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韵的皇家寺院——宝通寺

郭迎东

<p class="ql-block">  武汉宝通禅寺,习称宝通寺,位于武昌区洪山南麓,洪山公园旁,依山而建。都说深山藏古寺,可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古刹宝通寺,却大大方方地坐落在武汉市商业中心,山门前是武昌区非常繁华的街道武珞路,马路对面是武汉商业地标——号称世界最大商业体(投资超过120亿,坐拥80万方体量,相当于112个足球场规模)的武商梦时代广场,周边高楼、商铺林立,地铁2号线的站名就是宝通寺。</p><p class="ql-block">地铁2号线D出口对着宝通寺大门</p> <p class="ql-block">宝通寺依山而建</p> <p class="ql-block">与宝通寺一路之隔的武商梦时代广场</p> <p class="ql-block">  站在梦时代五楼“梦之眼”观景台,可体验观赏宝通寺的全景,寺院在苍翠中半隐半现,明黄色的古刹静卧在山林之间,落地窗前,一眼即千年。</p> <p class="ql-block">  武珞路横亘在梦时代与宝通寺之间,一面是崭新的巨无霸商业中心,一面是香火萦绕的古寺,9米高的长江江豚城雕“微笑天使”,是梦时代的新IP,它在半空中托起宝通寺山上的洪山宝塔,画出了一道优美的弧度,现代的雕塑与古代的建筑在这里相融,城市的快与慢、静与动在这里交汇。</p> <p class="ql-block">  “我行春三月,山中百花开。”三月“惊蛰”后,万物复苏,新芽嫩绿,一片勃勃生机,择一晴朗天气走进了宝通寺。说起来可能不会相信,作为土生土长并年逾七旬的武汉人,已数不清经过宝通寺门前多少次,还是第一次踏入这座千年古刹,不是爱好,也不是信仰,更不是祈福许愿,就是一时兴起,想了解一下宝通寺的历史,感受一下寺院里的清静,观赏一下独特皇家建筑,听听钟声,闻闻檀香,甚至是想去看看洪山宝塔下那片菜地,仅此而已。</p><p class="ql-block"> 宝通寺山门两侧写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其含义AI是这样解答的:庄严国土:指的是通过佛教的教化,使人民能够回归内心的净土,实现心灵的净化和提升,从而使整个社会和国家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利乐有情:强调要有慈悲之心,乐于助人,通过友善和帮助他人来实现个人的精神满足和社会和谐。</p> <p class="ql-block">  宝通寺始建于南朝刘宋年间(公元420-479年),初名东山寺。在唐代曾得到唐文宗等十位皇帝和六位王侯的大力护持,时任鄂国公的尉迟敬德曾扩建该寺,还制造了巨型铁佛,并将其更名为弥陀寺,这一时期寺庙的规模和建筑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明初,楚昭王朱桢奏请朝廷重修,由宪宗皇帝敕名“宝通禅寺”,显示了其与皇家的紧密联系,因为其丰厚的历史,在重建中得到格外重视,每一座庙堂都是那么夺目、大气。</p><p class="ql-block"> 走进宝通寺,可遇见千年宝塔、百年古树,可领略宋代古钟、明代石狮,可一睹观音妙相、罗汉金身。还有寺庙内建筑布局,明黄色的院墙,朱红色的飞檐,无不显示其皇家寺院的独特地位,宝通寺也是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的寺院:它们分别是现存最古老的宝通寺;全国唯一重点文保单位的古德寺,名气最大、人气最旺的归元寺;第一座尼众丛林的莲溪寺。</p><p class="ql-block"> 进入宝通寺山门之后,依次为、接引殿、大雄宝殿、祖师殿、铁佛殿、法界宫、华严洞、华严亭、洪山宝塔。整个寺庙随山势而建,隐现自然,层叠有致,布局严谨有序。</p> <p class="ql-block">  进入寺院除了烟雾缭绕以外,许多年轻人在广场上的喂鸽子、喂猫、摄影拍照,悠闲、惬意,没有想象寺院中那么的神圣严肃。</p> <p class="ql-block">  经过放生池、圣僧桥,广场两侧见有对称着系满了红色丝带的长廊,丝带上写着游客们各种祈福的话语,我走近悄悄看了看游客许的愿,平安和发财的居多。遇见两位小姑娘也在丝带上认真地写着什么,好吧,祝所有祈福的游客心有所愿,心想事成。</p> <p class="ql-block">  弥勒殿前有一对明代的石狮,为江南第一对石雕巨狮。左侧雌狮身边有幼狮,右侧雄狮玩弄绣球,皆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寺院沿着中轴线上共有五处佛堂,第一座佛堂便是弥勒殿,门楹上的对联让我露出了笑容: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无所不容。一位游客正在跪拜弥勒佛,或许是弥勒佛慈颜善目、笑口常开模样,告诫要以知足常乐之心面对人生。</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气宇轩昂,三个大门的门额从右到左分别是“名甲海内”“法人间法”“秀出千峰”,一是说宝通寺在中国寺院中名列前茅,二是说佛法也以人间法为法。</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前依坡建有九龙图,一龙居中上,左右各四条龙排列回环,一尊佛于回环处站立在荷花上,右手高举食指向天,左手垂于股侧,不知昭示着什么?</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内僧人在佛像前敲着木鱼诵读经文,几位香客很虔诚的磕头祭拜。</p> <p class="ql-block">  创建百年的武昌佛学院男僧部也设在院内,据一位僧人师傅介绍,报考佛学院条件还挺宽泛,除基本的思想信仰、身体条件外,年龄在18周岁至40周岁之间,预科班初中及以上学历即可,正科班需要高中及以上学历。佛学院为学员提供统一免费食宿,每月还发给生活费,购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教科书由学院统一发放,学制为三年。可惜学院大门紧闭,未见高僧向学员授课。</p> <p class="ql-block">  顺着山坡拾级而上,来到了玉佛殿(藏经楼)</p> <p class="ql-block">  从伽蓝殿出来,沿着中轴线继续往上走是万佛宝殿,里面供着上万尊佛像,门楹两侧写着:十方来十方去十方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捨万人同结万人缘。</p> <p class="ql-block">  寺院内每座佛堂供奉着不同的佛像,每面佛像前都摆放着供香客跪拜的黄色软垫和功德箱。可能大多数游客同我一样,观赏风景、休闲打卡,真正的佛教信徒不多,因此,只见游客烧香拜佛,未见游客扫码捐款,不知佛祖对来此祈福跪拜的香客是否显灵?</p> <p class="ql-block">  佛殿依山而建,每一层都是建在山坡上,飞檐斗拱,雕栏绣柱,各得其宜,各尽其妙;道旁石柱雕刻各种龙形,须髯飞动,顾盼有神。</p> <p class="ql-block">  沿宝通寺山坡中轴继续往上,来到邻近洪山宝塔的法界宫,这是1920年当时寺庙住持持松和尚所建。庙门外写着一副对联:诸恶不作回头是岸,众善奉行佛海无边。</p> <p class="ql-block">  宝通寺宋代铁钟,听说每年众僧都有在此撞钟,祈求太平。钟亭左右各有一座六角亭,三亭环布,呈现一种和谐、圆通之象,给人闲适、自在之感。</p> <p class="ql-block">  寺院内殿宇错落有致、古朴典雅,保留了故宫同色琉璃瓦。层层重叠的屋顶端坐着脊兽,上翘的房檐又在明黄色墙壁留下影子,僧舍佛堂半隐半现藏在柳绿之中,与山势浑然一体。寺区古木参天,苍翠茂密,山林葱茏,环境清幽。</p> <p class="ql-block">  半山腰上的一座醒目宝塔,就是洪山宝塔,建于元代,是为纪念开山祖师灵济慈忍大师所建。该塔七层八面,为砖石仿木结构。洪山宝塔层层有名,一柱擎天,二仪高下,三山半落,四顾茫茫,五云多处,六合清朗,七级浮屠。塔身通高44.1米,基宽37.3米,顶宽4.3米,沿塔基圆门内石阶盘旋而上,可直达顶层,曾经是武昌最高建筑,登顶可览武昌全貌,只可惜当天塔门紧闭,未能如愿登塔。</p> <p class="ql-block">  每年11月份“立冬”后至次年的3月“惊蛰”前,武汉人餐桌上每天必有一盘洪山菜苔,尤其是当气温下降和出现降雪或霜降后,菜苔会变得更加甘甜和爽脆。相传三国时期,吴国太后病重,孙权为了让她尝到家乡的味道,不惜在寒冬中搭建菜棚,只为让母亲能品尝到洪山菜苔的鲜,因此有着“孝子菜”的美誉。洪山菜苔承载着武汉的历史记忆,传承着武汉的民俗文化,也成为了独在异乡武汉人的乡愁枢纽。</p> <p class="ql-block">  说起洪山菜苔,不得不说洪山宝塔下方有一块“塔影田”,在武汉人的传说中,这块“塔影田”里生长出的菜苔,是用洪山泉水灌溉、聆听宝通禅寺钟声、吸收洪山宝塔灵气“长大”的,它叶肥茎粗,特别茂盛,比普通菜苔的尺寸大一倍还不止,茎可生食,是“血统最纯正”的洪山菜苔,古代曾被皇家封为“金殿御菜”,现在时令季节当着礼品馈送友人。所以普通百姓对这块“塔影田”的洪山菜苔是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p> <p class="ql-block">  现在已是3月“惊蛰”后,过了菜苔的生长季节,因此这块“塔影田”的洪山菜苔已开出了油菜花似的黄色花朵,待结出菜籽来年播种。</p> <p class="ql-block">  继续往上攀登就是洪山摩崖,站在洪山摩崖向上看是青山密林,向下看整个宝通寺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一路走走停停,下山的环山小路上行人稀少,偶尔会遇到慵懒的猫惬意地晒着太阳,还有专门修建的猫舍。</p> <p class="ql-block">  沿着下山的路返回到宝通寺广场,站在寺院内,明黄色的山门与山门外浅灰色的现代建筑对比,显得格外耀眼,一道山门把车水马龙的喧嚣阻隔在墙外,使得千年古韵的皇家寺院保留着一份独有的庄严与静谧,原来,出世入世,不过是一道心墙而已。</p> <p class="ql-block">  走出禅寺,又是熟悉热闹繁华的大街。回头望去,不由想起陶渊明的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在忙碌的生活中享受生活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