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3月6日,一个听起来就感觉吉祥的日子,晴空万里春阳普照,我们一家人,按照闺女早就拟好的攻略,像是被什么东西牵着似的,趋车沿京蔚高速穿山跨涧奔赴蔚州。车行至东灵山下,忽见前面枯黄的山梁后面,猛然露出一个雪白晶莹的山尖,这让我们这一冬没见雪花的京城人家,不由得眼前一亮,我不禁失声道“啊,雪!西灵山”。绕过西灵山,进入壶流河盆地,车子左前方更震撼的小五台群峰便接二连三地闯入眼帘。它们个个都头顶雪盔身披松甲,其间还发育着若干小冰川。行前,我虽有点心理准备,但真的来到小五台这撑天拄地、排成仪仗的雄山列岭前,心里还真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进入县城已时值正午,我们先在古城外找了家饭馆就餐。每个菜都量大味美,体现出此间民风的淳朴。</p> <p class="ql-block"> 下午,我们先后观览了复建一新的州衙、倍受挤兑的南安寺、别称“万山楼”的南门、闭门谢客的真武庙、蒙羞受忍的灵岩寺和历古阅今的玉皇阁。每处都有说不清的历史和道不尽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里,按下其它几处不表,先说说我在玉皇阁“逢亲”一事吧。</p> <p class="ql-block">据说:蔚州城为南北朝后周大象二年(581年)始建。明洪武五年(1372年)整修。明洪武十年(1377)给土城包上了砖衣,城廓南方北圆,设东南西三门,北面,为拒寇瞭敌建了“靖边楼”,清乾隆三年(1739年),靖边楼不幸毁于地震,重修后,因供奉玉皇大帝,遂改称“玉皇阁”。此楼阁虽宏伟,但并不罕见,楼内壁画虽精美,但所绘皆是道教神祇,对于我这个道教盲来说,也无心细览。楼前檐下左右分立着八通石碑,其中七通都是记载某年某月重修此楼的小楷功德碑,唯有一通卓尔不群,碑上是用大笔行草挥就的一阙词,其书不仅运笔流畅,飘逸潇洒,且雄强有力,笔蕴千钧。上前细看,先读个大概,再去看落款,想知道这是谁的手笔。当见到落款处“苏志皋”三字时,着实吓了我一跳:此人不仅与我岳父同宗“苏”姓,且都为“志”志辈。果如是,我当呼其为“岳伯父”了!既是亲家,我更要仔细看看这通碑了。经察,此碑石质似为青色灰岩,碑形方首抹角,碑身高2米有余,宽近1米,厚约20公分。赑屃碑座长1米开外,宽近1米5,高约半米。碑面竖刻行草7行,前3行字大如升,为一阙32字的词,其词曰:“青帝祠前赤帝祠,步虚声里梦回时,羽轮归去鹤书迟。山吐月,水平堤,泠泠玉露湿仙衣。”后4行为跋,字体略小,其跋曰:“嘉靖甲辰秋,□犯紫荆,予以督饷至蔚州,且趣兵进薄广昌,乘月登陴,环视群山,如有列仙者,骖鸾跨凤翱翔其间,乃作小词一阙,名天仙子,以寄遐思云。明进土山西右参议固安寒村苏志皋并书。”后四行跋交待的很清楚,此碑为嘉靖甲辰年(1544年)秋所书。当时北虏(北方草原民族)南下劫掠,已逼近内长城的紫荆关,此关若失则京城难保。为此,外长城一线的明军正火速包剿过来,我这位“岳伯父”正是这支明军的督饷督粮兼督战官。由蔚州南下不足一天的路程就是广昌(涞源)前线。在此大战前夜,他乘月色登上靖边楼,手抚垛口,眺望环峙东南的小五台,但见群山有如骖鸾跨凤翱翔于天地间的一列神仙,于是触景生情,便写了这阙词牌为《天仙子》的词。他时任山西右参议,进士出身,河北固安人。“寒村”不像是具体村名,更像是他的别号。前面三行词文,却让我看的有点儿发懵,每个字用笔都那么铿锵有力,确与大战在即的情形相符,而词的内容又像是与战事无关,真让人一时间摸不着头脑。直至回京,我在网上狂搜竟日后,才算明白了一二。</p><p class="ql-block">原来,在8个甲子前的嘉靖甲辰年,即嘉靖23年,这年正值这位皇帝前后两种不同执政风格的分水岭。此前的他,崇道抑佛,痴迷道教几近疯狂,要么拆毁佛寺遣散僧尼,要么改寺为观逼僧为道,对朝中臣属更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闹得从皇宫到乡野,到处都是道祠道观,到处都能看见斋醮道场里步罡踏斗的道士,到处都能听见按照道家步虚调式的唱诵声。那一时期,从皇帝到百姓都深陷在这种疯狂的氛围里。我是经历过文革的人,见识过这种疯狂的恐怖。想必我这位在官场上历练已久的“岳伯父”,更是深知其中的险恶。知道了这首《天仙子》的写作背景,再看这阙词,其词面意思便显而易见了:“青帝祠前赤帝祠,步虚声里梦回时”,兴许就是当时蔚州城内外遍布道场,步虚声此起彼伏的真实写照。而“羽轮归去鹤书迟”是说驾驶着飞鸾翔凤的神仙渐渐远去,而被神仙派回来送信的仙鹤还迟迟未到。此时,在东面小五台的峰峦间,一轮明月正冉冉升起,城外的壶流河水几乎要漫上河堤,清冷的水雾罩住了如列仙般矗立的山角,怕是要浸湿仙人的衣裙了。这后半阙的宁静与前半厥的喧闹刚好形成了鲜明对比。若从词面看,这首词几近白话,并无奇绝之处,词人手书时完全不用贯以那么大的腕力,这看似矛盾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不知别人如何看,反正我是从中隐隐感觉到了我这位“岳伯父”苏志皋当时内心的抑郁和愤懑。</p> <p class="ql-block"> 抛开隐匿于碑中的那段沉闷历史,单就此碑墨迹而言,这确是一幅颇具视觉冲击力的书法佳作。若细观之,更是字字玑珠,耐人玩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