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书香浸润心灵,阅读点亮人生。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更好地提升工作室教师的自我修养。阳信县第三届中小学音乐名师工作室精心策划并启动了 2024 - 2025 学年读书方案,在活动内容与形式上,采取自主阅读、线上读书体会分享与线下成果分享相结合的多元方式,确保教师们在阅读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并能充分交流互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本期共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第7-10章,接下来分享本期读书成果。</p>  本期领读  <p class="ql-block">尊敬的老师们:</p><p class="ql-block">      上一周在张辉老师和马帅校长的引领下,我们一同走进了《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犹如在知识的花园里漫步,我们采撷了诸多宝贵的经验与智慧。我是这周的领读人马建芬。</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为师之路的前行方向。从书中,我们领悟到,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不仅仅在于渊博的知识储备,更在于心灵的靠近,以真心去触摸每一个幼小而充满希望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有幸成为本周的领读者,心中充满了使命感与期待。我仿若接过一支传递教育真谛的火炬,希望能在引领大家再次深入这本书的过程中,发掘更多未被注意到的宝藏。</p><p class="ql-block">      我期望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再一次细细品味书中那些朴实而深刻的话语,如同品味一杯馥郁的香茗。无论是于细微处洞察学生的需求,还是以包容心对待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偏差,这些曾经触动我们内心的点,都将在本周的阅读中进一步升华,转化为我们教育行动上的指南。</p><p class="ql-block">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像是一个宁静的港湾,我们在此停靠、思考与补给,然后带着满满的收获与力量,再度扬帆起航于教育这片广阔的海洋。</p>  读书成果  <p class="ql-block">音乐名师工作室顾问  孙玉川</p>  <p class="ql-block">  于永正先生在书中反复强调“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第七章至第十章围绕“师生互动”“课堂温度”“个性化评价”和“情感教育”展开,让我联想到自己的音乐课堂实践,感触颇深。</p><p class="ql-block">      1.蹲下身子,用音乐传递平等书中提到“蹲下身子倾听童心”,这让我反思音乐课上的师生关系。我曾遇到一名性格孤僻的男生,在合唱排练时总躲在角落。我尝试用他喜欢的流行歌曲《孤勇者》作为切入点,邀请他担任“课堂点歌员”,并和他一起用尤克里里即兴伴奏。当他发现自己的音乐偏好被尊重时,逐渐敞开心扉,后来主动报名了校园音乐剧演出。这印证了书中观点:教师放下“权威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p><p class="ql-block">      2.批评变成“甜味剂”第十章关于“批评的艺术”让我深受启发。一次音乐欣赏课上,几个孩子偷偷模仿乐器演奏动作并嬉笑。我没有直接批评,而是笑着说:“刚才有同学用‘人体交响乐’创新表演,现在请你们用真正的乐器带领大家感受《雷鸣电闪波尔卡》的节奏好吗?”孩子们红着脸认真完成任务,全班反而为他们的创意鼓掌。这种“将问题转化为教育契机”的方式,正是书中“甜的批评”的生动实践。</p><p class="ql-block">      3.用多元化评价守护童真于永正先生主张“每个孩子都是一首独特的诗”,我在音乐测评中尝试改革:除了传统歌唱考核,增设“音乐创意展示”环节。有的孩子选择用杯子舞演绎节奏,有的用绘画描述听到《月光曲》的感受,一名自闭症女孩甚至用纱巾即兴舞蹈表达对《春之歌》的理解。这种“去标准化”的评价,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p><p class="ql-block">      4.音乐课堂中的“情感疗愈”书中“教育是心与心的碰撞”让我联想到音乐的情感力量。疫情期间,一名父母离异的学生在《爱的人间》合唱练习时突然哭泣。课后我带她到音乐教室,用钢琴即兴弹奏,鼓励她把情绪哼成旋律。我们共同创作了一段小调,她给曲子取名《雨后的彩虹》。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音乐教师不仅是艺术传授者,更可以成为学生情感世界的“调音师”。</p>  <p class="ql-block">阳信县实验小学 王萍</p>  <p class="ql-block">  于老师特别擅长从生活里找灵感,就像他交作文的时候,不是那种干巴巴的讲写作技巧,而是带着孩子们去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说,让孩子们观察小动物啦,描写自己的妈妈啦,这让我想到自己平时上课的时候,如果能像他这样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那孩子们得多兴奋啊,孩子们每天在生活里打转,那些熟悉的东西一旦被搬到课堂上,就像是给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们肯定会想,原来我们身边这些普普通通的事儿还能这么有趣的写出来呢!</p><p class="ql-block">       读了本章节之后,我就想,我要是能在自己的课堂上也这么做就好了。把课上的有意思,不只是让孩子们开心,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真正的学到东西。我感觉于永正老师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教学道路上前进的方向。我现在满脑子都是,怎么把他们些好玩的教学点子融入到我自己的课里去,说不定我的课堂也能成为孩子们心目中最有趣的地方呢!</p>  <p class="ql-block">流坡坞镇中心小学 张辉</p>  <p class="ql-block">  课堂是老师的主阵地,把课上好是老师的“看家本领”,只有把课上好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什么样的课才是学生所说的好课呢?于老师给出的答案是:“有意思”。这个标准是于老师毕生的追求,从他的课上,我们能感受到这份坚守。是啊,课上的有意思,学生才会学的有意思。这样的课堂想想都觉得是一种享受。有意思的课应该是什么样的?怎样把课上得有意思呢?于老师用了很多的课例给我们做了详细的注解。</p><p class="ql-block">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是于老师一辈子都在研究的课题,他也用自己对课堂、对学生的尊重赢得了学生的喜欢和爱戴。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叹:做于老师的学生真幸福,我要努力让我的学生也能为做我的学生而感到幸福!</p>  <p class="ql-block">温店镇中心小学 马帅</p>  <p class="ql-block">  范读引航,教学致远在从教的漫漫长路中,我对“范读”这一环节的关键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袁微子先生那句“示范就是指导”,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教学实践之路。</p><p class="ql-block">      于我而言,深入教学一线,我见证了范读的独特魅力。在课堂上,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瞬间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读《春》时,那充满活力与希望的语调,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春天的蓬勃生机;读《背影》,饱含深情的朗读,使父子间深沉的爱直击学生心灵。</p><p class="ql-block">      身为教师们的大家长,推动范读在全校的普及与提升是我的重要职责。组织教师培训,提升教师范读水平;开展朗读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同时,我也会走进课堂,带动教师重视范读。</p><p class="ql-block">      范读,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文化的传承。在未来,我将继续引领全校师生,让范读成为语文课堂的最美旋律,在朗朗书声中,开启知识的大门,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让语文教学绽放更耀眼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阳信县第二实学校 张慧敏</p>  <p class="ql-block">  以爱为谱,奏响师生共鸣乐章,读完《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我深受触动,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对如何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有了新感悟。</p><p class="ql-block">      书中强调用爱与尊重打开学生心门,这在音乐教学里尤为关键。每个孩子对音乐的感知不同,尊重他们独特的理解,用爱去引导,才能激发兴趣。过去,我总按既定模式授课,忽略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音乐想象。今后,我会给予更多包容,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哪怕是不那么“标准”的节奏与旋律。书中还提及要不断提升自身魅力。音乐教师更应如此,丰富音乐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技能,无论是弹唱还是音乐理论,都精益求精。</p>  <p class="ql-block">阳信县实验中学东校区    李言聪</p>  <p class="ql-block">  书中提到,做学生喜欢的老师,需永葆一颗童心。这一点令我印象深刻。拥有童心,意味着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世界,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当我们以孩子般的视角去面对学生时,便能更轻易地找到与他们沟通的桥梁,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就像书中所讲的那些师生相处的点滴故事,老师以童心陪伴学生,一起做游戏、探讨新奇的想法,在欢声笑语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p><p class="ql-block">      书中强调,尊重与信任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与想法,尊重他们的个性,信任他们的能力,能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当老师给予信任的目光,学生便有了前进的动力,敢于去尝试、去探索。这让我明白,在教育过程中,不应轻易否定学生,而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成长。</p><p class="ql-block">      此外,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也是成为受学生喜爱老师的关键。只有老师知识渊博、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才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授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这样的老师自然会赢得学生的尊敬与喜爱。</p>  <p class="ql-block">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田卫卫</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晨诵课》中,声音就是最美的舞蹈。所以声音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分享,美的传递,美的感悟。无论是朗读什么内容,你朗读所表现出来的理解,情感,还有深刻的感悟都是对于诗歌本身最好的表达,也是对诗歌最立体的展现。所以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对课文的范读就是对学生最大的感染于影响。有些东西,在适宜的朗读中,就会获得某种神奇的理解。是课即师,是师即课。就是我们对于课程的最佳理解,也是我们需要呈现出来的最美状态。</p>  <p class="ql-block">温店镇中学 孙胃超</p>  <p class="ql-block">  于永正老师的教育智慧,核心在于“以生为本”的实践哲学。他主张将课堂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索的乐园,例如通过游戏化设计让知识“活”起来,既契合儿童天性,又暗含建构主义的学习逻辑。在写作教学中,他反对空洞技巧的灌输,而是以“下水文”示范、生活化命题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意义,这与“学习即生活”的理念不谋而合。书中反复强调的“细节育人”令人深思:教师的一个眼神、一次板书、甚至改作业的笔迹,都在无声中传递价值观。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更需具备“工匠心”与“同理心”,将教育融入日常点滴。第十章提出的“以文化人”更是升华了教师角色——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用文化底蕴滋养生命,让教师自身成为一本值得学生品读的“教科书”。读罢深感,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而非塑造。教师需以童心贴近学生,用智慧点亮课堂,以人格影响人格,方能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理想境界。</p>  <p class="ql-block">  读书于我们而言,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滋养。它让我们在喧嚣尘世中寻得一方净土,在困惑迷茫时找到指引方向的灯塔。未来,让我们与书相伴,在书海中继续探寻人生的真谛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