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文化园”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大垛镇管阮村西北角,该地俗称郑家大场,为郑氏祖坟地。此处五条河流交汇,状似五龙戏水,形象凤尾,故称凤凰宝地。 文化园是以“板桥文化精神传承”为魂,田园风光为质,廉洁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主题活动为媒,打造出的集板桥文化沉浸式体验、研学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景区。 “明心桥”是步入文化园景区的入口桥。 板桥书院的院门。板桥书院是一青砖黛瓦的四合院古民居建筑,具有泰州当地传统特式,典雅朴实,透着很强的历史感。 步入院门,迎面便是“书”字照壁。 南屋门前抱柱联为“贫不卖书留自读 老犹栽竹与人看”,强调的是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个人修养与精神传承的重要性。 南屋内陈列着部分板桥书画作品及作品解读,一副楹联道出了主题。东壁上联为“传承板桥文化”。 西壁下联为“厚植人文底色”。 四合院的中间是假山喷水池。 两侧廊壁上镶嵌着板桥书画砖雕。“难得糊涂”。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化作淋漓墨,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藏书何止三万册,种树常教四十圃。”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北屋门前抱柱联为“身无半亩心通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是左宗棠二十三岁时所写的一副对联。上联的意思是,虽然家中无半亩土地,心里却牵挂着天下的前途和命运。下联的意思是,只有博览群书,学习古代先贤的智慧,才能大有作为。寥寥数语,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展露无遗。 北屋同样陈列着板桥的书画作品。 《吃亏是福》,题跋“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益於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在即是矣。”<div><font color="#ed2308">背景故事:</font>郑板桥的弟弟郑墨在家务农,忽然有一天,郑板桥收到了弟弟一封来信。说郑家与邻居的房屋共用一墙,郑家想翻修老屋,邻居干预,说那墙是他们祖上传下来的,不是郑家的,郑家无权拆墙。其实,这契约上写得明明白白,那堵墙是郑家的,邻居借光盖了房子。为了这堵墙,官司打到县里,尚无结果,郑墨越想越难过,感觉太受人欺负了,心里的怨恨实在咽不下去。于是自然想到了在外做官的哥哥,觉得有契约在,再加上哥哥出面说情,这官司就必赢无疑了。郑板桥考虑再三,给弟弟写了一封劝他息事宁人的信,同时寄去了一个条幅,上面写着“吃亏是福”四个大字。<br></div> 《难得糊涂》,题跋“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div><font color="#ed2308">背景故事:</font>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郑公碑,晚间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老儒自称糊涂老人,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两人交谈十分投契。老人家中有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老人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背面,郑板桥感到糊涂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余空,郑板桥也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加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石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后,知是一位情操高雅的退隐官员,顿生敬仰之意。<br></div> 如果说板桥先生是一部永远不朽的大书,那么板桥精神则是这部书的灵魂。如果说板桥先生是一棵傲然挺立的青竹,那么板桥精神则是它不屈的竹节。今天我们以先贤郑板桥为自豪、为骄傲,既要缅怀板桥先生的精神风骨,更要感恩其书画艺术的福泽绵长。 下篇预告:《郑板桥故里游·文化园之道情馆》 <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THE END—</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