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font-size:22px;">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每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时刻,无数革命先烈们总是冲锋在前,奋勇杀敌,</b><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在后人心里,他们永远是传世英雄.......</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正是有了他们,全然置生命不顾,把祖国和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先烈们不能被遗忘,也不会忘记......</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英雄倒下了,留下来孩子骨肉和他们的母亲,先烈们临终前道出遗愿,细语殷殷托孤……</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擦干了泪水,掩埋好悲痛,一些战友站了出来,主动挑起了担子,兑现当年“同生死、共担当”的誓咒;也有组织上陆续给他们安排好了新家庭,孩子们先后都有了继父……</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继父与孩子没有血缘关系,但在新家里,处处洋溢亲情温馨,岁月如涓涓溪水,流淌过日常生活中的每处细微。下面讲述的几个故事都有继父经典情节和感人件件小事......</b></h1> 遗孤:王援朝、生父:杜耀亭;继父:王波、王福寿 <h1><b style="font-size:22px;"> 本文第一个故事主人公是王援朝(1951-)河北邯郸籍,烈士遗孤,他曾有过三位父亲,两位牺牲在朝鲜.........</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他诞生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的日子里,此时,亲生父母(母亲吕瑞清,后排C位)已有了两个孩子(大哥杜兴有,右1;二哥杜建新,左1),他排行老三,后来又有了一个弟弟(杜建国,前排)。</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生父杜耀亭(右,1918-1953)山西原平籍。继父王波(左,1922-1953)河北定县籍。两位父亲都在抗战时期参加八路军,同属120师晋绥军区。入朝前,一军7师驻守甘肃高台县,办公和生活同在一个大院里。</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生父杜耀亭任7师后勤处处长,继父王波任7师卫生科防疫股股长,他们是多年的战友,曾睡在一条炕上,在一口锅里喝汤吃肉,属于那种“过了命的兄弟”……</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1944年夏季,在山西临县的一次战斗中,王波(右)腹部受伤,影响了生育能力,后来与黄彦亭(左)结婚,多年没有孩子。1951年,亲生父母将未满周岁的援朝(中)送给了王波夫妇,王波和黄彦亭成了他的继父、继母……</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1953年2月3日,两位父亲随着志愿军一军大队人马同时跨过鸭绿江,在7师部队序列里,他们分别担任着营、团一级干部.......</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接下来的日子里,战场上的继父王波非常牵挂生活大后方的黄彦亭母子俩,经常“两地书”。</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这是王波写给爱妻的信及信封,收信人地址是:青海省西宁市军干校四大队二中队黄彦亭。</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信中写道,“想我了嘛?我可想你了,听说援朝头碰破了,不知现在好了没有?希望你好好照顾他,让他努力学习。”由此可见,继父很牵挂援朝,父爱也不都与血缘相关........</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1953年6月26日,王波参加19团作战会议时,遭遇美机突袭,开会坑道口被塌方的土石堵死,团长康致中、政委孙泽东等114名连以上干部瞬间被掩埋,无一生还。当时的小援朝只有两岁半,这是继母黄彦亭依偎在王波墓牌前的照片。继父牺牲后,援朝生父杜耀亭马上给他的继母带信,“以后你和孩子的生活我全管</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多月后,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双方约定12小时后生效,但前线炮战一直持续到21:59分。就在停战时刻到来前十几分钟,生父所在7师后勤指挥所遭遇炮击,杜耀亭当场牺牲。</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这是1953年夏季,7师后勤处部分同志合影,前排左三是杜耀亭处长。拍下这张照片后不久,照片中大部分同志与援朝生父杜耀亭一起牺牲了......</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生父杜耀亭牺牲后,生母吕瑞清极度悲伤,一个月后,她(前排左3)带上孩子来到了朝鲜战场,与战友们一道,在生父墓前(右后)祭扫,留下了这张合影。没有想到,短短一个月里,援朝竟失去了两位父亲.......</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王波烈士牺牲后,另一位战友王福寿站了出来,主动要求与王波遗孀组建家庭,替牺牲的战友照顾好家人。</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1954年,母亲黄彦亭带上小援朝(前右),改嫁给同为志愿军一军7师的王福寿叔叔,那年母亲40岁,王叔叔才32岁。四年后的一个夏日,全家在朝鲜合影,援朝又有了一个小弟弟(前左)......</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志愿军回国,王福寿转业到地方。全家生活在成都。这时候,援朝也长大了,想要辆自行车。当时的价格很贵,抵上全家半年的收入。继父对母亲说,“咱们做事,要对得起死去的人,钱再多,也得买。”</b></p> <h1><b style="font-size:22px;"> 王援朝幼时记忆里,满满都是继父的爱,他要什么,继父就给什么;总是脸上挂笑、平声和气地与他说话。三年困难时期,家里饭桌上,援朝每顿都能吃上白米饭,继父在一旁喝着稀薄的玉米糊.......</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这种跨血缘亲情的不断延续发展,展现了特殊历史时期,战友间超越生死的情谊。在后来的生活中,继父王福寿挑起照顾母子俩的生活、成长的担子,这是十多年后全家的一次合影,王援朝站立在后排左位.......</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在漫漫人生旅途中,王援朝也深深理解了父辈间当年的这种高尚选择,他对生父和继父都有着铭心的难舍情结。退休后,有了闲暇时间,他更加关注在朝作战牺牲的志愿军烈士们各个方面消息……</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安葬两位父亲的152号墓地在朝鲜三八南北分界线缓冲区内,他无法前往。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进步,在朝牺牲的一军7师19团7.27牺牲烈士后代之间有了联系,他们走到了一起……</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他们的父亲们来自于一个英雄集体,朝鲜战争期间,一同浴血杀敌、一同披荆斩棘,又牺牲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七十多年来,烈士后人们从未能前去拜祭过,悠悠岁月,魂牵梦绕,为了等到这一天,他们熬白了头……</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2018年4月3日,一军7师7.27烈士后代们一起参加了志愿军烈士后代扫墓团,前往平安南道桧仓郡烈士陵园祭扫,这个墓园距离他们父辈安息地不远。后代们纷纷把父亲们的遗像放到陵园纪念亭前,摆上鲜花和贡品,跪地朝南祭拜……</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在平壤牡丹峰区的中朝友谊塔下,烈属们手持父亲遗像站立在石阶上,前排右一是王援朝,唯有他手中持着两位父亲的照片……</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扫墓团还从当年父辈们倒下的地方带回来了“魂土”,在贺龙元帅女儿贺晓明帮助下,于山西吕梁玉京山下的“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里修建了一座“志愿军烈士衣冠墓”,这里安睡着当年一同战斗、一同倒下兄弟们的魂魄。墓包上镶嵌着的颗颗红星,代表着7.27牺牲的七师19团114名官兵……</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此以后,每逢清明,7.27烈士后代们手抬花蓝,步履不停,来到这里祭祀他们的父辈们……</b></p> 遗孤:彭小雄、生父彭雄;继父:何凌登 <h1><b style="font-size:22px;"> 本美篇讲的第二个故事主人公是何凌登叔叔,福建福州籍,1915年出生。他担起继父角色仅有两年多一点光景。1950年9月,他时任志愿军三十九军参谋处长,随部队首批入朝。10月22日凌晨,遭遇美机扫射,壮烈献身在朝鲜战场,成为抗美援朝牺牲的团以上干部第一人,年仅35岁。</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何叔叔的妻子是吴为真,1919年出生于江苏吴江名门。1934年参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进入新四军,并在军部与三师师部担任多个职务。</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吴为真第一任丈夫是彭雄,(1915-1943),江西永新籍。抗战初期,曾是我们父辈们的首长(115师343旅补充团团长),牺牲前担任新四军三师参谋长。1943年3月,彭雄率队去延安学习,何阿姨随队前往。他们从淮南阜东黄河故道入海口乘木帆船出发,行进到苏北小东沙附近与日军巡逻艇遭遇,彭雄前辈大腿、后胸中弹,壮烈牺牲……</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彭伯伯与吴阿姨相识于新四军3师,1942年12月10日结婚,新婚3个月后,彭伯伯牺牲。弥留之际,两个月身孕的吴阿姨赶到了后舱的丈夫身边,彭伯伯咽气前弱弱地叮嘱妻子,“你要爱护身体,教育好孩子。”孩子出生后,形神酷似彭伯伯,吴阿姨给他起名“彭小雄”.......</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彭伯伯牺牲5年后,在黄克诚、张爱萍首长关心下,英俊才气的何凌登叔叔与秀丽、刚强的吴阿姨相识,走到了一起……</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小雄与何叔叔并无直接的血缘关系,但通过吴阿姨的人生轨迹,共同走进了这个荣誉家庭里</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吴阿姨与何叔叔共同挑起了培养彭雄伯伯遗孤担子。何叔叔在外地时,每次家书都有不少提及小雄。北京刚刚解放,吴阿姨把孩子送入军委办的十一学校寄宿读书,并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分外关照他。</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图为何凌登、吴为珍夫妇在入朝前一家人合影,膝前两个孩子分别为彭小雄(前右)和何永坚(前左)……</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何凌登曾对吴为真说,“我这次去朝鲜可能牺牲,如果我不在了,你一定要把孩子们抚养成人,把他们教育成对国家有用的人!”</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何叔叔牺牲后,吴阿姨再次把悲痛埋在心底,默默担负起抚养两位烈士(彭雄、何凌登)的三个遗孤的责任,体现了两代人的牺牲和一个家庭的坚韧,这也是战争年代无数烈士家庭的缩影。</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图为何妈妈与三个孩子的童年合影,前排右起:彭小雄、何志坚、何永坚。</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二十多年后,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了,大儿子彭少雄(成年后,彭小雄改名为彭少雄)在北京605厂担任工程师,二儿子何永坚在沈空部队服役,小儿子何志坚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在北京608厂担任光学镜片加工制造工程师。何阿姨的责任使命完成了。这是上个世纪末的一个夏日,何阿姨与志坚一同</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来到哈尔滨烈士陵园何叔叔墓前,家祭告慰亲人……</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漫漫悠悠岁月中,生父和继父的子女们早就融为一家人。2002年9月7日,何志坚(右)陪同大哥彭少雄(左)一同来到了苏北赣榆“抗日山”。这里曾是埋葬“小沙东海战”烈士的地方,彭伯伯英灵和他曾经率领过的滨海军区教二旅老四团的兄弟们葬在了一起......</b></h1> <h1><b> 少雄久久地站立在纪念碑前,此刻,他的双眼已经失明了,就用右手轻轻抚摸着血缘父亲的名字......</b></h1> 遗孤:陈德志、生父:陈道友;继父:黄爸爸 <h1><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2023年11月24日,那是一个寒风萧瑟的日子,天上布满乌云,第十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庄重举行。在解放军军乐队《思念曲》乐声中,一位志愿军烈士遗孤手捧父亲的画像,出现在英烈遗骸下葬的仪式中……</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位老人叫陈得志,仪式结束后,他在陵园后面英烈墙上,找到了父亲的名字……</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叫陈道友,老家在湖北襄阳市襄阳区,1950年5月,陈道友报名参军,在志愿军第六十四军190师568团4连任战士。1952年在三郡里防御战中,敌人往我方防守阵地上扔过来一颗手榴弹,父亲捡起想扔回去,但手榴弹在空中爆炸了,父亲英勇牺牲,年仅23岁。</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他在英名墙上父亲名字下面,献上了一束黄菊花。陈德志说,“我是1951年6月出生的,出生前一个月,父亲陈道友就离家参军去抗美援朝。九个月后,牺牲在朝鲜战场。我从来没有见过父亲,父亲也没有见过我。”</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的牺牲给全家带来了无穷尽的悲痛,为了继续生活,母亲带上孩子改嫁到外村黄家。继父黄爸爸给了陈德志最无私、最温馨的父爱,不仅仅是生活上的照顾,还在情感精神方面细心呵护,帮助孩子健康成长……</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继父就是个淳朴、厚实的农民,布满深皱的脸上藏着颗慈爱、细腻的心。在家里,继父一直让德志叫“叔叔!”后来妈妈又为家里添了五个弟弟、妹妹,他们都跟德志一样,管黄爸爸叫“叔叔”。后来,黄爸爸这样解释道,“如果德志叫叔叔,其他孩子叫爸爸,德志心里会不舒服。”</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尽管继父给予陈德志无微不至的父爱,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还是让他对自己的身世产生了好奇。有一次,村里给家院门上挂上了“光荣烈属”牌匾,而乡亲邻里院门上都没有挂,德志好奇地问起了父母,母亲说,“孩子,你长大了,就知道了。”</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继父和母亲把生父的一切埋藏在心底最深处,包括这张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他们不愿意过早地提起,让小德志心中苦痛。童年的陈德志只是从姑姑们口中,知道些粗枝末节,稍大一些后,他终于弄懂了什么叫烈士?什么是英雄?</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1968年春季,陈德志入伍当兵,因政治、身体、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都十分突出,入伍一年后,被选拔为空军运输机驾驶员。退伍后,考取民航驾机执照,入职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成长成为一名资深机长,2011年退休……</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陈德志一张有些发虚的“全家福”合影,这时,他已经当兵服役了,穿上了军装站在后排最右侧。黄爸爸在他离家前,曾这般嘱咐他,“你父亲光荣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你也要好好当兵,像父亲那般为国家做贡献。”</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又过了许多年,陈德志退休了,他有了时间,就到处寻觅,期待着有生之年能看到父亲的容貌。有关部门联系上模拟画像专家林宇辉,在画布上重现英烈面孔,帮助陈德志老人完成了这个宿愿......</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从出生到现在,没有见上父亲一面,梦过多少回,泪流多少次,想见父亲一面,可是没有机会。”直到今天,陈德志终于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捧着父亲的画像,找到了“陈道友”的名字……</b></h1> 遗孤:蔡小东、生父:蔡正国;继父:董凤奎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第四个故事是蔡小东遗孤,他于1953年2月出生在黑龙江省双城县志愿军五十军留守处。1960年入丹东八一小学学习,1968年入伍,1988年转业到大连市旅游局,当兵服役二十年......</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小东亲生父亲蔡正国入朝时担任志愿军四十军副军长,三次战役时,调任五十军代理军长。1953年4月12日, 在军部坑道外民房里举行的军事会议中,遭遇美机轰炸,蔡伯伯不幸中弹,失血过多而牺牲......</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蔡伯伯牺牲后,小东母亲张博阿姨独自拉扯两个孩子,没有过多久,大孩子四东又死于一次意外事故。她再挺不住了,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悲恸、自责、无助、哭泣不止.....</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幼年的小东并不知道这一切,随着他渐渐长大,看到了邻居孩子上幼儿园都有父母接送,而自己仅是母亲独去独来。终于有一天,他问起来了,“妈,我爸哪里去了?”看到孩子期盼、稚气的眼神,张阿姨不打算讲出真相,她编了个谎言,“你爸爸在朝鲜打仗,还没有回来。”“什么时间回来呀?”“快了,应该快了。”</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这时候,在组织上的关怀下,一位军人走进了她的生活,这位男人叫董凤奎,时任沈后丹东230医院政委,山东人。一年后,张阿姨再婚了......</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婚后不久,董叔叔和张阿姨一同专程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在蔡伯伯墓前,摆好了祭品。董叔叔噙泪发声,“蔡军长,请您放心,我一定尽自己最大能力照顾好小东.......”</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过了不久,小东盼回了从朝鲜打完仗归家的“父亲”,这一刻,他惊呆了,望着这个陌生的男人,有些拘谨,不敢走近。按照妈妈的提示,他还是给董爸爸行了个礼,而董爸爸一把将小东搂到怀里......</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小东已改名叫董耀东,全家团圆后不久,他们离开了沈阳,来到了延吉,搬进了一个新军营,开始了新的生活。董爸爸将小东视为己出,终生没有再生育,在董爸爸的关心照顾下,小东的幼年和少年时代很幸福......</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小学时代的小东特别喜欢广播中的孙敬修爷爷讲故事和小喇叭节目,那段时间家中还没有收音机,小东就经常跑到邻居家里听。一次,人家不太热情,小东受到了委屈,眼泪汪汪地跑回家来,董爸爸没吭气,转身就出门买了个市面上最好的“东方红”牌收音机,放到了家中。</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1968年3月,年仅15岁的蔡小东吵闹着要当兵,张妈妈死活不松口,她不敢让老蔡这唯一存活下来的孩子再次离开自己视野。小东见状,就不吃、不喝、不睡,专等董爸爸回来评理、决断。董爸爸回家后与小东谈到半夜,次日早晨,董爸爸对张妈妈说,“让他去吧,送到部队锻炼锻炼”。</b></h1> <h1><b> 小东穿上了军装,爬上了接兵卡车,奔往军营。走出一段路后,回首望去,只见车后面有董爸爸骑车紧紧跟着,气喘吁吁,小东眼眶湿润了......</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这张照片是小东入伍不久,回家探亲照的一张全家福,董爸爸、张妈妈非常欣慰心喜,“小东长大了........”</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入伍三年后,小东年满18岁,在这段青春旅途中,他一直认为,家中董爸爸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而父母也只有他这一个孩子,没有兄弟姐妹......</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1971年仲夏里的一天,父亲老战友们(左:邓岳将军,时任旅大警备区司令员;右:赵国泰将军,时任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把他接到了大连黑石礁招待所会议室,告诉了他真正的身世。“小东,你不姓董,姓蔡,你父亲的名字叫蔡正国,是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我军最高指挥员.......”</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赵伯伯接着说,蔡正国是我党各个时期武装队伍里的一员骁勇战将,长征途中,他作战英勇,分别担任过班长、排长、连长,并光荣地入了党;抗日战争中,他参战平型关大捷,后来,率领由我们父辈组成的“晋西支队”转战晋西地区,接着又离晋入鲁,在山东打了许多胜仗;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四纵十师师长,指挥了辽南战役、四保临江,塔山阻敌、雄师渡江、登陆海南,被誉为“常胜师长”.......</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父亲出征身先死,常使孩儿泪满襟,小东早年丧父,已是不幸,所幸的是,继父董爸爸把亲情、关爱和温暖送给了他,伴随小东渡过了少年、青年和中年......</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1988年,小东转业回到了大连,董爸爸专门与他长谈了一次,让孩子改回生父起的名字“蔡小东”;又过了十多年,小东退休了,他时常来到父亲的铜像前,用手轻抚,凝神注目,遐思不断.......</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2011年,董爸爸确诊为骨癌,发现时,疾病已属晚期,骨瘦如柴,面色憔悴。他知道来日不多了,就把干休所领导找了过来,关起门来,谈了近一个小时。结束后,护士们看到了参加谈话人员个个眼圈通红,走出了病房。大家都猜到了,这是“临终托孤”,董爸爸还是对小东放心不下。</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2020年初,小东患上重疾,在纪念志愿军入朝作战70周年前夕,他接受了央视记者采访。小东知道自己生存时间有限,他说,“很遗憾,我不能同志愿军烈士遗孤们一道参加纪念活动了........”</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两个月后,小东病逝了,在连的志愿军烈士遗孤和后代们都赶过来送别小东.......</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继父是母亲再婚后而产生的亲情角色,但在伟大的中国革命进程中,这些亲情故事都染上了别样色彩,它展现出个人命运遭遇与时代洪流的汹涌汇聚,代表着战争年代里无数流血牺牲和后人们义无反顾的接力递送.......</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今天是父亲节,让我们点上一支烛火吧,熠熠光芒照耀着早已走过去的匆匆脚步,思绪再一次回眸,继父们如同千百万血缘父亲一样平凡、低调、寻常,但却忘我、巍峨、情深……</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生活在这样的亲情家庭里,时光悠悠,岁月静好,天晴地绿,温暖相随,到了后来,遗孤们陆续长大成人了。这个节日里,让我们挥臂高呼,“伟大的人民军队万岁!伟大的父亲们万岁!”</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