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坛公园,原名“天地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为“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1918年1月1日,辟为天坛公园,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天坛公园由两道坛墙环绕,被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主要由春季祈祷丰年的“祈谷坛”,冬至日祭天的“圜丘坛”,祈谷坛中的祈年殿是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祀殿”,为一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为三重檐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并更名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祈年殿殿高38.2米,直径24.2米,内部开间还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仅存的一例中国古代明堂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祈年门坐落于祈年殿南,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称大祀门,后改为大享门。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经乾隆皇帝钦定为祈年门。祈年门为庑殿顶建筑。殿宇五楹,中三间为门,崇基石栏,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门制。祈年门中门供皇天上帝专用,皇帝进出左(东)门,百官进出右(西)门</p> <p class="ql-block">成贞门</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为重檐圆形建筑,名“泰神殿”,是圜丘坛天库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宇。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名为“皇穹宇”。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为今式。皇穹宇殿高19.5米,直径15.6米,木拱结构,上覆蓝瓦金顶。殿内天花藻井为青绿基调的金龙藻井,中心为大金团龙</p> <p class="ql-block">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祀天大典”,俗称祭天台。圜丘起初为一座蓝琉璃圆台,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同时变蓝琉璃为汉白玉石栏板,艾叶青石台面。圜丘的蹬坛石阶、各层台面石和石栏板的数量,均采用“九”和“九”的倍数,以应“九重天”。通过对“九”的反复运用,以强调“天”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设于圜丘墙外,是古代祭坛壝墙专用门式,形似牌坊,以汉白玉石雕造。天坛圜丘内外墙各设门四组,每组三门,共设棂星门八组24座,称“云门玉立”。</p> <p class="ql-block">斋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