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地菜

幸运张

<p class="ql-block">  春天到了,春风轻轻地吹拂着,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水绿了,树枝上也渐渐冒出了点点新绿,花儿也渐露出了五颜六色的笑脸…一切都是那么欣欣然的样子。"人勤春来早",田野里已有勤快的人们开始翻地准备着春耕,而家乡,广袤的大地上已生长出一种人们普遍喜欢吃的绿色野菜一地菜,一丛丛地贴着地皮长,叶子像小梳子,调皮又可爱。‌地菜之所以广受人们欢迎,一是有利水消肿、明目、止血、降压降脂等功效,二是并可补充营养,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食欲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  地菜生长环境要求不高,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都能生长。宋朝著名诗人辛弃疾在诗中写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句诗通过对比城中桃李的娇弱,突出了荠菜在春天里的顽强生命力。</span>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美好的春日让人心旷神怡,因此挖野菜既欣赏了野外风情,又采挖到美味,可谓一举两得。无论是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人们都纷纷走出家门,融入大自然,享受挖野菜的乐趣。而对于那些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朋友来说,更是有一种深深的回忆和浓浓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到田野里挖地菜是常事,那时候物质匮乏,家里人口较多,兄弟们又小,仅父母是劳动力,因此挖野菜是我们儿时的主要业余活动。放学后,我们都不用大人吩咐,一放下书包,主动拿起篓子和铲子等工具,自觉到田间地头去采挖野菜。田间地头生长着很多野菜,诸如我们熟悉的地菜、马齿苋、蒲公英、野蒜等等,这些野菜一部分我们食用,大部分做为猪草喂猪。宋代许应龙在《荠菜》‌诗中写道:“拨雪挑来叶转青,自删自煮作杯羹。宝阶香砌何曾识,偏向寒门满地生。”这首诗既形象地描绘了荠菜的生长环境和简单的烹饪方法,更是强调了在古代地菜就已走进了贫困人们的家中。</p><p class="ql-block"> 地菜根系并不发达,浅浅地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用铲子轻轻一撬,白根青叶就起来了,抖抖土扔进篓子里,大自然就是这么毫不吝啬的给了我们丰厚的馈赠。挑了满满一筐,兴奋地回到家,蹲在门前的地上,将地菜倒在地上,再一颗颗地捡起来清理,摘去黄叶、烂叶,除去灰土,然后又丢回篓子里。将全部地菜清理完毕,提到水塘边,连篓带菜淹入水中,认真地淘洗,不时地用手在篓子是搅动,偶尔捡起一片漏摘下的烂叶扔掉,直至提出水面,滴下的是清水证明淘洗干净了才提回家里。</p> <p class="ql-block">  回到家里,铁锅里舀上几瓢水,将地菜倒入锅里,然后生火煮,焯水一方面可以除掉绝大部分草酸,减少食用风险,另一方面和其它食材一起炒制时容易熟透。焯水完毕,捞起地菜,用力揉成团,分袋装好,以备今后食用,也可以配以其它食材现炒。母亲心灵手巧,用地菜做出各种美味,如地菜炒鸡蛋,包粑,包饺子,做春卷等等,都是地地道道的农家佳肴!另外在我老家,有句俗话:三月三,地菜煮鸡蛋。每到这个时候许多家庭都用地菜煮鸡蛋,如果条件不允许,大街上小商贩适应节气,早就专门叫卖地菜煮鸡蛋,方便又便宜,营养又美味。清代郑板桥是一位美食家,也非常喜欢食用地菜,他在食用地菜后还专门赋诗赞美。郑板桥在《三春荠菜饶有味》‌中写道“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这里的荠菜其实就是地菜的另一种称谓。</p> <p class="ql-block">  地菜在寒冬中萌芽,在早春中茂盛,既装扮了大地,又送给人们无限的美味,它是生命力顽强和生活希望的象征。古人在诗中常常用地菜来比喻生活中的苦难和希望,表达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现在我们在食用地菜时,品尝中领会古诗词的美,既是对美好生活的回味,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弘扬。</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