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创:一叶心经</p><p class="ql-block">非遗太极真炁流注针灸术传承人</p><p class="ql-block">2025-03-12</p> <p class="ql-block"> 《医宗金鉴》曰:“上工无他,时也、势也、机也”这里有个核心的东西,用一个字来说就是“气”。像“五运六气”、“精气神”、“气质”(气是有质的,比如英气、骨气、杀气、柔气、病气)……</p><p class="ql-block"> “气”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实践经验。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去理解和学习“气”,既要避免将其神秘化、玄学化,也要认识到其在内家修炼和中医学中的重要作用。总而言之,“气”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概念,它既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也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气”,为传统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老子》里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大意是说,世间万物都是有阴阳两面,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达到和谐的状态是宇宙永恒运转的规律。</p><p class="ql-block"> 《庄子·知北游》里说“通天一气耳”,表达的更明确了,天地万物不过一气罢了,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宇宙的本原。世间万物,无论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还是无生命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气的聚散变化形成了宇宙间千变万化的各种事物和现象。</p><p class="ql-block"> “气”并非指某种具体的物质,而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一种能量、生命力或内在的动力。它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一元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气在中医中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作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以及平衡至关重要。中医强调通过调整气的运行和平衡来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其主要作用:</p><p class="ql-block">1、推动作用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够推动血液的循环、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并激发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p><p class="ql-block">2、温煦作用 :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能够维持并调节人体的正常体温,保证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的生理活动,并使血液和精液能够正常运行。</p><p class="ql-block">3、防御作用:气能够防护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并能够祛除侵入人体的疾病。</p><p class="ql-block">4、固摄作用:气能够固摄血液、汗液、尿液、唾液等液态物质,防止其无故流失,保持体内环境的平衡。</p><p class="ql-block">5、气化作用:气通过运动实现能量的转化,促进精、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是生命的基本特征。</p> <p class="ql-block"> 《难经·八难》曰:“生气之源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源,一名守邪之神”这表明先天原气和后天生气(呼吸和水谷之气)协同作用而激发肾间动气,成为生命的根本。所以《类经》说:“肾间动气即命门之火,为肾气之根。”所谓“肾间”应是脐下至腰部的肾系,即包括命门、关元附近这一片区域。肾间动气是肾气的核心推动力。 </p><p class="ql-block"> 《难经·三十六难》:“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可见原气(先天之气)系于命门。《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可见原气通过三焦输布至全身。</p><p class="ql-block"> 《难经·四难》:“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肺的肃降之气就被吸入肾和肝,可见扁鹊派养生就是吸气鼓肚子,呼气虚膻中,印证了《道德经》所说的“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p><p class="ql-block"> 但,我们通过导引术在体会这些气和我们的关系或者说发生、作用的时候,很多人静不下来,大脑电闪雷鸣的,更有上来盲目追求“放空”:强行清空大脑,反而触发焦虑,如同握沙越紧流失越快。依赖外形调整,只顾纠正桩架,忽略内在呼吸配合,形神分离,终难持久。《道德经》有言:“虚其心,实其腹。”心浮气躁的根源,在于意念过度外求——眼睛想看、耳朵想听、脑子想算计。而站桩打坐时,身体静止,感官反而更敏感,稍有风吹草动,心神便被牵走。走神本质是“神不内守”。站桩打坐体系的核心,正是通过“调形、调息、调神”三步,从外到内贯通气血,实现《黄帝内经》所说的“独立守神,肌肉若一”。</p> <p class="ql-block">1、定形:虚领顶劲、开裆圆胯,确保桩架不耗力,呼吸不憋闷。</p><p class="ql-block">2、调息:呼吸从粗重到细长,逐渐感知气息下沉至脚底,如《行气玉佩铭》所言:“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p><p class="ql-block">3、凝神:气息稳定后,意念从鼻息扩展至全身,达到“形、气、神”三元合一。“守一”出自《庄子·在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古人练功,不靠蛮力压念,而是借呼吸锚定心神。</p> <p class="ql-block">方法揭秘:观息法</p><p class="ql-block">1、定位:双目微闭,注意力集中于鼻尖至人中形成的三角区。</p><p class="ql-block">2、观息:自然呼吸,感受气息进出时,鼻翼皮肤的细微起伏,如春风拂柳,似有似无。</p><p class="ql-block">3、收神:若杂念浮现,不抗拒不纠缠,轻轻将注意力拉回呼吸的触感上。</p> <p class="ql-block"> 太极、站桩、打坐(我们统称导引术吧)与中医都强调整体观、能量平衡和身心合一,尽管形式不同,但在健康理念和实践上有许多共通之处,可以相互补充。特别是参悟医道,导引术是必修之径。</p><p class="ql-block"> 比如我们大家熟知的金津玉液,当真气化生时,其一由督脉上行百会再下行到口腔上颚的龈交穴时,会化成“金津”;其二由任脉上行到口腔下颚的承浆穴,会化成“玉液”,“金津”和“玉液”在口腔内混合后就是唾液(俗称口水)。但练功的人知道,这口水比平时的口水甘甜无比,按照特定的方法送到丹田有滋肾等功能,在修炼界有称“镇坛水”的,可见作用之多。从医学的角度看,唾液是由“唾液腺”分泌的,就是说真气化生时激发了唾液腺体的功能,大家都知道在胚胎时期腺体是在同一时间段发育成功的,同一时间段发育成的细胞是具有相同的记忆模式和功能的。那就是说真气化生时所有的腺体都被激发了,比如胸腺、松果体、淋巴腺、性腺……只不过唾液腺表现的明显罢了。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一下中医和太极以及站桩打坐的核心关系:</p> <p class="ql-block">1. 能量观</p><p class="ql-block"> 中医:以“气”为生命能量,经络是气的通道,气血畅通则健康。</p><p class="ql-block">太极:以气为生命能量,通过体式、呼吸和冥想调节能量流动。</p><p class="ql-block">2. 整体观</p><p class="ql-block">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各脏腑、经络相互关联,健康是阴阳平衡的结果。</p><p class="ql-block">太极:认为身体、心灵和精神相互依存,通过练习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p><p class="ql-block">3. 调节方法</p><p class="ql-block">中医: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手段调节气血和阴阳平衡。</p><p class="ql-block">太极:通过体式、呼吸法和精神调节身体和能量。</p><p class="ql-block">4. 呼吸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中医:认为呼吸与气密切相关,调节呼吸有助于气血运行。</p><p class="ql-block">太极:呼吸法是核心练习,帮助调节能量和心灵。</p><p class="ql-block">5. 预防与保健</p><p class="ql-block">中医:强调“治未病”,注重日常调理和养生。</p><p class="ql-block">太极:通过练习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促进身心健康。</p><p class="ql-block">6. 身心合一</p><p class="ql-block">中医:认为情志与健康密切相关,情绪失衡会导致疾病。</p><p class="ql-block">太极:通过精神和体式练习调节情绪,达到身心平衡。</p><p class="ql-block">7. 个体化</p><p class="ql-block">中医: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进行个性化治疗。</p><p class="ql-block">太极:练习根据个人需求和身体状况进行调整。</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 太极与中医都强调整体观、能量平衡、天人合一,所以用太极等内证之术参悟医道是最好的方法。我们传承下来的“太极真炁流注针灸术”是有两个非遗项目的,一个是太极导引术,一个是真炁流注针灸术,这两者一脉同源,相辅相成。坊间有称我“宋一针”的,很大程度上我是得益于对气的理解、参悟和把握。</p><p class="ql-block"> 《标幽赋》有句话:“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就是说,这四个穴位把天地上下给畅通了,身体各种痛症自然有减轻,更别说手脚不利、关节风湿疼痛了,甚至于象癌性疼痛也都有很大的效果。而且,对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头痛、目眩,四关清降血压,引相火下行而能产生卓越的止痛效果。你看合谷属大肠经,属阳明,我们再看合谷所属的大肠经的五行属金,即此穴为阳明燥金,以降为顺。合谷位于上肢的末端,上举及天,居于天位,本穴又处于阳经。其所禀者,天气之将也,从天气而下降于地。太冲属肝经,属厥阴。其所属肝经的五行属木,即此穴为厥阴风木,以升为顺。太冲位于下肢的末端,下踏于地,居于地位,本穴又处于阴经。其所禀者,地之气也,从地气而上升于天。 观人体诸经,阳经下行,阴经上行,皆禀天气地气而或降或升循行于自然天地之中。合谷之气在阳,禀天气自然下降;太冲之气在阴,禀地气自然上升,这就是天地阴阳,是自然之道,合于自然则长全。天地已经给了我们可以长全的物质基础了。我们如果善加利用,岂不是可以呼吸于天地之间了嘛?人身有左右,即阴阳之道路也。厥阴居左,禀气之升;阳明居右,禀气之降。四关正好适合了厥阴于阳明的升降属性,主我们机体的左升右降。</p> <p class="ql-block"> 用气论去理解中医解释中医站位才是最高的,用药也是离不开气的,什么药物该什么节气时采收是非常关键的。就连针灸的穴位命名时也是于气论是相关的,比如中国人都知道的“人中”穴,你看人有两眼、两耳、两鼻孔,这个就是坤卦,一嘴一尿道一肛门,这是乾卦。坤本乎下,虽在上但气得往下走,乾本乎上,虽在下但气得往上走,坤上乾下组成一个泰卦。而两鼻孔与嘴巴之间的那道沟沟就叫“人中”,这是交通天地之气的地方,所以常用来急救。如果有按照现代医学解剖认为我想“人中”大多会被定位在肚脐。我们曾经问过西方医学生的!</p><p class="ql-block"> 气是真实存在的非物质,只有对气的深刻理解才能真正把握中医的精髓,这或许就是所谓的灵气吧?</p><p class="ql-block"> 你说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美篇:非遗太极真炁流注针灸术、微信公众号:一叶心经</p><p class="ql-block">如需请书请添加微信:1519573089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