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城外边墙乱 重关叠磊为哪般<br> 打开新知卫星地图标识的长城,黄花城外是一道道边墙,一座座关磊,长城防御如此重复设置,着实令人费解。<br> 且看黄花城外,黄花城边口是本镇口,本镇口外是二道关;二道关外是北坨梁旧边口,再外是海字口,海字口之外又是外长城北口子。<br> 不仅如此,黄花城本镇口还有一圈大瓮城,翁城北部依山势突出两段小支线,像虎头的两只耳朵(图一)。 图一:黄花城长城翁城及关口(红长城、蓝河水) 翁城南东北西有五座隘口:本镇口、撞道口、万涧口、二道关、鹞子峪。翁城西起西湖峪主线长城,东至小长峪主线长城几字头,长约7千米。<br> 本镇口,也称头道关,嘉靖十七年增建,是昌镇黄花城本身的边口。本镇口在内长城主线之上,控制着丰宁至昌平、怀柔的通道,边口险峻(图二),为过水关。后方为黄花城(原为黄花镇堡)。 图二:隘口前方已筑起大坝 撞道口,不近前不见关而得名(图三)。撞道口外门额书“镇虏关”,内门额书“撞道口”。其为山间垭口,在长城主线上,边内怀河南岸为撞道口堡。 图三:撞道口拱门洞完好 万涧口,即东口楼,在瓮城之东。《大清一统志》:“小长峪口北有万涧口,接二道关墙”。口南墙与小长峪几字墙顶相连,口北墙与二道关东墙相连。万涧口现只剩北侧的镇关敌楼及南山上的城墙(图四),兵堡已无存。 图四:万涧口及南山上的城墙 二道关,本镇口北2.5千米,原为黄花城本镇口旧口,在翁城之北。嘉靖年重建,水关东岸筑镇北台,万历年在西岸又修镇河楼(图五)。隘口南有小石堡一座,南开一门,尚有遗迹。 图五:边外看二道关,右为镇河楼,左为镇北台 鹞子峪口,瓮城之西。正关一道,设小门楼,水道二孔,挡墙二道,敌台二座,为小山口。明嘉靖年重建,宽漫,沟谷平缓,通众骑。现隘口只剩南关墙及一座大墩台(图六)。后方兵堡完整(图七)。 图六:口外看鹞子峪口 图七:鹞子峪兵堡南门 从长城新旧、南线发现的万历七年鼎建碑、鹞子口曾归居庸路等综合信息来看,翁城的北线早于南线,二道关应为早期的“本镇口”。但由于黄花城的重要性,北线长城也重修缮、加建敌楼利用起来。<br> 出了二道关,是海拔千米以上的北驼梁。北驼梁长约数千米,是黄花城与四海冶的分水岭。在这道山岭上,横亘着一道明朝之前的老长城,现存有多段墙体及烽墩(图八)。 图八:依稀可见山脊上的墙体与山顶的烽墩 翻过北驼梁不远就是海子口。<br> 海子口,二道关外12千米的海子口村,亦称三道关(图九)。它为明长城,属宣镇南山路边垣。山口宽阔,两侧小山上长城石垄清晰可见,墙砖已被村民拆除利用。边口有外突的兵堡及壕堑,存部分石堡墙。<div> 据说距口北2千米有一条10千米长旧边,为北齐毛石干插墙,待考。</div> 图九:平缓的海子口村 <div> 海子口外5千米,是外长城北口子。</div><div> 北口子,称四海冶口。因四水汇聚、炼铁得名。天顺年设堡修关,嘉靖年建,是外长城一道重要隘口。口已无踪迹,但山口明显(图十)。其后方为四海冶堡。</div> 图十:四海冶口宽漫的山口 四海冶堡,原为庄馗堡,天顺年利用,弘治年石砌,嘉靖年包砖,万历年扩修为周长1800米,高12米,宽约3米的大城池,成为“内城外郭”的“重城”。现四海冶堡仍存残楼及部分墙体(图十一、十二、十三)。 图十一:原四海冶堡及东山上的敌楼 图十二:现四海冶堡东山上的敌楼及墙体 图十三:原四海冶堡城门楼,山墙在门洞上 黄花城与四海冶的分水岭,向北是菜食河,向南是东沟河。这两条河流形成南北大峡谷,贯通整片山区,形成了蒙古与中原的重要通道。燕、北魏、北齐在分水岭设长城疆界,明朝修缮利用,局部改线。并在岭南北修筑了内外长城。<br> 正因为这条通道便捷,屡遭残元进犯,大明在此修筑了众多的关磊,体现了护卫京师及陵寝“联城列墩”“尺列寸守”的防御思想。这样看,黄花城外重关叠磊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