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24 品味岳麓书院 爱晚亭

Jerryzhai丢儿

<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爱晚亭,听这名字就觉得是个有品位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岳麓山是衡山的主要山峰之一,南岳近尾。“岳麓”因南北朝刘宋时《南岳记》“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而得名,岳麓山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湘江西岸,这里有著名的岳麓书院和湖南大学。</p><p class="ql-block"> 这所大学现在没有院墙,各个院区独立成园,街巷整齐有序。</p><p class="ql-block"> 作为千年学府,底蕴深厚,想要了解明白,还得请人工讲解。</p> <p class="ql-block">  赫曦台,与岳麓书院遥遥相对。台左右内壁有丈余高的“福”、“寿”二字,台顶部雕饰有八卦图、蝙蝠、寿字图案。</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七年知府孙存在岳麓山顶建有赫曦台。王守仁题诗:“隔江岳麓悬情久,雷雨潇湘日夜来,安得轻风扫微霭,振衣直上赫曦台”。后来逐渐荒废。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 年)山长罗典建台于书院前,其意在追念朱熹。台经多次修葺,一直被保留至今。</p> <p class="ql-block">  讲解员继续娓娓道来:岳麓书院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历经宋、元、明、清,至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由古老书院到现代大学,一脉相承,有"千年学府"之誉。</p><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自创立起,即以培育人才和传播学术闻名于世。北宋时期,真宗召见山长周式,颁书赐额。南宋时期,理学家张拭掌教书院,朱熹千里来访,留下"朱张会讲"的佳话。岳麓书院盛极一时,成为湖湘学派重镇。明代的阳明心学、清代的考据之学等,都曾在此传播和交流。从岳麓书院走出的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大批彪炳史册的经世致用之才,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湖南大学赓续岳麓书院传统,"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逐渐形成了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高等教育体系,成为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现代名校。</p><p class="ql-block"> 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的千年历程,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现存大门系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采用南方将军门式结构,建于十二级台阶之上,五间硬山,出三山屏墙,前立方形柱一对,白墙青瓦,置琉璃沟头滴水及空花屋脊,枋梁绘游龙戏太极,间杂卷草云纹,整体风格威仪大方。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字迹。</p><p class="ql-block"> 清代岳麓书院主要传授理学和汉学。清嘉庆年间岳麓书院大修,山长袁名曜为大门撰写对联,出“惟楚有材”句让门生们应对,贡生张中阶对曰:“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下联出自《论语·泰伯》,源出经典,联意关切。意为:只有楚地人才众多,而在岳麓书院尤为兴盛。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材辈出的历史事实。</p> <p class="ql-block">‌ 特别吸引眼球的是岳麓书院门口的这对石鼓,它是由清代陶澍在惩办贪官曹百万时抄家所得,后来赠予岳麓书院‌。这对石鼓作为门当,象征着屋主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p><p class="ql-block"> 石鼓的正面雕刻着三个小狮子戏绣球,寓意着“好事才开头”,而背面则雕刻着白鹭和青莲,象征着清廉。这对石鼓不仅是岳麓书院的重要文物,也承载着陶澍希望通过它们提醒书院学子为官正直、两袖清风的寓意。‌</p><p class="ql-block"> 两个石鼓做工极为精细唯美,高浮雕与浅浮雕相互照应,中间的铺巾卷曲成柔美的云纹,下面饰花草果实、鸟兽纹、万字纹、回字纹、三角纹等等交错出现,美好寓意尽显其中。另外,石鼓紧靠大门,使大门更加稳固。</p> <p class="ql-block">  文庙通常都和官办学校凑成一对CP,合称"学宫",今日不巧,有禁止线挡路,就看个外观吧。</p> <p class="ql-block">  二门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现匾为1984年复制,集清代著名湘籍书法家何绍基的字而成。“名山”指文化气息极为浓厚岳麓山,是读书做学问的绝佳地。“坛”就是讲坛,“席”就是席位、教习,“坛席”合起来,指的就是讲学的地方。两旁有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上联出自《尚书·舜典》,下联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意为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p><p class="ql-block"> 幸亏请了讲解员,才能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  二门背面是楚图南补书新匾“潇湘槐市”。”潇湘”泛指湖南,“潇湘槐市”是说岳麓书院是湖南文人、学者聚集的场所,引申为岳麓书院人才之盛,有如汉代长安太学槐市之盛。</p> <p class="ql-block">  重点来了,这里是讲堂。朱熹与张拭在此辩论、王阳明在此讲学……,众弟子围坐台下、院中,可以跟师尊一起请教、研学,有钱没钱都可以进来听讲。</p><p class="ql-block"> 檐下廊柱上书写着一副对联: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横批:实事求是。上联出自《论语•卫灵公》,下联出自韩愈《进学解》,“实事求是”匾是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写。“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湖南大学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年轻的毛泽东虽然不是这里的学生,但他的老师徐特立在此为师,毛泽东时常从湘江对岸游泳过来,在这里与老师们沟通探讨,他很喜欢这几个字“实事求是”,常常与它对视思考。院落左角的宿舍就是他来时的住所。</p> <p class="ql-block">  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为“学达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赐,意在勉励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原额被毁,1983年依康熙字迹重刻;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它是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表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此额为原物。</p> <p class="ql-block">  讲堂壁上还嵌有许多极有价值的碑刻文物,如由朱熹手书、清代山长欧阳厚均刻的“忠孝廉节”碑,由清代山长欧阳正焕书、欧阳厚均刊立的“整齐严肃”碑,嵌于讲堂内壁为院训。清代山长王文清撰文的《岳麓书院学规碑》《读书法》等十数方。</p> <p class="ql-block">  “忠孝廉节”碑中间有一副出自清代旷敏本所撰之岳麓书院讲堂联语:</p><p class="ql-block"> 上联为: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p><p class="ql-block"> 下联是: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p><p class="ql-block"> 上联意为:由自己审视是非对错,他人评价毁誉由人评说,得失成败看作命运安排。当我们登上麓山峰头,感受着朗月清风,天地万物的道理便可知,荣辱得失就可置于度外。 </p><p class="ql-block"> 下联意为:国家的栽培、父母的养育之恩如何回报,老百姓的日子如何过得更好,中华的优秀文化如何传播,登到山顶的赫曦台上,俯瞰衡云湘水,便可找到答案</p> <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的学规,最早源于朱熹的《书院教条》,到清代乾隆年间,欧阳正焕任书院院长时,提出“整、齐、严、肃”四字并撰诗,刻在碑上嵌于书院讲堂右壁。</p><p class="ql-block"> 对联体现了儒家思想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并给学子士人指出了一种非常积极的人生态度。</p><p class="ql-block"> 此联构思精辟,用语巧妙,读来韵味悠长。</p> <p class="ql-block">  讲堂两旁有南北二斋,分别为教学斋和半学斋,均为昔日师生居舍,过去学生大量的活动时间就是在这里自修。</p> <p class="ql-block">  御书阁,就是藏书楼是体现中国古代书院讲、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之一的藏书功能的主要场所,岳麓书院创建始即在讲堂后建有书楼,宋真宗皇帝赐书“御书阁”。</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御书楼仍然作为古籍图书馆供书院教研人员使用,藏书数量已逾五万册,大型工具书如《四库全书》《续解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均有珍藏。御书楼及复廊内也嵌有的大量碑刻,主要有“朱熹诗碑”、“重修岳麓书院记碑”、“文昌阁祭田契券”、“吴荣光江南述别诗碑”等。</p> <p class="ql-block">  从御书阁侧门出来就到了百泉轩,这里有个不错的园林碑廊,建于1992年,刻有历代遗碑13块及新制岳麓书院文献史料碑27块。这些碑文反映了岳麓书院的历史沿革,是研究岳麓书院历史发展的重要文本。书法家也都是重量级的,极具价值。</p> <p class="ql-block">  看御书阁的侧脸杀也是一种高雅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  百泉轩始建于北宋之初,地处岳麓山清风峡谷口,溪泉荟萃,乃岳麓书院风景绝佳之地。历代山长爱溪泉之妙,筑轩而居,享尽自然的天籁之音。院中间的一池碧水倒映着院中的古树修竹,长廊屋舍。静坐池边小岛之上,在溪泉鸟鸣的陪伴中,或捧读经典,或与友人促膝长谈。深吸气,这份雅致幽澜,能让人悉心洗脑清肺,静心潜修。</p> <p class="ql-block">  院外,隔壁就是屈子祠。有不少年轻人、家长和孩子在内里参观。</p><p class="ql-block"> 屈子祠,又称屈公祠,最初并非位于岳麓书院内。它始建于清嘉庆元年,位于岳麓书院的北侧。在抗日战争时期遭兵毁。2006年10月,这座完全重新设计的屈子祠重建竣工,成为岳麓书院内的一座独立建筑。</p><p class="ql-block"> 屈子祠是一座典型的卷棚式建筑,其屋顶呈弧形,形似卷起的竹席,祠前有石阶数十级,门上悬挂着“屈子祠”三字横匾,显示出其庄重与肃穆。祠内供奉着屈原的塑像,壁上挂着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等诗篇,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空间。它不仅是纪念屈原的重要场所,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  祠堂前有一片林地,竹木伴生,肃穆幽静。</p> <p class="ql-block">  百步之遥处,两株造型奇特的参天大树交错着直插云端,如鹰击长空,又似屈子冲破束缚,以施展抱负。</p> <p class="ql-block">  继续上行,登高回望,白墙黛瓦,亭台楼阁,木林修竹,倚栏悠长。风中佳人,面带欣怡,漫不经心,款款而来。</p> <p class="ql-block">  风和景明处,便是爱晚亭。原名红叶亭,后人因嫌弃名俗,取杜牧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更名“爱晚亭”。很多游人都是因这句诗所描绘的景致而来。</p><p class="ql-block"> 乾隆四十七年(1782)湘潭罗典任山长,掌教二十七年,建书院八景、前台、爱晚亭等。毛泽东每次来岳麓书院都会在此处流连、眺望、思考。</p> <p class="ql-block">  爱晚亭占地面积50平方米,边长6米多,通高12米。亭内金柱、圆木、丹漆,外檐柱是四根方形花岗岩石柱。亭顶重檐四披,攒尖宝顶,四翼角边远伸高翘,覆以绿色琉璃筒瓦。</p><p class="ql-block"> 爱晚亭亭内有一横匾,上刻毛泽东手迹《沁园春·长沙》一词,亭正面额朱色鎏金“爱晚亭”匾,是1987年重修时毛泽东所题。亭中方石上刻有张南轩和钱南园游山的七律诗。</p><p class="ql-block"> 爱晚亭古朴典雅,亭坐西向东,三面环山,整体上保留了较多清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亭后山间的清风泉汩汩流向亭前碧池,亭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令游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走过一段山路,直奔山顶观景台。这段路上有很多名人墓,如蔡锷墓、黄兴墓、杨开慧、徐特立,还有辛亥革命的一些将领的墓地,如焦达峰等等。</p> <p class="ql-block">  登顶眺望远方,长沙在一片迷雾中影影绰绰,湘江横亘,两岸高楼林立,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古色古香,在晨钟暮鼓中分外儒雅!</p><p class="ql-block"> 这里实在是景点太多、太大了。不能逛完,有心无力。今天重点看了岳麓书院的中轴线上的部分,以后还会再见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