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赶集在民间俗称赶会,它是民俗,也是和农事、民间信仰习俗结合得很紧密的社会活动。小的时候光知道好玩,并不懂得这些道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赶会和看戏一样,早在我的童年世界留下了磨灭不掉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我们村隔河相望有一个村子叫孔西村,孔西村俗称“西沟”,它有3个自然村,其中数八甲口地域范围最小,名气最大。大到许多外省的人不知道有个阳城县,却知道有个八甲口。八甲口在百姓口中叫“巴口”,名气大是因为它处在驿道和商道咽喉之地,官民两便。尤其商道,整天车马喧遝,商品集散,这是日常。关键是巴口有个关爷庙,累年拥有大量香客,每年农历二月十三赶会,又应了一年农事的早春节候。这两股人叠加在一起,这个“会”就不同寻常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的时候,我和母亲去巴口赶会,光知道人太多了,挤挤杭杭,喧嚣热闹。妈说,你知道啥,这个比起以往来差劲多了。大了我才知道,我赶的“会”,只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刚刚恢复起来的“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10年,乡下是不准赶会的。政策宽松了一点之后,政府想着巴口历史上赶会的影响力还在,先在孔西村口试着重新开市,主要是农副产品和农具等,牲畜还是集体的,不许交易。不一二年,巴口的二月十三会就兴盛起来了。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月春风似剪刀。万物从苍茫萧瑟中渐渐复苏,芦苇河畔的垂柳合着春的脚步,悄悄酝酿着新芽。刚刚过了正月,暂时没什么农事。但“一年之计在于春”,到会上选几手称意的农具,趁机呼朋唤友,走走亲戚,看看会戏,是民俗活动的重要载体。好客的西沟人,家家户户都要做上甜糯的软米饭,传统的饸饹面款待客人,哪怕是粮食紧缺的年代,只是质量差了许多,待客之道依然热诚。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巴口二月十三花朝节传统庙会,会期三天,但有的时候就可能延长到四五天。第一天市管会的工作人员会在道路的两旁规划出一个个方格子,标上数字号码,商贩们提前抓阄占位,并把自己的商品运送到位。第二天是正会,卖东西的早早赶来,开始摆摊、挂件,路两边、空地上排的满满当当,不留一点空地。下午和晚上都有戏。第三天势头依旧热烈,到下午时远处的商贩陆续离开,留下的都是些附近的小商小贩。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商铺排得满满当当,秩序井然。各类小摊一个挨着一个,花生、瓜子、麻花、油条、肉丸等应有尽有,摊主扯着嗓子长一声短一声的叫卖不绝。卖农具、箩筐、簸箕的摊位延伸到了公路边靠近纺织厂六号家属院的门外,农具品种十分齐全。男人们围在一起挑选各种农具,掂掂这个,试试那个,他们一般都不会空手而归,在他们心中,农具是必需品,家家必备。衣服、卖鞋、卖百货的都集中在村里的主路两旁。女人们停在两旁的摊位旁,摸摸布料,试试衣服,瞅瞅鞋子,品好评赖。大街上人头攒动,市声鼎沸。叫卖声不绝于耳:“瞧一瞧,看一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哦。”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姐姐,快来看西洋镜”,我呼唤着姐姐,可是看西洋镜那地挤得实杭杭的,不得近前,姐姐拉着我试了几遍仍然人小力薄没有看上,心想,总有一天人稀了我一定得过过瘾、看个够。走着看着,忽然听到“咯嘣咯嘣”脆瑟瑟的响声,就看见有同龄的男孩女孩手里拿着“琉璃咯嘣”吹,有的流畅清脆,有的闷声嗡气。我拽着妈妈的手,也要买一个耍。妈说:“小闺女傢,不敢吹它,小心把虫虫蚁蚁吹出来,小心把你的手割烂了。”说话间,果见一小男孩去地上捡拾打碎的“琉璃咯嘣”,他妈大声提醒的话还没落地,小男孩的手指头就流出鲜红的血来,我心头一惊一怵,想买“琉璃咯嘣”的念头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裹挟在赶会的人流中亦步亦趋。一路上我心里一直盘算着什么好吃,不知不觉来到了西沟口。此时的西沟可以说就是条食品街。如果说在大街上是汗与汗的交流,而食品街,就是味和味的寻找。此时一股熟悉而独特的香味钻进了我的鼻孔,又串到呼吸道。这味道我太熟悉了,我立刻判断出那是牛肉丸的香。我的腿立刻挪不动了,母亲好象看出了点什么。母亲:“你们想吃什了?”,我想来想去觉得还是肉丸好吃。于是说:"我想吃肉丸"。妈说:“再看看吧,前面好吃的多得了。"此时我一步也不想走了,觉得牛肉丸就是最好的美食。它的香气弥漫在街道各个角落,钻进了每个人的鼻孔,附着在他们的衣服和头发上。我的鼻子忍不住一嗅再嗅,好象能把肉丸嗅到肚子里。母亲看到我们都挡不住美食的诱惑,叫都叫不走,索性就在摊前给我们每人买了一碗牛肉丸,热气腾腾的牛肉丸飘浮在碗里,油星闪闪,香气四溢,摊主还给每碗放一点香菜撒在上面,碧绿可爱。我们抓起汤匙,大口喝汤,大声吃肉,吃的稀里呼噜山呼海啸,牛肉丸滋润着我们的胃肠和神经,呼一咂!不到十分钟时间,我们在母亲惊讶的目光中,喝完了碗里的最后一口汤,满足地站起来,打着饱嗝儿跟着母亲去看戏了。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戏,是农村庙会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是庙会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西村有两个舞台,一个位于关爷庙对面,长大了我才知道,那是唱打神戏的地方,是用来“悦神”的,二月十三的会戏,大多在这里唱。村里还有一座汤帝庙,庙内也有舞台,20世纪70年代后,唱戏多在村里唱,一旦有戏演出,半后晌就有人带凳子占地场了。未等戏开,台下就坐的站的人头攒动。等那锣鼓铿铿锵锵地开始闹台,这时候方圆几个村子都笼罩在锣鼓声中。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幕拉开,那女角儿背身掩面,在音乐声中袅袅婷婷走到前台来,阳光照在她们华美的服饰和头饰上,珠光闪闪,泛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伴奏响起,她开始唱了:"虽然是叫断桥桥何曾断,桥亭上过游人两两三三,对这等好河山我愁眉尽展,也不枉下峨眉走这一番……"。她清脆的声音回荡在空中荡起一片涟漪。优美的唱词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飘逸的水袖中,从她婀娜的身段中珠子似的滚下来,掉在地上,溅起在空中,落进了每个人的心里。这时候观众中响起一片雷鸣般的掌声,淹没了周边的一切嘈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我由孩童变成了花甲之人。童年赶会的场景愰然如昨。近两年我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晋城。每年都有朋友约我去水陆院赶会。盛情难却,我只得前往。漫步在赶会的人群中,感觉一下子多出了无数双眼睛,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视线相互交织,相识的点头一笑,老老少少接踵而来,又擦肩而过。人仿佛是从地下冒出来的,黑压压一片,你挤挤我,我挤挤他,走的拉的,一路嬉笑着,仿佛把快乐和热闹挤出了路边。人多了,就显稠了;人挤着,气氛就浓了。赶会图的就是这个热闹劲,图的就是这个氛围。从水陆院挤出来,我们回望来时路,依然是人流如潮,依然热闹不止……这时我努力搜寻着小时候赶会时的感觉和记忆,尽力的找寻着脑海里储存的场景和画面,比较着那时候赶会和现在赶会时的异同,极力的寻找着油糕麻糖牛肉丸等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的美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赶会,与其说是为了物资交流,促进经济繁荣,毋宁说更是一场场人性的交流盛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简介:</b><b style="font-size:22px;">陈红霞</b><span style="font-size:20px;">,女,凤城镇下孔寨村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凤城镇安监站退休职工。喜读书,偶为文,散文见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