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道

汤晓华

<p class="ql-block">初识鲁迅先生,是五十年前的中学时代。在课本的鲁诗鲁文中,在恩师朱宝帆寝室的鲁迅挂像中,在对《一件小事》的深读中,先生,像春夜细雨潜入我心。广阔天地的风雪之夜,幽深老街的昏暗店堂,忙忙碌碌的不同职场,一路走来,先生一直是伴我前行照亮我心的不灭的灯!先生的文字,如光似电,直令我心灵震颤!这种只源自先生的读感,年老比年轻明显,现在比过去强烈!</p> <p class="ql-block">今年去沪中山医院就医,在虹口拜谒先生的故居和墓地时,发见了“鲁迅小道”。</p> <p class="ql-block">虹口的鲁迅小道,串起鲁迅晚年在上海的足迹。1600米的小道,散落着大陆新居、景云里、拉摩斯公寓三处鲁迅故居;左联、木刻社两处活动会址,还有内山书店,多伦多文化名人街。走在鲁迅小道,仿佛穿越时空,听到先生的呼吸,看到先生的疾书,我与先生,从未有如此近距离的贴近!</p> <p class="ql-block">如果把虹口的鲁迅小道依时间向前沿伸,先生的生命轨迹足以划出一条长长的鲁迅小道。它的起点在绍兴,终点在上海,中间有南京段,东京—仙台—东京段,杭州—绍兴段,南京—北京段,厦门—广州段。来吧,让我们在纷繁喧闹中挤点耐力沉静下来,顺着这条小道,去敬瞻这穿越时空的不朽灵魂的足迹吧!</p> <p class="ql-block">绍兴盛产名人,尤其是盛产文化名人。但超越鲁迅者,迄今尚未生成。鲁迅故居祖居建筑面积达三千多平,翰林匾额曾高悬其上。乾隆年间中国科场最后一桩舞弊案,直接导致祖父下狱父亲早逝,大户周家从此败落。</p> <p class="ql-block">曹家的败落,催生了《红楼梦》,周家的败落,是否亦有同工?在当铺与药铺间奔走的年少鲁迅,备尝了生活的艰辛与世态的炎凉。好在有二千平米的百草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的皂荚树,长吟的蟋蟀,轻捷的叫天子,那是一方自由的童年乐园!</p> <p class="ql-block">三味书屋六年的传统教育,打下了鲁迅经史子集的古学地基。秀才出身的寿镜吾先生被鲁迅称之为“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就学时书屋只招8位学生,1924年停招新生,寿先生1930年过逝,其后人如今是绍兴文理学院的领导。</p> <p class="ql-block">文学离不开故乡!《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故乡》《祝福》《孔乙己》《社戏》《阿Q正传》《药》《在酒楼上》《明天》《铸剑》《灯下漫笔》,无一不是故乡的素材与灵感。17年的故乡生活,是鲁迅55年生命中最长的一段,它为先生铺上了厚厚的生命底色。</p> <p class="ql-block">南京两个学堂四年的学习证明,鲁迅是优秀的理工男。鲁迅在矿路学堂的各科(矿学、地质学、化学、熔炼学、格致学、测算学、绘图学)的学习成绩为85—87分,毕业名次为一等第三名,获金质奖章。鲁迅早年的两部启蒙科普著作《中国地质略论》《中国矿产志》,在中国地质学史上是开拓性创举。</p> <p class="ql-block">在江南水师学堂,周樟寿改名为周树人。鲁迅弃医从文后的全部创作都指向二个字:树人!遗憾的是,近百年过去了,我们见到更多的是各色的古“民”,而不是独立自由健康的现代“人”!</p> <p class="ql-block">1902年,鲁迅被官派日本留学,由南京同船去日的有陈衡恪、陈寅恪兄弟,同期留日的有周作人,许寿棠。辛亥革命前的15年,中国有2—3万海外留学生,其中留美仅650,留欧仅1000,其余皆留日。仅1905年留日生就达八千。遥想当年遗唐使,惊涛骇浪奔大唐,到今日,万千学子赴东瀛,千年流变,师生互易,令人叹之!</p> <p class="ql-block">东京弘文书院,是日本应清政府要求创办的留日预备学校。十年办学中,包括黄兴、张澜、陈独秀在内的七千多留日生在此学习,鲁迅在书院二年的求学中,学习了日语英语,理化生物,数学地质,史地图画。同乡挚友许寿棠,就是在弘文同学而识。</p> <p class="ql-block">鲁迅是仙台医专第一个外国留学生,但他只读了一年半便退学了,直接起因是“幻灯片”事件。面对贫弱病躯与麻木灵魂的双重救治,鲁迅作出救救孩子救救灵魂的选择。这是使命与兴趣的叠加驱动。弃医从文并成为名家,鲁迅不是唯一,契可夫,柯南道尔,郭沫若,郁达夫均是,但,直奔灵魂救治且始终如一且成就辉煌,世界文学史上仅鲁迅一人耳!</p> <p class="ql-block">一篇《藤野先生》,让藤野严九郎名扬中日。专文写老师并将师像挂在房壁,在鲁迅,这是唯一。对贫弱国学子的一视同仁,是鲁迅在异国他乡的冰天雪地中获得的最大温暖,这温暖,来自先生藤野。鲁迅逝后,藤野写作了《谨忆周树人君》。1945年藤野先生逝。</p> <p class="ql-block">仙台弃医后,鲁迅在东京的三年半生活主要是“从文”。在独逸语专修学校学德语,与周作人共同翻译《域外小说集》,研究整理《说文解字》等古籍,写作一批散文,创作《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摩罗诗力说》等作品,筹办文艺杂志《新生》,追随章太炎参加光复会反清活动。</p> <p class="ql-block">鲁迅把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的绝大多数的光阴给了日本,鲁迅在日本至今仍有着广泛的影响。逝世第二年,日本就出版了鲁迅全集(比中国还早近一年),《故乡》《藤野先生》早就走进了中学课堂,一些大学有专门的鲁迅研究会,仙台医专(现为国立东北大学医学部),专门保留了“鲁迅阶梯教室”,仙台博物馆旁建有鲁迅纪念碑,中日双方常举办不同主题的鲁迅纪念活动。千秋万载,鲁迅都不会从中日历史上消失的!</p> <p class="ql-block">1909年鲁迅回国,在许寿棠任教务长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现浙师大)任生理、化学教员,兼做日籍教员翻译。一年后,鲁迅转绍兴府学堂,教授博物学并兼教务长,开始辑录《古小说钩沉》《会稽郡故事杂集》。能看出照片中位于前排的鲁迅吗?</p> <p class="ql-block">鲁迅职业第三站是刚刚成立的民国教育部(许寿棠推荐),南京三个月后随部迁北京,职务是袁世凯签发任命的“佥事”(辅官,参事之下主事之上,司长之下科长之上)兼社会教育司科长。入部4年后薪水从125增至300元,高于北大教授。鲁迅所在的科,主管社会文化教育事业,包括图书、文博、美术、动植物园、教材审定,文艺审核等。鲁迅参与了注音字母的推广和北洋政府的国徽设计。</p> <p class="ql-block">应蔡元培邀请,鲁迅为北大设计了校徽:北大两字构成,一人背负两人,三人成众。寓意以人为本,北大肩负引导国人的重任。这是鲁迅在标识设计领域的经典之作。蔡元培称之:以美学之钥开启大学精神之门径。鲁徽49年停用,八十年代恢复并在鲁徽基础上,增加红色、英文校名和时间装饰环。</p> <p class="ql-block">北京期间,鲁迅曾在十多所大中学兼课(北大、北高师、北女高师、燕大、俄专、世界语专校等),讲授中国小说史、中国文学史、文艺理论、楚辞,图为鲁迅在北高师(北师大)演讲。</p> <p class="ql-block">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页是由鲁迅书写的。1918年《新青年》刊发的《狂人日记》,宣告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我翻开日记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滿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一百多年过去了,每读这段经典名言,总有强烈震撼!看看当下的滚滚红尘,听听“仁义道德”的美美之音,想想“吃人”的酒宴远未终席,心潮难平,万千感慨!</p> <p class="ql-block">鲁迅的34篇白话小说收集于《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最为著名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祝福》《风波》《故乡》等,都是在北京创作的,《呐喊》《彷徨》亦是在北京出版的。阿Q,祥林嫂,孔乙己,润土的经典形象,穿越百年时空,正在向我们走来。</p> <p class="ql-block">鲁迅在北京的14年先后有四处住所:绍兴会馆,八道湾胡同11号,砖塔胡同61号,西三条21号。八道湾是与母亲、妻朱安、二弟周作人夫妇同住。西三条21号是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故居,院内有鲁迅亲手种下的两株白丁香,如今枝繁叶茂,现为北京鲁迅博物馆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北师大学潮,3.18慘案,教育部免职,许广平毕业回广州任教,林语堂邀请,构成鲁迅1926年9月离京去厦大的背景。鲁迅在厦大教授文学史和小说史,写作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7万字。厦大生活鲁迅并不如意,办学理念不合与人际关系复杂,推动鲁迅于1927年1月结束四个月的厦大生活西去广州。</p><p class="ql-block">与坟共影,人间不多。“坟”的意象,在鲁迅那里有独特的审美表达。</p> <p class="ql-block">中山大学大钟楼,是鲁迅刚到中山大学的住处,国民党一大曾在此召开,现为广州鲁迅纪念馆。鲁迅在中大担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教授文艺史、小说史。编就《野草》《朝花夕拾》《唐宋传奇集》,写下《而已集》《三闲集》《集外集拾遗补编》中不少名篇。</p> <p class="ql-block">在大革命策源地广州的8个月,鲁迅经历了4.15清党。革命,与鲁迅发生了交集。陈延年(陈独秀之子,中共广东负责人)与鲁迅相会,在香港作《无声的中国》《老调子已经唱完》的演讲(许广平用粤语现场传译),在黄浦军校作《革命时代的文学》的演讲,创办《北新书屋》书店,宣传进步思想,抗议当局4:15清党并愤辞中大职务。</p><p class="ql-block">图为珠江畔的白云楼,鲁迅在广州第二个住所。</p> <p class="ql-block">我们追寻鲁迅的足迹,从绍兴经南京、东京、仙台、北京、厦门、广州一路走来,终于回到上海的鲁迅小道。鲁迅把生命的最后十年交给了上海。这十年,鲁迅的身份,既不是官员也不是教授,只是高收入(月稿酬四五百银元)的专业作家。这十年,是鲁迅杂文创作的高峰期,是参与左翼社会活动(民权保障与左联)的高频期,亦是家庭生活的安稳期。</p> <p class="ql-block">虹口山阴路大陆新居9号,鲁迅生命的最后三年,就是在这三层红楼度过的。这是鲁迅在上海继景云里、拉摩斯公寓后的第三处住所。巧的是,茅盾住在同栋,瞿秋白隔路相居。</p> <p class="ql-block">鲁迅晚年社会活动的的主要舞台是左联,虽然鲁迅被尊以左联的盟主,但他从不是左联的实际领导人。以创造社、太阳社为基础的左联,借重的是鲁迅的影响。左联早期的幼稚盲动与后期的宗派活动,来自左联内部的攻击,“两个口号”的论争,使鲁迅深感疲惫并有一种不被理解的悲凉。但鲁迅对左联又是认可并珍视的。鲁迅一生参加过众多的社团,留下最深情结的还是《新青年》与左联。鲁迅始终期望:造就大群的新战士,为最广大的中国人民创造新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这张鲁迅生前最后的照片是与木刻青年(林夫、曹白、白危、陈烟桥)的合影。正是鲁迅的倡导推动,起源中国的木刻才开始唤发现代活力。正是鲁迅的精心培育,中国第一代现代木刻家才得以成长。刀与木,黑与白,简便与粗犷,快速与刚毅,将世间冷暖人间百态收于方寸,将愤怒与呐喊淋漓刻画。“中国现代木刻之父”的名号,鲁迅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鲁迅一生交往无数,被视为知巳的,瞿秋白是唯一!在鲁迅1700多封通信中,称对方为“同志”的,秋白是唯一!四次在鲁迅家避难的,是秋白;被捕后向鲁迅发出求救的,是秋白;与鲁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是秋白。秋白以鲁迅名义写作了12篇杂文,鲁迅将其收入自己的文集,他还精选鲁迅杂文47篇编《鲁迅杂感选集》并作长篇序言。秋白牺牲后,鲁迅以最快速度将“中国翻译史上空前的笔的”秋白译文,编成《海上述林》出版,以纪念秋白!图为鲁迅亲书赠秋白的“知己”条幅。</p> <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19日晨,鲁迅病逝家中。年仅55岁。16日写作《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17日写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18下午还在户外散步。</p> <p class="ql-block">鲁迅骤然长逝,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宋庆龄,蔡元培,巴金,胡风,张天翼,欧阳山,萧军,萧乾,陈白尘等抬棺送行,棺上履盖“民族魂”大旗。民族魂三字,是对鲁迅最为精当的盖棺之论!民众自发悼念,送葬队伍绵延十多里,叶圣陶说,此种盛大场面,中国此前从未有过!巨星陨落,天地同悲!</p> <p class="ql-block">鲁迅的杂文,对准黑暗愚昧麻木,犀利批判辛辣讽刺,似剑,直击人心!这样的文字,中国亘古未有,世界极其罕见。听听先生一百年前的声音吧: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未曾阔气的要革新,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曾经阔气的要复古。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p> <p class="ql-block">如果在中国文学史上选四座高峰,我的答案是:唐诗、宋词、红楼、鲁迅。尽管鲁迅生前生后不乏争议,但论创造性、思想性、国民度,目前尚无人能与鲁迅比肩。鲁迅以其独特的原创性源泉性的魅力,为我们留下极为珍贵的批判性资源。</p> <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有人宣判鲁迅过时了。一百年过去了,有的人活着,他巳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今天,依然有人想把鲁迅逐出中小学课堂,更有人想把鲁迅送进历史博物馆,让他成为一个受人尊敬但与当下无关的存在。鲁迅,已经碍着很多人的岁月静好了!</p> <p class="ql-block">鲁迅是位孤行者,他醒得太早,看得太透。他以犀利辛辣的文字作匕首投枪,刺破假面,砸烂药铺,掀翻宴席,惊碎春梦。面对千夫所指,他横眉冷对;面对芸芸众生,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冷峻与热忱相融,斗士与赤子交织,如此鲁迅,中国唯一!</p> <p class="ql-block">百年过去了,未庄的狗还在叫着,人血馒头还在滴血,阿Q活着,看客活着,只不过他们披上了现代的马甲。幸哉民族魂在!幸哉鲁迅活着!幸哉那深入民族文化深处深入国民人性深处的烛照灵魂的文字依然活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