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7年5月,上海首次提出“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是有温度的”。“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这个富有文学色彩的、对城市历史表达了高度尊重的表述,激起了广泛人群的共鸣与兴趣。</p><p class="ql-block">“建筑可阅读”项目是上海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推广方面的一次成功尝试,通过科技手段让建筑“活”起来,增强了公众对城市历史的认知和参与感。未来可以通过优化内容、降低技术门槛以及加强维护,进一步提升项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新华路东起淮海西路,西至中山西路,全长2277米。该路始建于1925年,原名安和寺路,曾用名察哈尔路(1943)、法华路(1947),1965年改名新华路。1925年公共租界当局越界修筑安和寺路后,中外富商在沿线兴建了许多花园住宅,其中外国弄堂(今新华路211弄、329弄)由郭达克设计,有英国、美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多种式样,造型别致,风格迥异,被称为上海西郊"哥伦比亚圈"的精华部分。因此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可阅读”。</p> <p class="ql-block">新华路200号花园住宅,号称“第一花园马路”的中式传奇,是上海为数不多的中国传统形式的大屋顶建筑,放之西式花园洋房林立的新华路,更凸显它的与众不同。戗角、风铃,红缸砖、斗拱,神像、雕框,这栋建筑拥有令人惊叹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也不乏让人激起好奇心的历史小传。它被赋予的名号从陈果夫住宅、空军四五五医院到上海辞书出版社和上海汉语大词典编辑部,每一段都足以细细道来。</p> <p class="ql-block">幽幽新华路,这条昔日的“第一花园马路”,向来以马路两旁的花园洋房林立而闻名于沪。它曾是上海西郊鼎鼎有名的“哥伦比亚圈”重要的组成部分,英式、法式、西班牙式等西式风格的建筑赋予新华路浪漫的异国情调,也正因如此,新华路200号这栋中国传统形式的大屋顶建筑,在此显得尤为出挑。新华路200号住宅原址起初是法华镇乡村。仅是法华镇这三个字,本身就有追溯本源的意味。因为上海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先有法华镇,后有上海滩”,法华古镇的源头可以回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图片为“建筑可阅读”中提取)。</p> <p class="ql-block">昨天:新华路200号花园住宅</p><p class="ql-block">建造年代:1930年代</p><p class="ql-block">风格:中国传统形式的大屋顶</p><p class="ql-block">建筑建筑师(投建方):宋有佛等/甘少明</p><p class="ql-block">地址:新华路200号</p> <p class="ql-block">新华别墅,包括新华路211弄和新华路329弄两条弄堂,整体呈马蹄形,由著名建筑师郭达克规划设计。这里汇聚了英、美、德、西等多国风格的29栋花园住宅,始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曾是许多国家外侨的居住地,因此得名"外国弄堂"。</p> <p class="ql-block">新华路329弄36号坐落着一幢叫“蛋糕”的房子。这是沪上少有乃至全国独一的双层圆形花园别墅,由内外两层承重砖柱组成圆形排架,因其形似蛋糕而得名。</p><p class="ql-block">这幢房子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外露,红砖坪清水勾缝。缓坡屋面盖西班牙圆筒瓦,下为木基层、木屋架。住宅外墙面结构外露,梁、柱均为白色,紫红色泰山面砖贴面,白水泥勾缝,前后大门两侧均用玻璃砖砌筑。圆形平面的内圈为客厅,铺白色大理石地面,客厅中央有一大理石铺砌的欧式喷水小池,相对应的顶棚有一盏玻璃吊灯。外圈空间分割为起居室、餐厅、书房及辅助用房。由中心客厅可进入外圈各房间。硬木带纹地板,并用玻璃砖隔断。整座建筑新颖奇特,装修豪华,别致的尖拱烟囱曾飘出袅袅炊烟。</p><p class="ql-block">这幢蛋糕房子曾是西班牙公使官邸,后为曾任同济大学校长的著名民主人士周均时购得。周先生因主张和平而被投入监狱,于1949年5月在重庆被蒋介石逮捕,囚禁于重庆白公馆监狱。同年11月27日殉难,年仅58岁。如今这幢建筑属于旅居海外的周均时的女儿。上世纪50年代初好客的主人常常在里面举办提供茶点的聚会,所以,客人和邻居便戏称之为“蛋糕房子”。这是关于“蛋糕房子”的第二个版本了。两个说法都有道理,也许,两者的结合更符合这幢房子的命名吧。</p> <p class="ql-block">新华路179号,严格来讲,算是新华路上外国弄堂诸多建筑的一部分。这幢沿街伫立的德式风格别墅,像极了童话故事里的田园小屋,与新华路的宁静相得益彰。它的身世并未有太多传奇,除了建造者邬达克早已声名远播,住客之中倒并没有什么大人物,无论是最早的外国富商,还是如今的精品酒店住客,这所梦幻之屋在近一个世纪的时光里絮叨着的,还是美好生活的清新底色。</p> <p class="ql-block">建筑档案</p><p class="ql-block">昨天:新华路花园住宅</p><p class="ql-block">今天:上海外滩花园酒店长宁新华路分店</p><p class="ql-block">建造年代:1925年</p><p class="ql-block">风格:德国民居风格</p><p class="ql-block">建筑师(投建方):美商普益地产/郭达克</p><p class="ql-block">地址:新华路179号</p> <p class="ql-block">如今,它最新的名字是上海外滩花园酒店新华路分店。这实在又是人的智慧与执着了。把家还原成家,不管是永居还是客居,总之,把窗棂的精致,瓷砖的考究、彩绘玻璃的通透重新扔进生活之海,大概是人的一种本能。美好的事物终究需要能懂、能赞美的那双眼睛来眷顾,才能创出一种叫做“快乐”的东西。常住或是短居,人的旅程总归都需有始有终。外侨走了、警探下班了、旅客check out了,未来还不知有谁能或停或留,只有179号那面沿街的坡顶与它所庇护的时光,似乎找到了永生的良药,这便是一所房子的胜利了。</p> <p class="ql-block">新华路185弄1号,英国乡村式独立花园住宅,是邬达克留给上海的建筑设计作品之一,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630余平方米,是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保护类别三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在英国兴起都铎复兴风格,成为了上海近代花园洋房建筑设计的风格之一。新华路185弄1号外立面装饰细部融合了都铎复兴风格的特点。整幢建筑为假三层砖木结构,双陡坡机平瓦屋面,屋面有棚屋形老虎窗,白铁踏步泛水;外墙面红砖清水墙,窗框周边有斩假石窗套装饰;山墙有凸窗,拱券窗楣,南立面有拱券门廊;伸出山墙屋面的清水红砖烟囱顶部有精致的齿形装饰,这些精美的细部设计使得建筑有了突出的个性。</p> <p class="ql-block">新华路231号 荣漱仁旧居</p><p class="ql-block">新华路231号虽不在两条U型弄堂内,但也属于“外国弄堂”的范围。这栋由实业家荣氏购地建造的二层砖木英国乡村别墅,因为带有明显的意大利风格,又被世人称为“新华路上的罗马花园”。正如走进建筑,阅读历史,我们在这里读到了荣氏家族的成员——荣德生的女儿荣漱仁的故事,一个振兴民族事业,投身公益慈善的女中豪杰。</p> <p class="ql-block">久居上海的人,很少会没有听闻“第一花园马路”新华路这个名字;生活在往日“哥伦比亚生活圈”附近的老住客,对于散落在新华路两旁的花园洋房,想来是如数家珍。他们兴许会将一栋栋建筑里的前世今生,向偶尔路过的瞪着好奇的双眼的游人们,与之诉说。甚至,他们还会“自说自话”地为大树掩映下的老房子取一个生动形象又方便记忆的名字,譬如外国弄堂里的蛋糕房子和呼啸山庄,又比如新华路231号的这栋“罗马花园”。</p> <p class="ql-block">新华路236号、248号、272弄2号、6号、294弄1号</p><p class="ql-block">新华路236号建于1930年前,是一幢假三层砖木结构英国乡村别墅式建筑。建筑平面呈 L 型,清水红砖墙砌烟囱贴东山墙穿出屋面,建筑主入口由东南面山墙经花园进入。建于1930年后的新华路248号花园住宅,则更多趋向现代式的建筑风格。新华路272弄2号、6号建于1930年前,均为二层砖木结构西班牙建筑,四坡红色筒瓦屋面,各有两座壁炉烟囱穿出山墙屋面,南面均有数百平方米花园,2号现为民居,6号为托儿所。新华路294弄1号建于1930年后,主体为二层砖木结构带西班牙式建筑。红色圆筒瓦双坡屋面,设单坡顶老虎窗,有两座烟囱出山墙屋面。南面花园种植有棕榈、梧桐、铁树与水杉。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