钵、罐、重唇口尖底瓶等。还有磨制石斧、石铲。1982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灰堆坡遗址位于西安市高陵区通远镇灰堆坡村南田野里。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距今约6000年。 灰堆坡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遗址内分布有灰层、灰坑,居住面和墓葬,文化层极其深厚,高达5米左右。近些年来,群众在农耕时不时发现大量的尸骨残骸和各种造型的器物。它们分别为泥质红陶、泥质黑陶、夹沙红陶等,器物造型以钵、罐、葫芦瓶为主,纹饰以绳纹、彩绘纹和附加堆纹居多。 还有传说灰堆坡乃是秦始皇当年”焚书坑儒“的焚书之地。</p> <p class="ql-block">五陵原是指陕西省西安市北部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的一片区域,这里是汉代五个皇帝的陵邑所在地,包括高祖刘邦的长陵、惠帝刘盈的安陵、景帝刘启的阳陵、武帝刘彻的茂陵和昭帝刘弗陵的平陵。</p> <p class="ql-block">五陵原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历史文化的象征。它位于关中平原,南临渭水,北接北山山系,东连高陵,西靠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五陵原因其地势高耸、土壤肥沃,自古以来就被视为风水宝地,成为皇家陵墓区。西汉11位皇帝中有9位葬于此地,形成了气势磅礴的陵墓群,被誉为中国的“金字塔”群。</p><p class="ql-block">五陵原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作用,是古代中国文明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区。这里曾是商鞅变法、秦朝建立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形成了独特的人文地理区域。至今,五陵原仍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和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该墓葬出土的文物,对研究战国时期和秦时的雕刻艺术,都起到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李晦(628年-689年),字慧炬,唐太宗李世民堂侄,唐高宗李治堂弟,唐朝开国元勋、凌烟阁功臣李孝恭之子。作为出身显赫的唐朝皇族,李晦因善于处理政务而深受初唐几位皇帝的赏识。唐高宗时期任营州都督、右金吾将军、兼检校雍州长史。唐中宗时升任户部尚书。唐睿宗及武则天时期,官拜右金吾卫大将军、秋官尚书。至永昌元年去世后,被追封为幽州都督。去世葬於高陵。</p> <p class="ql-block">唐~东渭桥</p> <p class="ql-block">高陵博物馆的瑰宝是李晟碑。这块碑是在唐太和三年(829年),为纪念西平郡王李晟而立的,那时距离李晟的去世已经过去了三十年。碑文详细记载了李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大唐所立的卓越战功。</p><p class="ql-block">李晟碑的碑身高达35米,宽48米,厚46米,显得庄重而威严。其底座雕刻成蟠首龟座,象征着李晟的尊贵地位。更值得一提的是,碑文由名相裴度撰写,字迹庄重且严谨,而柳公权所书的丹文则端丽秀润、刚劲有力,为整块碑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李晟,字良器,是唐朝德宗时期杰出的军事将领之一。他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18岁时便随王忠嗣征战吐蕃和羌族,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54岁时,他又从西北边疆转战中原,参与平藩战争。在建中三年至兴元元年的“奉天之难”中,李晟更是成为关键人物,尤其是在李怀光出走河中后,他力挽狂澜,成功收复长安,为唐朝李氏江山的延续立下赫赫战功。</p><p class="ql-block">然而,李晟在朝中因与宰相交恶而遭受污蔑,加之手握重权,导致君臣关系紧张,最终被剥夺兵权。公元793年,这位传奇将领在六十七岁的高龄去世,唐德宗深感惋惜,追封他为太师并赠谥号“忠武”。在他下葬时,唐德宗更是亲自到场为他送葬,以示敬意。李晟的家人将他安息在渭河河畔,这里是他当年带兵攻入长安的地方,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禅杖</p> <p class="ql-block">崇文尚礼,文运昌盛,人文圣地,历史悠久。</p> <p class="ql-block">高陵名人</p> <p class="ql-block">昭慧塔,又名高陵塔,三阳寺塔。昭慧塔建于唐大中年间(847一860年),因地处泾阳、咸阳、渭阳交界处,又称三阳寺,塔亦因名。</p><p class="ql-block">昭慧塔塔高53米,为密檐式砖塔,共十三级,顶为圆形宝瓶式。该塔兼具楼阁式和密檐式砖塔的双重特征,底层至八层单壁中空形似楼阁,九层至十三层高、宽锐减,层檐密叠,始有砖砌塔出现,形如圆锥及至塔顶,显示出了独特的创意。</p> <p class="ql-block">峥嵘岁月,波澜壮阔,刻苦铭心,穿越历史,启示未来。为高陵老陕秦人点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