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3-12 星期三 天气 阴转晴</p><p class="ql-block"><b> 诗歌之魅 量词之为</b></p><p class="ql-block"> 昨天跟一群“文学爱好者”分享苏轼的《定风波》,说到“一蓑烟雨任平生”时,我又开玩笑说,诗人都是违法分子,他们违“语法”——我轻轻地走了,他要说,轻轻地,我走了。这个苏轼,明明有专门的数量词,他却用名词:“蓑”,来“量”他的“雨”。现在好多人已经不晓得雨中“蓑”能营造什么意境了,如果觉得美也停留在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境地。我说按语法,给苏轼换个合乎我们现在的量词试试,有人说“身”,有人说“片”,有人说没法换。我瞬间就想起“一片冰心”“一江春水”“一犁烟雨”……突然发现古诗词中用名词、动词、形容词作量词,那句子更有别样的意蕴,甚是动人。</p><p class="ql-block"> 比如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一犁烟雨伴公归”;郑谷的“殷勤一蓑雨,只得梦中披”;朱熹的“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这些拿“蓑”和“犁”做雨的量词的句子是深得我“农民口味”的。读到这样句子,我能判断雨不大,想得起老父亲“披蓑戴笠”整田栽秧的画面;“一犁烟雨”就更可爱了,蒙蒙春雨,刚好可以扛着犁头牵着黄牛,犁田耙地。我能觉察到“蓑”和“犁”所“量”出来的“雨”都不会是夏天瓢泼大雨,它们都能让我感受到那“任平生”的从容,“伴公归”的浪漫;但同时我还能敏锐地体会“蓑”和“犁”细微的区别:“蓑”当有珠,“犁”则如丝。</p><p class="ql-block"> 古人真是太高明,我十多岁经过雅安烈士陵园,看到从山脚到山顶都是花圈,很是震撼,想写一首诗。一直困惑到今天的是,我拿哪个量词来表达那满山的花圈带给我的震撼。</p><p class="ql-block"> 我发现古诗词中那些动词形容词做量词的,也很灵巧,调皮。</p><p class="ql-block"> “一声雁唳,斜阳外、几点寒鸦”“声”“点”似乎都是很普通的量词,但是我真没有用“点”做“寒鸦”量词的灵气,那诗句呈现的空旷和辽远,我若用“几只寒鸦”一定是表现不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一叶扁舟轻似箭”换哪个量词能表现小船的轻盈和灵动?</p><p class="ql-block"> “ 一梦十年,风流云散”这“一梦”该有多少诗意和感慨。</p><p class="ql-block"> “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寸柔肠一寸愁”“一缕相思,两处闲愁”。太有创意了,“冰心”“一片”尚可通用,“愁绪”“一寸”怎可丈量,“相思”如“缕”,那一定绵绵不绝。抽象的情感被这些量词“丈量”,无形的相思之情与抽象的绵绵愁绪,让人似乎可以看见,可以触摸,可以杯装船载。</p><p class="ql-block"> 至于那“一抹晚烟”“半竿斜日”每个读者头脑里形成的画面不一样,但我相信初读的感叹,一定是都是那独特的“抹”和“竿”。</p><p class="ql-block"> 古人就是这样用可爱,他们只用一个调皮灵动的量词,就能让那些诗句感动我们,俘虏我们,并且彻底征服我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