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宗街因近潮宗门而名,是迄今长沙仅存的3条麻石大街之一。原名朝宗,意为朝拜祖宗,旧时脚夫挑河水卖,街头终日淌满河水,“朝”遂演化成“潮”。 现在的潮宗街应该是引导潮流的“潮”了。 湖南老字号品牌活力满满。 五湖四海的餐饮各显神通。 1.潮宗古街石碑 2.潮宗门 3.连升街 4.时务学堂 5.楠木厅巷 6.韩国临时政府旧址 7.潮宗街教堂 8.九如里 潮宗街,是潮流文化聚集之地,又是长沙的一条历史步道。 连升街4号,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点。该建筑对研究民国时期长沙城区的民居建筑,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连升街4号民居为邹家三兄弟于1946年前后修建。邹家三兄弟在浏阳开办纸厂,大哥造纸,二哥运输,三弟在长沙销售,他们造的浏阳纸有“贡纸”之称。 连升街33号民居也是不可移动文物点,原为清乾隆进士刘权之的宅第,1946年有姓彭的资本家在这里新建米厂,其房屋建筑至今保存良好。 天倪庐,湖南时务学堂故址,三贵街29号。 <div><div> 湖南时务学堂是近代湖南最早的新式学堂,诞生于维新变法运动,熊希龄任校长,梁启超、谭嗣同等任教员,开办仅一年。毛主席曾说:“时务以短促的寿命,却养成了若干勇敢有为的青年。“</div></div> 湖南时务学堂成立于1897年11月,停办后改为求实书院,又更名为湖南省城大学堂。后来与岳麓书院合并为湖南高等学堂,于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 当时的湖南巡抚、晚清维新派政治家陈宝箴批准创办时务学堂,并委任社会活动家熊希龄任校长。1913年,熊希龄曾任北洋政府第四任国务总理。 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任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时,规划学堂课程设置,将所学科目分为“普通学”和“专门学”两大门类。 谭嗣同,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1897年任时务学堂绅董、学监,聘请梁启超任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 时务学堂培养了蔡锷(中华民国杰出军事领袖)、林圭(近代政治活动家)、杨树达(当代语言文字学家)等出类拔萃的人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时务学堂学生中还有李柄寰(维新运动创始之先驱)、梁焕均(民营企业家)、石陶钧(讨袁护国军参谋长)、范源廉(民国政府教育总长)等。 墙脚下有“清时务学堂故址”的石碑,记录了故址当年在连升街,有校长熊希龄,教员梁启超、谭嗣同,有学员蔡锷等四十人,石碑上还有他们的画像。 天倪庐,即陈云章公馆。陈云章是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名誉馆长,他为了纪念其父亲、著名学者陈天倪,将宅第命名为“天倪庐”。<br> 天倪庐七贤诗廊。诗廊镶嵌着七首古体诗的碑刻,为陈氏家族人所作。诗文意境高深,格调高雅,蕴含着不同时代色彩的故事,展现了湖湘文化的璀璨光辉。 天倪堂红砖墙、绿色琉璃瓦、挑出门楣,大门上挂着一副陈天倪自作的对联:“一代宋欧联史席;千秋班马是前身。”横批为“高山仰止”。 抗战胜利后,陈云章先生在文夕大火废墟之上建成的天倪庐,成为时务学堂旧址。当时,西北角有一栋躲过文夕大火的小楼——如今被命名为“文夕楼”。 文夕楼里记录文夕大火于1938年11月1日凌晨发生在长沙,是国民党当局为应对日寇的进犯而采用的焦土政策。这场大火导致长沙三万多人丧生,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烧毁。 文夕楼曾是中共地下联络点,为避免特务跟踪,陈云章先生与邻居商量好,这扇小门可通往邻居家。 楠木厅巷是一个沿用近千年的街名,楠木厅巷33号有一栋400多年的金丝楠木老屋,虽然如今只剩下了断壁残垣,依然能感受到它昔日的大气和奢华。 这里曾是大家族祭祀祖宗和宴饮会客的场所,堂屋正面悬挂着“清白传家、文章华国”八字,寄托着老一辈对后代子孙廉洁自律,以学识服务国家、贡献社会的殷殷期盼。 旁边纯木结构的明月堂。 楠木厅巷6号是一处公馆,建于20世纪30年代,当年韩国临时政府主席金九先生曾入住此公馆。石库大门内有小天井,二至三层楼房,青砖外墙,内屋为纯木结构。 信步走入,青石铺地,有楼梯通往二楼。 底楼有大厅,进门看见一个防空洞,这是韩国临时政府要员在长沙期间(1937.11-1938.7)躲避日军空袭之用。 金九先生塑像。 潮宗街教堂。 从连升街西头走入,大约二十米便来到九如里。红砖砌成的九如里里门,顶部呈山字形,中间嵌汉白玉石碑,“九如里”三字由书法家黎泽泰所书。 进入九如里里门是一条小巷,九如里巷两侧原保存着一片建于1916年至1918年的民国公馆。有一部分早已拆除。 “九如里”在地上的标志。“里坊制”是中国古代实行的一种城市规划方法和制度,用纵向和横向的道路划分出许多棋盘似的方格。 九如里2号公馆建造于民国初期,看上去已经很破旧,这里先后有中央银行长沙分行经理辛衡若、国大代表方衡、黄维兵团副司令吴少洲在此居住。 九如里4号公馆外面看上去尚可,里面已经拆得面目全非了。 九如里8号公馆外面保存完好,不知里面如何。 九如里小巷深处,还有保存完好的一幢公馆。潮宗街,不愧是长沙历史与文化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