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打卡邯郸峰峰矿区北响堂山

小鱼儿

<p class="ql-block">  “没头了,王八蛋啥也不放过”,一位阿姨气愤地说。</p> <p class="ql-block">  “爸爸,手也没了!”六、七岁的小男孩对着爸爸嚷嚷。</p> <p class="ql-block">“太可恨了!”一位男青年义愤填膺</p> <p class="ql-block">“好可惜呀!”一位老者摇头叹息。</p> <p class="ql-block">"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雕刻的这么好,古人真了不起!”一位学生由衷赞叹。</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面对一尊尊残缺塑像,耳边充斥着人们各种喋喋不休的指责、惋惜、赞美声,我竟无语凝噎。同时更被被眼前熠熠生辉、精美绝伦的各种雕塑震撼到,惊艳于先人的智慧和技法。参观北响堂山石窟,令人百感交集。</p> <p class="ql-block">响堂山石窟位于邯郸西南鼓山之上,隶属峰峰矿区,分南、北响堂和水浴寺三处。现存大小石窟30余座,佛像5000余尊。响堂山石窟是中国六世纪最重要的佛教文化遗迹,始凿于东魏,主体工程完成于北齐时期。1961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周日,我和友人兰草如约同兄弟兰雅及她的朋友夫妇汇合后,共赴北响堂山,一睹一千五百年前皇家石窟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北响堂山石窟群属于北齐建筑的有长乐寺、大佛洞、释迦洞、刻经洞和宋洞正壁雕刻。号称“河朔第一古刹“的”常乐寺由北齐文宣帝高洋所建,遗址位于鼓山脚下,与响堂山石窟遥望,原有建筑毁于大火。如今在景区中轴线上依常乐寺旧有规制布局复建了响堂寺,属于隋唐建筑风格,作为礼佛、禅修、研究、传承佛教文化的宗教活动场所。常乐寺前面的宋塔,又名常乐寺塔、白塔,八角九级砖塔,仔细看,一、三、五、七层仿木斗拱式,二、四、六层莲瓣承托式结构。虽然最上面两层外墙已损毁脱落,整体建筑历经千年依然蔚然挺立。</p> <p class="ql-block">石窟寺群由北向南依次分布着最主要的三窟佛洞,分别是大佛洞、释迦洞、刻经洞。大佛洞是响堂山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雕刻最为精美的洞窟。无论是造像样式、装饰纹饰、还是洞窟样式都不同于其他朝代的建筑雕刻,集印度、中亚和中原风格于一体,雕刻技艺精湛。人物造像流畅、简约、传神,敦实厚重,趋于圆润,更富逼真,衣纹转折处也更为明显。大佛洞左壁主尊左胁侍菩萨,虽然头部不存,但雕刻精美的身躯,还是享有“东方最美维纳斯”的美誉。一开始,我还奇怪怎么有股唐韵风采,后来一想,北齐是早于唐代的,其石窟雕刻艺术承上启下,是它开启了唐代造像“浓艳丰满、细腰斜躯、三道弯”的先河。底座承托上的畏兽有点像《哪吒2》里的雷震子形象。</p> <p class="ql-block">响堂山石窟开创了将经文镌刻在石壁上的先河,被誉为“中华第一刻经”的刻经洞,门口和左侧墙壁布满密密麻麻的刻字,无暇仔细去看,听旁边的导游介绍主要是隶书,有的还带有楷体,其间也不乏有好多简体字,对研究中国书法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北齐后,隋、唐、宋、和明清时期及至民国都对响堂山石窟有续造和补修,雕刻工程延续了1000多年。属于唐代的建筑是隋佛龙洞中间部分;属于宋代的有隋佛龙洞两侧,宋塔、宋洞右壁的七佛;明代的有关帝洞和文官洞;清代的有隋佛龙洞前部劵顶。不局限于北齐,还有别的时期;不限于佛教人物,还有民间英雄(关帝)和官吏(文官),包容性极强。算不算包罗万象、融会贯通?!</p> <p class="ql-block">响堂山北齐时期的大多数独立的造像已被盗凿,浮雕被切割窃取,留存下来的石像也几乎没有头部和手部。破坏不排除千年间自然的侵蚀,更多的却是人为损害。被周武王灭佛,第一次严重破坏;清末民国初年的官盗罪魁祸首;近代以卢芹斋为首的文物贩子更是雪上加霜。佛像在哭泣,我辈心滴血。盼着佛首回家,残缺康复!</p> <p class="ql-block">千年石窟今犹在,不见当年高洋帝。石像岿然不动,见证着历史,诉说着过往,也期盼着明天,遥望着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