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美国《國家地理》杂志从世界五百多个候选目录中,评选出五十个“人的一生必去的地方”,其中包括美国大峡谷、塞多纳红岩、尼亚加拉大瀑布和加州红杉树等自然奇观之地。</b><div><b> 2024年暑期,本着“世界非常大,我想去看看”心愿,前往美国旅游,用镜头记录下异国他乡奇观异景,包括上述“人的一生必去地方”的景色,并编辑为三篇习作:</b></div><div><b> 《我镜头下的世界自然奇观(上)——美国大峡谷、塞多纳红岩》<br></b></div><div><b> 《我镜头下的世界自然奇观(中)——美国尼亚加拉大瀑布》<br></b></div><div><b> 《我镜头下的世界自然奇观(下)——美国加州红杉树国家公园》<br></b></div><div><b> 分享给各位好友。</b></div> <b>美国大峡谷位于美国西南面、紧邻南加州的亚利桑那州境内科罗拉多高原上,距我来美国住的地方——洛杉矶圣盖博谷东北方向800多公里。</b> <b>7月24日天刚蒙蒙亮,在家人的陪伴下,开始了自驾车前往大峡谷之游。</b> <h3 style="text-align: left;"> <b>南加州气候属地中海类型气候——夏季炎热干旱,冬季多雨温润。汽车前往科罗拉多大峡谷路程是一路朝内陆东北方向行驶。越朝内陆行驶、越接近沙漠地带,越干燥。汽车行驶目视能见的两旁,高大植被不多,只有连绵不断、起伏不的金黄色牧草场,或一眼看不到边、未开垦的平原、</b><b style="color: inherit;">或沙漠型戈壁荒滩从车旁闪过。</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途经地貌</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途经地貌</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途经地貌</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途经地貌</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途经地貌</b></h3> <b> 车行近十个来小时,于下午四点多驶抵大峡谷国家公园。</b><div><b> 美国大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境内的凯巴布“桌状高原”上,科罗拉多河从中流过。由于科罗拉多河穿流其中,故又名科罗拉多大峡谷,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受保护的天然遗产之一,是一个举世闻名的自然奇观。</b></div><div><b> 据说在十六世纪,有一个叫科罗拉多的人为了寻找传说中的七座黄金城,从遥远的地方跋涉到此地并发现了大峡谷,科罗拉多河和大峡谷之名也由此而来。</b></div> <b>峡谷长度共446公里,峡谷最深处大约一千六百米,大约有500层楼那么高,峡谷谷顶最宽处29公里,科罗拉多河流经的谷底最窄处仅120 米。在它的峡壁上刻着地球发展之历史——大约有三分之一地壳变动的历史被深深地纪录在石壁上,谷底的岩石大约经历了二十亿年的岁月变迁,是地球年龄的一半。</b> <b>大峡谷国家公园指的是其南缘和北缘(即大峡谷南边和北边),由于南边观景点较多,故我们来到大峡谷后直达峡谷南缘。为了能欣赏到它的宏伟气势,没有下到谷底去体验“谷底之蛙”仰视“一线天”,而是爬到它的谷顶,俯瞰大峡谷。</b><div><br></div> <div> <b>大峡谷由于地层结构不同,松密不一,在科罗拉多河水横冲直撞下,有的造成大片坍陷,有的却只遗下一道罅隙;有时如怒涛般的激荡,有时又如锯齿般的侵蚀;当河水平流迂缓时,则峡谷两侧留下平缓的痕迹;当河水激流翻卷时,峡谷两侧则产生突兀的纹饰。于是,这条漫长的峡谷,就百态杂陈,有的宽展,有的狭隘;有的如蜂窝;有的如蚁穴;有的尖耸如宝塔,有的堆积如砖石;有的如孤峰孑立,有的如洞穴天成。</b></div> <b> 美国大峡谷位于的科罗拉多高原(又称凯巴布高原)为典型的“桌状高地”,也称“桌子山”,即顶部平坦侧面陡峭的山。这种地形是由于侵蚀(下切和剥离)作用形成的。在侵蚀期间,高原中比较坚硬的岩层构成河谷之间地区的保护帽,而河谷里侵蚀作用活跃,越蚀越深。这种结果就造成了平台型大山或堡垒状小山。</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俯瞰大峡谷</b></h3> <b>大峡谷的颜色像一块巨大的五色斑斓的调色板,美不胜收。因峡谷两壁岩石的种类、风化时间的演变,以及所含矿物质的各异,而各有不同:铁矿石在阳光照射下,呈现红色彩,其它氧化物则产生各种色调,石英岩又会显出白色,因之,形成一块块鲜红,一方方深赭,一团团黝黑,一片片铁灰。谷底又因弥漫着水雾,而微显淡紫;再加上天气变化,或骄阳直射,或风雨晦暝,或晨曦初上,或夕阳满山,可使峡谷风光,变幻莫测,气象万千。</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俯瞰大峡谷</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俯瞰大峡谷</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b>峡谷岩壁的水平岩层清晰明了,这是亿万年前的地质沉积物,如同树木的年轮一样。岩石并不通体都是坚硬的,其中那些脆弱的部分,经不住风吹雨打或激流冲击,时间一长便消失得无了踪影,而留下来的部分,其形状往往很奇特。包括千回百转的通幽曲径、两崖壁立千仞,夹持一线青天的景色。形状千奇百态,色彩通红如火,每一处岩石都好像是一幅精美的画,置身其中,犹如来到仙境一般。</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俯瞰大峡谷</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俯瞰大峡谷</b></h3> <b>我们行走到大峡谷此处时,太阳快下山了,此时,夕阳满山,峡谷风光,变幻莫测,气象万千。在斜阳的照射下,孑立的千奇百态平顶孤峰,如同大海中的无数岛屿,涂满着金色色彩,屹立在淡紫色的海浪中,而黝黑色的峡谷谷缝,如同幽深不见底的大海海沟,神秘莫测。好一幅大自然的奇观!</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俯瞰大峡谷</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俯瞰大峡谷</b></h3> <b>在谷顶俯瞰水面宽达1000米的科罗拉多河,在夕阳下,它如同一条细细的白色绸带缠绕在百态杂陈的谷底中。<br> 大峡谷是科罗拉多河的杰作。它洪流奔泻,经犹他州、亚利桑那州,全长2320公里,最后由加利福尼亚州的加利福尼亚湾进入太平洋。<br> 科罗拉多河不舍昼夜地向前奔流,逢山劈道,遇障回流,在主流与支流刻凿出19个峡谷,而最后流经亚利桑那州多岩的凯巴布高原时,更出现惊人之笔,雕刻出这个大峡谷世界奇观。</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俯瞰大峡谷</b></h3> <div> <b>夕阳下山了,大峡谷慢慢的笼罩在暮色中,该回酒店了。乘坐景区免费观光巴士返回,早点休息,明天一大早还要看峡谷日出呢。</b></div><br> <b> 25日,天还没亮我们就早早起床了,乘坐五点多钟前往大峡谷最佳日出观景点的巴士。到达时,远方峡谷东边“桌子山”后面的天空已一片金色,太阳马上将要从山后跳出来了。</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朝阳从“桌子山”后升起</b></h3> <b>站在大峡谷沟边,极眼望去,满峡谷洒满朝阳,峡谷“桌子山上”各种形形色色平台型大山或堡垒状小山红橙尽染。置身其中,犹如来到仙境一般。</b> <b>站在峡谷边缘,凝视大峡谷无垠的宽广,在朝阳的照射下,谷壁地层断面,纹理清晰,层层叠叠。岩层色彩斑斓,从底部的古老黑色片岩到顶部的红色石灰岩,记录了不同地质时期的演变,就像万卷诗书构成的曲线图案。缘山起落,循谷延伸,又如一幅万里绸带,在大地上宛转飘舞,无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奇妙。</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俯瞰大峡谷</b></h3> <b>7月26日,饱览美国大峡谷这一世界自然奇观后,驱车前往距此不远的另一个自然奇观景点——塞多纳红石国家公园。</b> <b> 塞多纳是亚利桑那州的一座小城镇,地处亚利桑那州北部的“上索诺兰”沙漠边沿,在大峡谷南面,两者直线距离约300来公里,但开车路程约400来公里,需时约6个来小时。</b><div><b> 从大峡谷前往塞多纳行驶途中,两边的地貌与从洛杉矶开往大峡谷途中地貌发生了变化,除了起伏不平、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牧草地不时从车旁闪过外,仙人掌、仙人柱,像我们平常路旁常见的野花野草一样,随意地生长在旷野,一排排、一片片不时从车旁划过,告诉我,高海拔干燥沙漠快到了。</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路途地貌—— 牧草场</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路途地貌—— 牧草场</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路途地貌—— 沙漠植物</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路途地貌——沙漠植物</b></h3> <div> <b> 塞多纳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有着一座座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红色巨岩石,宏伟壮观让人叹为观止。</b></div><div><b> 红岩的形成过程需要上百万年,地表隆起,大海退去,岩石及沙石层留在地面,因岩石和土壤富含赤铁矿或氧化铁,故呈红色,让众多岩石和塞多纳地表看起来是红色的。</b></div><div><b> 塞多纳红色巨岩有“钟石”、“教堂岩”、“法院山岩”、“烟囱岩”、“机场高台岩”等。</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进入塞多纳,首先进入眼帘的是“钟石”巨岩。</b></div><div><b> 钟石是塞多纳的一处知名景点,由于其形状像是一座巨钟倒扣在地上,故称为“钟石”。顶端垂直高度约1500米,其截面是一座顶部陡峭,中部倾斜,底部平缓的孤峰,可以看到一层一层沉积岩的结构。</b></div><div><b> “钟石”是塞多纳地图标记的能量漩涡气场之一(据传地球事实上有两个这样具有“能量漩涡”地点,分别是中国的喜马拉雅山和美国的塞多纳小镇 )。这里地球磁场很强,有一种罕见的地球物理现象,被称为具有超强能量的漩。在塞多纳的红色土地上,有肉眼看不到的来自地球深处的旋转力量,这股强大的力量使得当地很多树在磁场能量漩涡的影响下像拧着麻花一样生长。这种磁场和能量对人身体健康极为有利,能使人精神旺盛,健康强壮,由此,被美国人称塞多纳为灵气之都,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人前来休闲居住。</b></div><div><div><br></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b> 在磁场能量漩涡影响下,像拧着麻花一样生长的塞多纳树木</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钟石”巨岩峰</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钟石”巨岩峰</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钟石”巨岩峰</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钟石”巨岩峰</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教堂岩</b></h3><div> <b>教堂岩是塞多纳的著名地标,其最高点的垂直高度有1,500 米。由于它的形状相似于一个巨大的大教堂式建筑,故称其为“大教堂岩”。<br></b></div><div><b> 大教堂岩是亚利桑那州出镜率最多的景点之一,同时也是塞多纳有四个主要能量漩涡地——钟岩、大教堂岩、法院大楼岩和机场台地之一。人们来到这些地方附近会感到平静、清晰,而这些漩涡已成为冥想、瑜伽和能量治疗练习者的热门目的地。</b><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教堂岩</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教堂岩</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教堂岩</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b>大教堂岩是世界上最佳拍照的取景地之一,大教堂山岩的尖顶,塞多纳的蓝天,倒映在清澈的</b><b style="color: inherit;">橡树溪水面,勾画出一幅使人陶醉的画面。</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教堂岩</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圣十字教堂红岩</b></h3><div> <b>据传,这座教堂的修建还有一故事:一位信奉天主教的建筑大师曾想过要建一座以十字架为骨架的教堂。怀着这个信念, 她走遍千山万水, 直到她来到塞多纳才终于发现,那紅色的山峦,是她多年梦寐以求的地方。为了保持山峦的完美, 整个工程沒有用炸药,而是全部人工手动清除走数万方岩石,将教堂完美地嵌入红岩半山腰中,于是,世界上就有了"圣十字教堂"這座独一无二的、别具风格的红岩建筑。</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完美嵌入红岩半山腰当中的圣十字教堂</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法院大楼岩</b></div> <b>法院大楼是塞多纳的一座巨岩,它是与“钟石”岩结构相似的孤峰,但规模更为宏伟,顶点高度达到1600多米。由于其外形它看起来像是一座古老的法院大楼,因此得名。</b><div><b> 法院大楼岩不仅因其壮观的自然景观吸引游客,同时也是塞多纳四个主要能量漩涡地之一的地位而备受推崇。</b></div><div><b><br></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法院大楼岩</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烟囱岩</b><div style="text-align: left;"> <b> 烟囱岩位于塞多纳的西北边,由三根如同烟囱形状的红岩组成,故称为烟囱岩。在日落时分,站在这里观看阳光洒在三根红岩上在渐渐消逝,后方是紫色的晚霞,完全就可以理解这里被称为一生必去的地方的原因了!</b><br></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机场高台岩</b></h3><div> <b>机场高台是指通往塞多纳机场的一座红岩小山,小山长度不长,不到一公里。它以能量漩涡密集著称,是塞多纳能量漩涡最强四地之一。站在机场高地山顶,可远眺远处著名的红岩景观,可俯瞰塞多纳小镇的全景。</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机场高台岩</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机场高台岩</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机场高台岩</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机场高台岩</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机场高台岩</b></h3>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塞多纳小镇</b></div> <b>塞多纳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旅游小镇,不仅以独特的红砂岩巨石群自然奇观和奇特的能量漩涡而闻名世界,而且以其梦幻般美丽的自然景观,被许多旅游杂志网站评为全美最美丽的地方,故而美国流传着“上帝创造了大峡谷,但他却住在塞多纳——这是上帝住的地方。</b></div><div><b> 整个小镇被茂密的绿色树林所掩盖,弯曲又狭小的红色马路和以红褐色为主的彩色房屋隐没在一片绿色丛林中,在红色山丘的包绕下,无处不显出那份独立特行的精致来。</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红褐色的塞多纳房屋建筑</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走在塞多纳街道上,你会发现塞多纳小镇建筑外立面颜色褐红色比较多,此外还有少量的绿色、褐色,没有白色、灰色、亮黄色等其他颜色。原来是当地政府立法规定,塞多纳所有建筑的外立面必须采用与当地自然颜色相适应的颜色,不得违规。</b></div></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全世界唯一一家装饰着蓝色 <font color="#167efb">“M”</font> 招牌的麦当劳</b><br></div><div> <b>由于塞多纳建筑外立面不得采用与周边环境不一样的颜色,这家位于塞多纳市中心的麦当劳建造于 1993 年,塞多纳政府官员觉得亮黄色的招牌金拱门“<font color="#ff8a00">M</font>”与塞多纳红色的地貌不搭,于是被要求整改,只能使用蓝色的拱门 “<font color="#167efb">M</font>”作为麦当劳的招牌。全世界就此一家!</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塞多纳街景</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站在教堂岩顶,俯瞰塞多纳红色装饰的建筑</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站在机场高台岩,俯瞰塞多纳小镇</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塞多纳是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地方,很多艺术画廊供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参观,这里也是户外运动爱好者喜爱的地方,有很多的徒步及山地自行车路线,日出和日落时分,车道两旁的红色岩石在日光的照射下,发出独特的光芒,令人流连忘返。</b></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形态各异的红色山岩包绕下的塞多纳</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形态各异的红色山岩包绕下的塞多纳</b><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站在机场高台岩,俯瞰塞多纳小镇</b><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形态各异的红色山岩包绕下的塞多纳</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站在机场高台岩,俯瞰塞多纳小镇</b><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形态各异的红色山岩包绕下的塞多纳</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站在机场高台岩,从另一视角俯瞰塞多纳小镇</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形态各异的红色山岩包绕下的塞多纳</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形态各异的红色山岩包绕下的塞多纳</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形态各异的红色山岩包绕下的塞多纳</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形态各异的红色山岩包绕下的塞多纳</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夕阳下,在大峡谷采风的作者</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摄 影:傅顶云</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后期处理:傅顶云</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文字编辑:傅顶云</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制 作:傅顶云</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取景地点:美国大峡谷 美国塞多纳小镇</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二零二五年三月十一日落笔于上海</font></b></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后 记</b></h3><div><b> 从美国回来快半年了,由于回来后很忙,再加之存储用全画幅相机拍的数千张相片的固态U盘坏了(没有备份),读不出,只好花钱交给数据恢复商家,但也只恢复了小部分,故未能及时将在异国他乡所见到的奇观异景整理编辑出来,直到今天才抽出时间编辑出第一篇,后续篇将抓紧抽空完成。</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