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云南,‍翁丁—中国最后原始部落

老百姓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翁丁原始部落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距县城30公里。共有98户人家,400多口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翁丁的“翁”为水,“丁”为接,翁丁,意为连接之水。该地有几条小河相互连接,以此得名。还保留着许多佤家的传统习俗和信仰而称之为原始村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翁丁,一个在1950年代从原始部落跃入社会主义的神秘之地,被《中国国家地理》誉为“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这里至今仍保留着丰富的佤族传统和信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据记载,翁丁村民早期是从缅甸佤邦绍帕、绍兴等地迁到沧源芒回,随着人员不断增多,田地不够耕种,杨氏就带领9户人家迁至今翁丁村。佤族习俗谁先第一个建寨就是寨主,所以寨主职位在杨氏宗族中世袭继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经过400多年的发展,翁丁村形成了杨氏、肖氏、赵氏、田氏四大姓氏为单位连片居住的生态村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翁丁寨纵横交错的道路多用石块铺设,整洁干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寨门迎宾仪式,佤族特有的木鼓声响起,伴随着歌舞,欢迎远道而来的贵客。寨门前的长者手持用锅灰、牛血和泥土混合的颜料,为客人涂上祝福的印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1, 51, 51);">佤族村寨都有一片神林,并把其中的一棵古老的大树作为寨神或树神的居所。翁丁寨的神林就在村子的左边,里面还有一个祭祀房,逢年过节或全村有什么大事都要到那里搞祭祀活动,乞求鬼神保佑全村平安健康、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等。神林里的树从没人乱砍,因而长得非常茂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虽然“猎人头祭谷”的习俗已不复存在,但“祭牛头”仪式依然保留。神林中挂满了牛头骨,祭台严禁女人和猪狗进入,反映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翁丁寨拉木鼓表演开始了,游客们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观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女神桩是佤族女神崇拜“梅依吉”的化身标志,是以刻木记事的方式对司岗里创世史诗的部分传承和释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腾柱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头部,有高举的双手、眼、鼻、口;二是胫部,没有图案;三是身部,有很多图案符号:圆点代表天上的星星,解释了佤族分星星肉吃分家族的故事;斜纹代表山川和河流,解释了司岗里传说中山川河流的形成;燕尾形符号代表了火神燕子;月形图案代表了果实和丰收;三角符号代表着不息的火塘,最下端横和竖条纹代表着能与天神对话的木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佤王府,翁丁的佤王府是参照班洪王胡玉山王府重建。光绪十七年七月(1891年),云南总督奏请朝廷给在边事调解工作中出力有功的班洪头人赏赐封为“班洪土都司”,赐姓“胡”名“玉山”,准其世袭,颁给铜制的“世袭班洪总管土都司”印一牧。民国时又被云南省长龙云封为“班洪总管”,并于1934年出钱给他把清朝时建的大房子会议厅进行了重修,建了一座“班洪总管府衙”,这座府衙被称为“佤王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佤王府结构、布局与一般民居相同,只是更宽畅高大,分设三个火塘,其中主火塘属佤王专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解放后,其后人将印章上交国家,结束了班洪世袭土司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1, 51, 51);">关于佤族居住地点,传说最初多是一族即为一寨的。为便于通婚,在同一个地方,有几个不同姓氏的寨子,挨在一起。后来,不同姓氏的寨子并成为一个寨子了,各个姓氏还是分片住在一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红色桑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寨桩是佤家的一种图腾崇拜,一般位于寨中央的打歌场,代表着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最高的那杆是用龙竹制的幡杆,顶部有几圈竹篾做的饰物,上部故意插些刺刺的篾条头子,这既是饰物,又是避邪的物器,就像汉人用艾蒿避邪,桃树驱鬼,门神护家一样。篾圈下面,有一尺长的木船,代表着一帆风顺,木船下面,有一条木鱼,代表年年有余,有船就有水,有水就有鱼,这预示着全村风调雨顺、万事大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了解一下佤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佤族,中国、缅甸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没有通用文字,人们用实物、木刻记事、计数或传递消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佤族主要居住在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和缅甸的佤邦、掸邦等地,中国境内还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22px;">佤族的起源,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神话传说。按照沧源佤族的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从葫芦里出来的人;按照西盟佤族的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是从石洞里出来的”。各地佤族虽然对“司岗里”的解释有所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这说明佤族人民在阿佤山居住已有久远的历史,或者就是当地的最早居民。“司岗里”可能是佤族对他们远古穴居生活的回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寨子里可以体验到各种佤族人民的劳动方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展示的五颜六色的编织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0, 3, 17); font-size:22px;">“摸你黑”取意于佤族民间用锅底灰、牛血、泥土涂抹在额头上以驱邪、祈福、求平安的习俗。现在的“摸你黑”活动,人们用纯天然药物“娘布洛”相互涂抹、互相祝福,摸得越黑,代表快乐幸福越长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位佤族小伙子,看到我想拍他,马上从背后抽出烟枪,摆上架势,非常配合。这可能也是寨子为游客提供服务的一项措施吧,也是对外宣传的一个好方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1, 51, 51);">正在表演的是家家户户都带着食物来供奉寨桩,寨桩周围堆满了食物,插满了许多祭鬼神的小三角旗,然后,全村老老少少围着寨桩载歌载舞共庆一年的丰收,乞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等。因此树有寨桩的广场,既作为全寨祭神、祭鬼,举行宗教仪式的重要场所,又作为全村寨佳节聚会、歌舞欢庆的理想之地。翁丁的寨桩充分说明了佤家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追求,坚信自己的传说,寄托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寄托着一种诚恳的期盼和追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寨门佤语称“司歪永”是佤族山寨进出的通道。过去由于砍人头祭谷魂,部落之间战事频繁,野兽出没等原因,寨门周围有护寨沟、竹毒签、刺篱笆、护寨神林等防御工事,未经同意擅自闯入视为入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现在的寨门形式已大为简单化了。寨门在每年新米节前后要择吉日整修。骑马时进出寨门必须下马,以表示对寨神及寨人的尊重,否则将会受到寨规的处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粮仓,佤族粮仓都建在寨子外,主要目的是一旦发生火灾能把最重要的粮食保存下来,它是佤族人民防火和有备无患的一种举措。粮仓房顶两坡面,四方形,有一道进出门,用木架、木板镶钦而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人头桩,佤族先民在《司岗里》史诗里已有“猎人头祭祀”起源习俗的记述。解放后,经政府说服教育头人后,沧源佤族到1957年废除了这一习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翁丁村的人头桩是为了展示佤族传统习俗而设置的,本寨的猎头祭祀习俗因佛教影响早己失传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水槽、水塘,佤族过去都用竹子或木槽把水引到寨子边,妇女们用竹筒或抬或背把水取回家。洗衣服、洗澡、洗头都要到寨子口水槽,水槽边就成了人们聚集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迎来送往的木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4年3月25日拍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3月12日整理编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