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i>1911年12月,孙中山在上海留影</i></h1><p class="ql-block"><br></p><h1><b>今天,2025年3月12日,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纪念日。</b></h1><p class="ql-block">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开拓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帝王专制统治,开辟了民主共和的新天地。他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也为后继者们留下了丰厚而珍贵的遗产。</p> <p class="ql-block"><i>1883年17岁时自檀香山返粤时留影</i></p><p class="ql-block">孙中山,名文,号逸仙,在日本时(1897年)曾化名中山樵,后遂以中山名世。1866年11月12日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p><p class="ql-block">1879年6月随母亲赴檀香山,就兄孙眉(1854—1915),于此上学。</p><p class="ql-block">1883年7月,孙中山17岁自檀香山返粤。</p><p class="ql-block">1884年5月,娶卢氏夫人。11月,再赴檀香山。</p><p class="ql-block">1885年4月,自檀香山归国。以后数年,在广州、香港一边学医、行医,一边鼓吹革命,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p> <h1><b>前期革命活动</b></h1><p class="ql-block">1894年11月,创立兴中会于檀香山。鼓吹革命的兴中会“四大寇”(前排左起):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尤列。</p> <p class="ql-block"><i>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i></p><p class="ql-block">1905年,孙中山于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同盟会总理;制订了<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b>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创办《民报》,鼓吹革命。</p> <p class="ql-block">1905年11月,《民报》在东京发刊,孙中山撰发刊词,正式提出<b>民族、民权、民生</b>“三民主义”。</p> <p class="ql-block">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p><p class="ql-block"> ——《礼记·礼运》</p> <p class="ql-block">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全国革命形势飞速发展,革命党的组织在各地不断扩大,武装起义此伏彼起,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主张得到广泛传播。</p><p class="ql-block">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取得光复武昌的胜利。</p><p class="ql-block">武昌起义后的不到两个月,全国有15个省响应起义,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革命军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p><p class="ql-block">孙中山此时正在欧美开展卓有成效的外交交涉,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创造了和平、中立的国际环境。</p> <h1><b>南京光复起义</b></h1><p class="ql-block">1911年11月,经上海同盟会策动,江浙各起义军组编成联军,由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任江浙联军总司令。11月24日,下达会攻南京的命令。各路义军奋勇进击,于12月2日取得光复南京的胜利。清军在长江上的最后一个据点被攻克,为以后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辛亥革命成功、共和制的确立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江浙革命联军组织敢死队,于12月1日晨攻克天堡城,歼灭张勋所部700余人。</p> <p class="ql-block">联军攻占天堡城后,居高临下,用大炮轰击城内清军据点,北极阁张勋指挥所成为炮击的主要目标。</p> <p class="ql-block">位于南京城东的太平门外、紫金山西峰山顶的天堡城要塞(民国初年摄),系太平天国时修建,遗址现在紫金山天文台内。</p> <p class="ql-block">联军进占北极阁张勋指挥部。</p> <p class="ql-block">联军占领紫金山龙尾坡(即富贵山)清军炮台。</p> <h3>联军队伍入城,沿着清两江总督署围墙行进。</h3> <p class="ql-block">12月1日夜,张人骏(清两江总督)、铁良(江宁将军)、张勋(江南提督)逃离南京。驻南京美国领事出面为清军向联军接洽“议和”。</p> <p class="ql-block">12月2日,清军巡防营统领张联升等率残部出城向联军缴械投降。南京绅民各界组织欢迎团,开城迎接联军入城。南京光复。</p> <p class="ql-block">光复南京后,联军将缴械的清军看押于雨花台。</p> <p class="ql-block">浙江烈士祠,在乌龙潭东南龙蟠里。为浙江都督朱瑞所建,以纪念光复南京战役中捐躯的浙军官兵。(1925年摄)</p> <h1><b>就任临时大总统</b></h1><p class="ql-block">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到达上海。12月29日,革命党人各省代表在南京召开选举临时大总统会议,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任大总统。</p><p class="ql-block">1912年1月1日上午,孙中山与前往迎接的代表乘专车离开上海来到南京。当晚10时,在江苏咨议局举行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宣读了就职大总统的誓词。</p> <h3>大总统誓词</h3><h3>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h3><h3> 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孙文</h3> <p class="ql-block">1912年1月15日,孙中山主持召开中华民国第一次国务会议,各部总长以“辅佐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的国务委员身份出席。</p> <h3>国民政府(后为总统府)大门</h3> <p class="ql-block">临时政府以清两江总督署西花园花厅为大总统办公室(1911年摄)</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办公室前留影(1912年摄)</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黄兴(陆军总长)与临时政府陆军部人员在临时大总统办公室前合影(1912年摄)</p> <h3>孙中山与临时政府秘书长胡汉民等政府官员合影。孙中山右后为胡汉民。</h3> <p class="ql-block">1912年1月28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成立,参议员暂由各省都督选派的代表充任。前排左第三人起,依次为蔡元培、黄兴、孙中山、胡汉民。</p> <p class="ql-block">临时参议院,在今湖南路丁家桥(1911年摄)</p> <p class="ql-block">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率临时政府文武官员谒祭明孝陵。孙中山右第一人为黄兴,第二人为徐绍祯。</p> <h3>孙中山在祭陵时对文武官员讲话。</h3> <p class="ql-block">1912年4月1日,为使袁世凯胁迫清帝逊位,孙中山正式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4月3日,孙中山离开南京去上海,临行时与黄兴等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1912年8月,同盟会在北平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为理事长。</p> <p class="ql-block">此后,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讨袁战争”、“护法运动”;1917至1919两年间,在上海潜心著述,完成《三民主义》《孙文学说》《实业计划》等著作。</p> <h1><b>广州革命政权</b></h1><p class="ql-block">1917年9月,孙中山于广州被选举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p><p class="ql-block">此时的中国,分裂成南北两个政府。</p> <p class="ql-block">1918年12月,著《孙文学说》。</p><p class="ql-block">“文奔走国事三十余年,毕生学力尽萃于斯,精诚无间,百折不回,满清之威力所不能屈,穷途之困苦所不能挠。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用能鼓动风潮,造成时势。卒赖全国人心之倾向,仁人志士之赞襄,乃得推覆专制,创建共和。”</p><p class="ql-block"> ——摘自《孙文学说自序》</p> <p class="ql-block">1921年4月,国会非常会议决议取消军政府,改设中华民国政府。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职非常大总统。</p><p class="ql-block">1922年,为结束军阀割据、实现国家统一,2月3日,孙中山下令北伐。但因粤军首领陈炯明的叛变而受阻。</p> <p class="ql-block">1924年1月20日,在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并提出“<b>联俄、联共、扶助工农</b>”三大政策。</p><p class="ql-block">同年4月,公布《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p> <p class="ql-block">1924年,创建黄埔军校。孙中山在6月16日的开学典礼上讲话:“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p><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的创立,为北伐战争、统一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军事人才。</p> <h1><b>病逝北平</b></h1><p class="ql-block">1924年11月中旬,为谋求国家统一,应冯玉祥之邀,孙中山决定北上北平。因交通问题,绕道日本转赴天津,于12月31日到达北平。期间肝病爆发,即送协和医院救治。</p><p class="ql-block">1925年3月11日,弥留之际,喻各同志曰:“我此次北上,为谋和平统一。所主张之方法,即开国民会议,实行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建设新国家。今因病苦,不能痊愈,生死原非所计。惟数十年致力国民革命,所抱定之主义,尚未完全实现,不无遗憾!希望各同志努力奋斗,早日召开国民会议,达到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的目的,则我在九泉之下,可以瞑目矣。”</p> <p class="ql-block">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孙中山因患肝癌不治,于北京与世长辞,享年60岁。</p><p class="ql-block">孙中山先生一生奔走革命,真正做到鞠躬尽瘁,他临终时遗留下的私产,除了衣物书籍外,只有一幢南美华侨赠送给他的上海住宅(即今上海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p><p class="ql-block">他的《家事遗嘱》写道:</p><p class="ql-block">“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遗嘱》全文:</p><p class="ql-block">“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p> <p class="ql-block">亲属为孙中山守灵。右起:孔祥熙、宋子文、孙科、戴恩赛(孙中山女婿)、宋庆龄、宋霭龄。</p><p class="ql-block">1925年4月2日,孙中山灵柩送往北京西山碧云寺暂时安放。</p> <p class="ql-block">1925年,北平天安门上的孙中山遗像。</p> <h1><b>长眠南京</b></h1><p class="ql-block">1925年4月,宋庆龄等人在南京紫金山考察陵墓墓址。)</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区内,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从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由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吕彦直设计,并任陵墓建筑师。但陵园尚未完工,吕彦直却因病去世,时年36岁。</p><p class="ql-block">这是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草图。</p> <p class="ql-block">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灵榇从北平用灵车专列由铁路运抵浦口。中午,由威胜号军舰渡运过江,到达下关中山码头。</p> <p class="ql-block">1929年6月1日,南京举行奉安大典,送葬队伍绵延五六里。孙中山亲属、故旧及中央委员、各国专使,分别执绋,最前为宋庆龄、孙科、戴恩赛等,随后为蒋介石夫妇。</p> <p class="ql-block">灵车缓缓驶出中山门(朝阳门),穿过当时尚未拆除的原朝阳门瓮城。</p> <h3>9时20分,灵车到达陵前广场。</h3> <h3>孙中山灵榇降车换抬。</h3> <p class="ql-block">9时45分起,国民政府乐队奏哀乐前导,孙夫人宋庆龄率亲属在布幔内随护灵榇。</p> <h3>力夫们步石级升灵缓进。</h3> <h3>孙中山灵榇移入祭堂</h3> <h3>中山陵祭堂后面的墓室外观。(1929年摄)</h3> <h3>奉安大典时陵墓全景</h3> <h3>奉安大典后,中山陵陵门、碑亭等为“第三部工程”,继续施工。(1932年摄)</h3> <h3>中山陵接近全部完工(1932年摄)</h3> <h3>全部建成后的中山陵,近景为位于最前面的“博爱”坊。(1936年摄)</h3> <p class="ql-block"><i>国民政府大门</i></p><p class="ql-block">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于南京“遵总理遗志,定为首都”。</p><p class="ql-block">国民政府仍设在民国元年(1912)临时政府所在地(1932年摄)</p> <p class="ql-block">1940年4月1日,国民政府明令尊称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p> <h3>1949年,蒋介石到中山陵晋谒。</h3> <p class="ql-block">1953年2月23日,毛泽东到中山陵祭拜。</p> <h3>毛泽东一行步行到博爱坊前</h3> <h1><b>《我的祖父孙中山》</b></h1><p class="ql-block">这是孙穗芳女士写的一本传记著作,再现了孙中山波澜壮阔的一生,同时,还介绍了孙中山的家世情况。</p> <p class="ql-block">书的扉页上,作者在赠言中写道:</p><p class="ql-block">“孙中山思想是二十世纪中国人的傲然成就,祈能发扬光大,在廿一世纪为中国人带来福祉、荣誉、和平。”</p><p class="ql-block">注:徐美英是我的四嫂,年幼时在上海与孙穗芳为中学同学。</p> <p class="ql-block">赵朴初为本书作序题诗:</p><p class="ql-block">天挺人杰,岳降生申。</p><p class="ql-block">首创革命,旋乾转坤。</p><p class="ql-block">推翻帝制,开辟荆榛。</p><p class="ql-block">肇建民国,尽瘁毕生。</p><p class="ql-block">百年屈辱,于今龙腾。</p><p class="ql-block">开拓奋进,永仰先行。</p><p class="ql-block">巍巍华夏,峨峨昆仑。</p><p class="ql-block">团结统一,共慰公灵。</p><p class="ql-block"> ——赵朴初《中山先生赞》</p> <h1><b>家世亲属</b></h1><p class="ql-block">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1813—1888)、母亲杨氏夫人(1828—1910)。</p><p class="ql-block">夫妇生育三子三女:长子德彰(孙眉),次子德祐(5岁夭折),三子德明(孙文),长女金星(3岁夭折),次女妙茜,三女秋绮。</p> <p class="ql-block">1895年12月,孙中山于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后,携母亲及妻儿抵檀香山,与其大哥孙眉(后左四)一家合影。中坐者为其母亲杨氏夫人,后右三为其元配卢氏夫人。</p><p class="ql-block">孙中山与卢慕贞夫妇生育一子(孙科)二女(金娫、金婉)。</p> <h3>1910年,孙中山与其独子孙科合影。</h3> <p class="ql-block">孙中山的子女在南京:坐者为长女金娫(1895—1913),后为儿子孙科(1891—1973)及次女金婉(1896—1979)。</p> <h3>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1893—1981)在东京结婚后留影。</h3> <p class="ql-block">1966年,孙穗芳(1936—)与父亲孙科摄于台北阳明山第一宾馆。</p> <p class="ql-block">1973年9月13日,孙科于台北逝世。右起:孙国雄(长孙)、孙治强(次子)、孙治平(长子)、孙穗英(长女)、孙穗华(次女)、孙穗芳(三女)。</p><p class="ql-block">【注】孙科育有二子四女,四女为穗芬。</p> <p class="ql-block">1980年10月,孙穗芳第一次访问广东省中山县的中山故居。</p> <h1><b>永恒纪念</b></h1><p class="ql-block">中山陵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初步建成,1931年底陵园工程全部告竣。</p><p class="ql-block">1961年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这是中山陵祭堂。</p> <p class="ql-block">祭堂中央供奉孙中山坐像,高4.6米,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在法国巴黎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底座镌刻六幅浮雕,是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i>碑亭</i></p> <p class="ql-block">碑亭中墓碑上刻着:</p><p class="ql-block">中国国民党葬</p><p class="ql-block">总理孙先生于此</p><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p> <p class="ql-block"><i>陵门</i></p> <p class="ql-block">陵门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青色象征苍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p> <p class="ql-block"><i>“博爱”坊</i></p><p class="ql-block">位于陵前广场,谒陵的起点。坊额“博爱”为孙中山手迹。</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南京最繁华的新街口广场中央,曾先后安放过两尊孙中山铜像。</p><p class="ql-block">第一尊铜像为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孙中山生前挚友)捐资铸制,铜像取其作三民主义演讲姿态。1942年安放在新街口广场,坐南朝北,寓意北伐战争。这一尊被称为“梅版”。</p> <p class="ql-block">1968年该铜像迁移到中山陵园管理处,以躲避“文革”破坏。1985年后一直放置在孙中山纪念馆(即灵谷寺藏经楼)前。</p> <p class="ql-block">另一尊则是1996年,雕塑家戴广文所铸,称为“戴版”。铜像取即将出行身姿。</p><p class="ql-block">2001年,为建地铁1、2号线,这尊铜像再次被移走。</p> <p class="ql-block">2010年4月,孙中山铜像回迁工作启动。5月19日,“戴版”铜像再次回到新街口,并于5月23日揭幕。</p> <p class="ql-block">2011年,南京在“总统府”内的临时大总统办公室前,举行“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史料展开幕式。</p> <p class="ql-block"><i>总统办公室前的孙中山坐像</i></p> <p class="ql-block"><b>孙中山先生千古!</b></p><p class="ql-block"> ——2017.3.11.于枣香居制作</p><p class="ql-block"> 2025.3.12.再次修订后发布</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