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常老师</p><p class="ql-block"> 常老师名叫常明海,是惠中老人,已经退养好几年了。</p><p class="ql-block"> 上学期一天,我随李宣老师到学校油印室取东西,发现常老师以前的办公桌还依然保留着,桌面的玻璃下也依然压着几片常老师用签字笔画在银杏叶上的小画。</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2004年我刚到惠中工作时,常老师就已在油印室了。由于教学需要,我经常麻烦常老师印些画稿什么的,因此和常老师时常有接触。</p><p class="ql-block"> 常老师个子不高,面色黝黑,平时常穿一身暗深色衣服,头上戴着深蓝色鸭舌帽。我有时和他聊天,目光会停留在他的鼻头上。他的鼻头不似脸色那般黝黑,呈暗红色且光滑细润,像假鼻头般安放在那张瘦小的脸上。</p><p class="ql-block"> 常老师是河北人,操着一口浓重的乡音,刚开始根本听不清他说什么,后来接触多了,也就能听个七八分,不会影响交流。</p><p class="ql-block"> 常老师原先在惠安厂上班,经常开大货车跑青海等地线路。以前修车的人少,于是他不但车技过硬,还自学修车技能。有次他从青海那边办完事回厂途中,见到一货车停在路边,一位中年司机在车旁满脸沮丧,哀声叹气。常老师停车询问情况。原来是车子出了问题无法前行,附近也无修车店铺,也有路过的司机下来查看,但都找不到问题。常老师认真地将车子检查了一遍,很快就找到问题,一阵操作下来,车子恢复正常,司机不停道谢。常老师说:“出门在外,谁还没有点难事,碰见了能帮就帮帮,没有什么。”</p><p class="ql-block"> 常老师后来由厂里到了学校,也给学校开了几年车,之后就一直在油印室,负责印刷试题等工作。惠中是个初中高中都有的完全中学,班多人多。油印室自然活也多,尤其在考试前,是他们最忙的时候。我平时在上课或社团活动时需要些画稿,也经常麻烦常老师帮忙印制。每次去找常老师,他都非常热心并细心地帮我把需要的份数印好并会多印几份,以防止在使用中有个别画稿遗失或损坏。</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社团活动前,我拿着三本书又找常老师印稿子。我想将不同书中的三个画稿印在一张纸上,既能节省纸张也能方便学生学习。我将用意说明后,只见常老师先将那三幅不同的画稿分别复印出来,然后用剪刀一一细心裁剪,再用固体胶根据先后顺序一一粘贴在一张新纸上,最后再印出我所需要的份数,印出来的画稿不但清晰整洁,而且编排美观,而正因为如此,我那次的社团活动也格外顺畅。</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我找常老师印几幅白描花卉画稿,他留了两幅,一幅《地涌金莲》,一幅《菊花》,并笑着说:“这两幅画稿我看着喜欢,有时间我也画一画。” </p> <p class="ql-block"> 一天下午我到后勤办完事,就顺便上到二楼油印室“检查作业”。推开门就看见常老师躬着身子修理机器。“近辉,你先坐一下,最近印题量有些大,这个机子出了点状况,我修一修,马上就好了。” 常老师正在安装拆下来的部件,装好测试后对我说道:“好了,再用一阵子不成问题。” 我分明看到了他额头上醒目的汗珠。“常老师,您歇会儿,我没事,刚在楼下后勤那儿办完事,顺便上来看看您。”</p><p class="ql-block"> 常老师擦了擦汗水,就从办公桌上的书里取出他临摹的白描画稿。“瞎画的,不完整,没法看。” “常老师,您也太用心了!” 常老师说的不完整是指他并没有全画临摹,而是选择画他感兴趣的局部画面。画面上的每根线条都很用心,看着格外亲切。再后来,就看到常老师画在银杏叶上的小鸟及花卉等小画。</p><p class="ql-block"> 每次我去印画稿时,和常老师聊天外,也都会留意他在油印室养的绿植,这些绿植在常老师的精心养护下格外肥美又充满生机,也赢得了众位老师的一致称赞。</p><p class="ql-block"> 惠中在建新校区前,有一年暑假结束后,我和几位同事在景行楼西边的墙角处看到几个废弃的花盆里生长着黄瓜、西红柿,盆中还插有竹杆辅助藤蔓攀爬,是谁有这份耐心在精心种植呢?后来才知道是常老师种的,我们立刻心生敬意,常老师可真是个能人啊!</p><p class="ql-block"> 这个能人还救过人!常老师有空了还爱钓鱼。有一次他正在涝河边钓鱼,突然间有个小孩不慎掉入深水中,常老师立刻扔掉鱼竿,飞奔过去,瘦小的身躯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抓起小孩的衣领快速游到了岸边,使小孩转危为安。</p><p class="ql-block"> 常老师在惠中工作多年,认真敬业,低调内敛,我和众多同事一样,非常尊敬他。常老师到了退养的年龄了,在由兴锋老师的安排下,我们一帮人为常老师举行了隆重的退养仪式。由老师同时安排我为常老师画幅作品,以大伙名义相赠。画什么呢?常老师喜欢钓鱼,而我当时正在研究热带鱼画法,就“热蒸现卖”,画了六尾在水草间悠游的热带鱼。</p><p class="ql-block"> 我还清楚地记得,退养仪式结束的第二天傍晚,我和由老师、段亚林老师三人一同将装好画框的画作送到常老师家里。常老师看到我们,激动万分,眼里满含泪水。那天晚上,我们聊了好多惠中的话题,也聊到常老师以后的生活规划。常老师说:“以后钓钓鱼,养养花,遛遛弯,也挺美。遗憾的是和大家见面的机会就少了。”</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常老师这样有兴趣并热爱生活的人,晚年生活一定会过得舒心!</p><p class="ql-block"> 3、9、于醒云楼</p> <p class="ql-block"> 余琳老师</p><p class="ql-block"> 一天,余老师发来了三幅线描写生,两幅《松树》和一幅《南天竹》,皆是她周末带孩子游渼陂湖间隙所画。这三幅写生构图完整,笔线细腻,画面也能注重疏密、虚实等节奏关系。尤其是其中的一幅松树写生尤为突出。画面中两棵松树一前一后,一胖一瘦,高低错落,虚实有致。带孩子还不忘画画,厉害!</p><p class="ql-block"> 余老师名叫余琳,是我在惠安中学的同事。我和她虽然同在惠中工作多年,但真正彼此熟悉起来也就是最近这两三年的事。2022年下半年,我和余老师分在了一个办公室并互为邻桌。她平时在批阅作业或者看书时,总喜欢放点古典或流行音乐,声音轻轻地缓缓地,绝对不会干扰到别人。我后来在作画时也放一些音乐,这显然是受了她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我和余老师加上微信后不久,她就发来了几幅王雪涛画风的花鸟画和一幅刘继卣风格的人物画,画上落款写有“芷墨”字样。我以为她知道我画国画,便找了几幅画让我欣赏。这几幅画有些功底,但笔墨还显稚嫩,画面也缺乏精细刻画。我无所顾忌地发表了一些看法,余老师只是捂嘴浅笑,并不言语,我突然反应过来,这几幅画居然是她画的!着实令我吃惊不少。</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印象里,喜欢画国画的老师不在少数,但是其中数学老师却少之又少,于是我便好奇地询问她学画缘由。余老师说她在上学时就喜欢画画,画国画是从近几年开始的,她报了网课学习国画与书法,花鸟、山水、人物三科都学一些。三科都学,再加上书法,时间和精力根本扯不开。我建议她先学花鸟,然后再触类旁通。余老师接受了我的建议,花鸟画以临习王雪涛为主。</p><p class="ql-block"> 同在一个办公室,又都喜欢画画,于是我和余老师就一天天熟悉起来,我发现她特别聪慧上进、真诚善良,浑身上下散发着浓郁的文艺气质。</p><p class="ql-block"> 余老师几乎每周都发几幅她的新作给我,对于我的建议或批评她都能认真接受并在实践中吸收调整,等到下一次拿来新作时总会有惊喜。比如有一次,她发来一幅临摹王雪涛的《梅鹊图》,我看后说了许多夸赞的话。这幅临作,她就听取了我之前讲到的临画时需要格外注重原画的气息与韵致。这幅画最大的难点是画中有多只生动活泼造型各异的喜鹊,想要画好并不容易。余老师的临作不但造型生动,而且有笔有墨,非常难得。</p> <p class="ql-block"> 余老师也喜欢画牡丹,在临习王雪涛牡丹的同时,我也推荐张大壮、陆抑非、吴昌硕、齐白石等人的牡丹供她研究学习,同时也建议她有时间画画写生。惠中校园种有上百株牡丹,余老师便在课余时间认真地画了一些线描写生,从而对牡丹的结构有了更清晰地认识,笔下的写意牡丹也渐渐生动起来。</p><p class="ql-block"> 上学期开学后,余老师经过深思熟虑,将学画的重点转向了山水画上。她抽空临习了王鉴、蓝瑛等古人的山水画,有三尺斗方的,有三尺的,还有四尺的。由于有书法及花鸟画基础,这些山水画书写性强,笔墨也活泛。尤其是几幅临摹蓝瑛的山水画,不仅较好地画出了蓝瑛画作的特点,还呈现出不急不躁、静气满纸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我建议余老师趁热打铁,在此基础上再临一些传统山水画,在笔墨与意境上进行更深入地研习。我从她发来的一些古人山水画中选了一些供她临习。于是她在寒假临习了吴历、董邦达、邹一桂等古人的画作,比之前的临作更精到更细腻更雅致,在气息上也更接近原画的韵味,着实进步不小!</p><p class="ql-block"> 余老师在学校既当班主仼,又带两个班的数学课。工作不可谓不忙,琐事不可谓不多,但她依然愿意挤出时间习书作画,这充分说明她是从骨子里真心喜欢。余老师说她爱人非常支持她,经常在周末承担带娃及家务事项,让她有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和余老师接触多了,发现她在教学上非常认真,对学生也极有耐心与爱心。她曾将学生的作业反复批阅研究数遍,仔细查找问题,不放过任何疏漏。也经常对一些难题反复思考寻求最佳解题思路。在班管上,她也探索实践更好的管理方法,一切以学生为本,关注班上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有次晚自习前和她聊天,学生隔三差五地来办公室找她,她耐心地给学生解答问题。看得出来,学生很喜欢她。</p><p class="ql-block"> 余老师也喜欢摄影。偶尔见她在朋友圈中发些风景或花卉图片,比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枝头的几朵花蕾,晴空的数片白云,这些图片有她自己独特的审美角度,再配上积极乐观充满诗意的话语,给看到的朋友带来温馨与力量。</p><p class="ql-block"> 我尊重那些对自己职业和兴趣心存敬畏的人,也喜欢和那些活得真实诚恳而又不做作的人交朋友。余老师并没有“摆姿态、立人设”,以博得大家的关注与夸赞。她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对待生活诚恳付出,对待艺术敬畏执着。她身上的优雅、知性和浓郁的文艺气质显得那样地接地气,那样地真实与自然。</p><p class="ql-block"> 1 、6、初稿</p><p class="ql-block"> 3、11、定稿</p> <p class="ql-block"> 张锋老师</p><p class="ql-block"> 张锋老师是极有学问且低调谦和的人。</p><p class="ql-block"> 他个头中等,国字脸形,面容俊朗和善,一身得体净洁的穿着尽显儒雅气质。随着年龄增长,渐白的头发已经稀疏,岁月的磨砺让他内心更加沉静,深厚的修养让他更具学人风范。我觉得奇怪的是他读了那么多书却没有戴个眼镜!</p><p class="ql-block"> 我来惠中四五年吧,不知道是哪个领导的主意,居然让张老师把惠中200多名在职教师的名字编成一个故事,在教师节上进行朗诵。这么异想天开的想法,让张老师怎么完成,简直不可思议!</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这么难的事情居然被张老师轻松拿捏,不到半天的工夫就写成了。故事大概是惠中这一群极具干劲的弄潮儿乘坐一艘名叫“魏余传”的大船历经限难险阻,乘风破浪,最终驶进了“常明海”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老师们一个不落地都被张老师恰当地穿插在故事里。学校的领导成为船长;有些老师成为船上的舵手和水手;名字中带“辉”字的老师,成为船上的“徽标”或阳光;名字中带“侠”或“霞”字的老师则成为天边的霞彩;名字中带锋字的老师则成为促进船只前行的劲风。</p><p class="ql-block"> 当这个故事在教师节那天的全校教师大会上由语文组的几位老师朗诵出来时,惊艳了所有人。大家不但听到了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而且被这个充满想象力且奇幻瑰丽的故事深深吸引。这才华,这本事,你说牛不牛!</p><p class="ql-block"> 从那之后,我就格外留意张老师,那时,他既带高中语文课又当班主任,不可谓不忙。偶尔在课间或晚自习前,我们遇见了,就听他讲杜甫的《望岳》以及诗人的生平;听他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以及魏晋文学;听他讲《陌上桑》以及汉乐府的相关知识。他的解读往往言简而意远,境阔而情深。</p><p class="ql-block"> 有次大课间,张老师和几位同事聊天,身旁的电脑里刚好有他写的长文。我认真读了起来,似小说,象散文,写的是乡间的人和事。我被作者独特的文风和精彩的故事深深吸引。</p><p class="ql-block"> 后来和张老师聊天,他说他们村子有几年发生了好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勾起了他写作的冲动。张老师从小生活在农村,身边的亲人,村中的长辈,儿时的玩伴,大都生活在农村,那一幕幕熟悉的场景时时在脑海浮现,那一桩桩清晰的往事常常在心底萦绕,那挥之不去的乡愁乡音牵动着他细腻且又敏锐的文思。</p> <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大家还能读到他的文字。后来,就几乎读不到了,他总是以写的不够好羞于见人为由真诚地向大家解释。我能体会到他对文学的那份敬畏感与虔诚之心,他对自己的文字与学问有更高地追求,所以他总能看到别人的长处进而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p><p class="ql-block"> “我在2010年前后那几年将自己的所见所想写了许多篇文章,几乎每天一篇。现在想想,非常后悔,写的早了,当时的认识与人生的阅历还很浅薄,缺少岁月的沉淀与思想上的深刻认识。如果现在写,一定会好很多。” 张老师不无遗憾地说道。</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还给学生写文章。他在当班主任时,班上的学生出现学习或情绪上的问题时,他会针对问题给学生写一篇文章,用文字和学生交流谈心,解决学生的困惑,往往效果奇佳。他也经常会推荐一些文章或书籍让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认识与文学上的审美水平。</p><p class="ql-block"> 我的文学修养的提升也和张老师分不开,和张老师聊天时,我一直把自己当成学生。一天,张老师翻开明代袁宏道的书,指着其中的一篇游记《飞来峰》说:“近辉,你画山水,肯定对山水画的意境有深刻领悟。你看看这篇文章,文人笔下的飞来峰也同样引人入胜,具有极强的画面感,不亚于画家笔下的山水。” 《飞来峰》里写道:“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峰石逾数十丈,而苍翠玉立。渴虎奔猊,不足为其怒也;神呼鬼立,不足为其怪也;秋水暮烟,不足为其色也;颠书吴画,不足为其变幻诘曲也。石上多异木,不假土壤,根生石外……” 袁宏道文采斐然,语言洗炼且非常传神并有力量感。反观我笔下的山山水水,却在神韵与气象上差得太远,还有非常遥远的路要走。</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我和段亚林老师去张老师办公室闲聊,他问我画不画梅花,我说“四君子”题材在我心中有很高位置,梅花平时也画一些,但不多,也不经常拿出来见人,总觉得不够好。张老师立刻取出宋璟的《梅花赋》,并给我们解读文中的立意与思想。《梅花赋》全篇500余字,以花喻人,以花明志,表达了作者在恶劣环境下坚持洁身自好,绝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以及志向高远,笑对冰雪的人生态度。</p> <p class="ql-block"> 我认真地对张老师说:“宋璟对梅花的偏爱,正如陶渊明偏爱菊花,周敦颐偏爱荷花,郑板桥偏爱竹子一样。” 之后,张老师又拿出张养浩的七律《登泰山》让我俩欣赏并进行了讲解。这首七言律诗情感真挚且充满鲜活壮美的人生体验和昂扬进取的精神力量。既展现了泰山的雄伟壮阔,也体现了诗人在对人生境界的认识与追求上的深刻思考。</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认为要写好现代文,必须要有扎实的古代诗文功底,否则就达不到一定的高度与深度。我深以为然!我马上联想到中国画的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对优秀的传统绘画不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学习,画出来的画在格调境界上是会大打折扣的。</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也和我聊些画画上的事情。有一次他来到画室,说话间便翻开手头的《黄秋园课徒画稿》,尤其是对书中每幅画旁的画法文字格外上心,并一一品读,甚至还发现了一处错误并加以更正。我也给张老师讲解这本书的特点以及这位人亡业显的现代山水画大家。张老师也和我聊起齐白石早年的“甑屋”以及齐白石的祖母。还聊到过高房山、黄胄和刘文西等古今画家,我也向他极力推荐过画家王子武。</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以前爱抽烟爱喝酒爱熬夜,这两年烟不抽了,酒也喝的少了,生活也更规律了。有一次,在他办公室,他先拉开抽屉后又打开柜子,让我看他的“宝贝”,原来是大大小小造型精美的茶壶茶杯。“都是从网上买的,不贵!” 他看着我笑着又补充道:“你嫂子还不知道呢。” 我也朝他笑道:“嫂子娴淑温婉,知道了也一定不会怪你。”</p><p class="ql-block"> 一天,我碰到一位文艺界的朋友,他激动地给我说:“你们学校有位老师,可厉害了!” 原来,区上曾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在惠中召开。学校安排张老师代表学校在大会上发言。“这位老师文采好,学问好,发言极有内涵,印象深刻极了!” 我根据这位朋友的描述,立刻就猜到是张老师。“您说的是张锋老师,他是我非常敬重的同事,我也一直在向他学习。” 我认真地说道。</p><p class="ql-block"> 1、16、初稿</p><p class="ql-block"> 3、10、定稿</p> <p class="ql-block">何近辉简介</p><p class="ql-block"> 西安市鄠邑区人。受家庭熏陶,自幼酷爱书画艺术。2004年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艺术系美术学专业。毕业至今,任西安惠安中学美术教师。</p><p class="ql-block"> 工作以来,多次获教学评优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同时获“西安市课改先进个人”称号,“西安市学科建设先进个人”称号。辅导的学生多次获省市级绘画大赛一等奖,并多次获优秀辅导奖。</p><p class="ql-block"> 教学之余,潜心于书画艺术的研究与创作, 擅山水、花鸟,亦偶作人物。国画作品在各级展览中多次入展、获奖。百余幅(篇)国画、诗文作品发表于《美术报》、《中国书画报》、《教师报》、《诗词报》、《陕西农村报》、《书与画》等专业刊物和作品集。</p><p class="ql-block"> 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楹联学会会员。</p>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