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是一场体验的游戏</p><p class="ql-block">——读书记·意公子《人生得遇苏东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东坡是我最喜欢的词人。读了很多版本关于苏轼的文字,最后还是喜欢意公子的讲解,真实、实在、深刻、有感情、接地气,这次收到意公子签名版的书,需要好好读一读。今天有事,匆忙之中,只看了个自序和前言,如故友重逢,很是欢喜。</p><p class="ql-block">意公子给苏东坡很高的评价,最后这句最好,她说,“他就是他自己,也是在人生中行走的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可以从苏轼的文字里得到共鸣、看到自己、找到方向,获得力量……意公子留下的签名是,“人生是一场体验的游戏。”既是游戏,说明人不能太执着、太认真;又强调“体验”二字,可见,人生苦短,要好好活,活得认真,活出滋味儿……</p><p class="ql-block">总之,人生得遇苏东坡,方知可以这样活。</p><p class="ql-block">2025020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轼21岁从眉山来到京城参加科举,虽然那年欧阳修的学生39岁的曾巩获得榜首,苏轼位列第二,但实际上他才是真正的状元。撕开封条,看到“眉山苏轼”四个字,主考官欧阳修懊悔而兴奋,赞叹“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后又告诫自己孩子,说:“汝记吾言,三十年后,没有人记得你的父亲,但他们都会记得苏轼。”苏轼的名声从此宣扬开来,二十出头,一战封神。25岁,苏轼参加制举考试,成绩第一,才华横溢,了不起,可谓人生开局就是巅峰。</p><p class="ql-block">但回顾苏轼的一生,人生的高光时刻,或许也是命运坎坷的开始。由于苏轼或许随性,谈吐过于直接,结果吃了很多苦——职场受挫、乌台诗案、流放黄州……不得不说,乌台诗案是苏东坡人生绝对的转折点,他的人生也因为这场灾难被分成了两个阶段。在44岁以前,他是万人仰慕的北宋新星;在44岁以后,他是“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p><p class="ql-block">苏轼刚入职时,他的上司,陕西凤翔知府陈希亮对他管教严苛,甚至是刁难,让苏轼受了不少挫折,现在想想,是个好事。人一生爱听顺耳的好话居多,听进去别人批评的话少之又少,遇到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品格高的领导,是一种幸运。</p><p class="ql-block">命运其实没有偶然,我们走的每一步,早就已经写在了我们未曾觉察的潜意识里。所以,有才要练,要稳住自己的心性,才能厚积薄发。所以,所有的境遇,其实都是一种成长。</p><p class="ql-block">20250204</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乌台诗案,流放黄州,无钱无友无亲人,苏轼犹如一只惊弓之鸟,百无聊赖的人生,天荒地老的孤独,最后,苏轼还是熬过来了。当我们行走于人生的途中,生命对我们而言,就是一个无法拉动的进度条,此刻,熬,是穿越苦难的必修课。人只有置于死地,才能够重生。一个人的成长的关键,就是看他在价值体系崩塌之后,在人生满地残渣的时候,有没有能力重新构建起来。事实上,苏轼做到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其实,苏东坡做的最好的一点,就是让自己沉下来。当我们的心进入安静状态的时候,似乎世间好多原本被我们忽略的声音,都进来了。他说,“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这句话说的多好啊!以前享受着居民带来的荣耀,现在反而很高兴自己渐渐不被人认识。当你回到人群中,别人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别人,做一个淹没在尘埃中的普通人,岂不是很好吗?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了不起的,我们都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仅此而已。</p><p class="ql-block">所以,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p><p class="ql-block">20250205</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到苏轼写的这句“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让人眼角湿润。对于苏轼来说,1057年进士及第后,他和弟弟还有父亲一起走出眉山,从此在他们的人生里,梅山就变成了故乡。尽管苏轼再也没有回去过,但苏轼从来没有忘掉眉山,眉山这个地方,一直都活在他的诗文里,352首诗词,眉山就像一个梦……</p><p class="ql-block">人到底什么时候,才会真正开始怀念故乡呢?年少时,我们总梦想要走遍全世界,但随着见过的风景越多,或许只有在短暂回忆故乡的美好里,才会觉得自己并不孤单。</p><p class="ql-block">世界再大,其实我们都走不出一个故乡。苏轼如此,我们每个人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20250206</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苏氏家风,感受苏家这几代人,收获了太多的尊敬、善意、友好、欢乐,这是比财富、田地、功名更珍贵的东西,是拥有它们都换不来的幸福感。</p><p class="ql-block">我想,这就是"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的缘故。</p><p class="ql-block">对于苏轼,他的快乐,是开放的,是活泛的。</p><p class="ql-block">我想,这才是他们家的家族信念,是根植在他们内心、发散到他们行为里的东西。</p><p class="ql-block">所以说,家风可能真的不是某一种行动,或者束之高阁、写在墙上的口号,而是一种底层的价值观,这样它才能成为一个家族代代传承的立身之本。而随着我们的后代不断地去践行它,慢慢地,它会成为这个家族的魂,成为这个家族的血统,成为这个家族的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同时,我觉得,正是因为相信这个世界是无限的、开放的,正是因为这个底层的信念,才让苏家人如此没有匮乏感。多余的钱财,散出去;能帮助这个世界的能力,用出来。</p><p class="ql-block">20250208</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轼的第一任妻子王弗,十六岁嫁给苏轼,二十七岁去世,陪伴苏轼度过了最青春年少、最意气风发的时光。读到她去世十年后,苏轼在密州寒冬深夜里写下的那首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读到写苏轼与王弗初见的“唤鱼联姻”的佳话,读到两人一起读书的青葱岁月……让人感动。有时候,会发现最铭记在心的往往不一定是感天动地的故事,给最感动人的更多的是平淡之中的相伴、是相知相守的青春、是失去的遗憾……</p><p class="ql-block">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p><p class="ql-block">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p><p class="ql-block">这首词是绝唱。最动人的是那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梦境与现实映衬,无声与有声对照,语言想表达又表达不了的境界,不说却都说出来了。这应该是最朴素的真情,甚是动人。</p><p class="ql-block">20250209</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同为青神人,她陪伴苏东坡25年,从家乡到京城,再到外放的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陪他走了大半个中国也陪他度过了那一段最惨最难的黄昏岁月,然后又陪他东山再起……可以说苏轼人生最重要的几个阶段,都有王闰之。可惜苏轼却没有为王闰之写过太多的诗句,青神也没有留下太多关于他俩的佳话,或许是因为王闰之只是一个操持家务的农家女人吧。但没有文人的风花雪月又该如何呢?王润之虽然不一定能理解苏轼作为文人的那种生命思考,但她一定懂得他在生活里需要什么样的温馨和润泽,所以,没有王闰之就没有从人生低谷站起来了苏轼。</p><p class="ql-block">王闰之对苏东坡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p><p class="ql-block">我觉得也许可以用一个比喻:粮食。她是苏东坡的粮食,很普通,但是不可或缺。我们可以离开大鱼大肉,离开有滋有味的菜肴,但我们无法离开粮食。</p><p class="ql-block">人吃饱了才会有诗歌。</p><p class="ql-block">没有生活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呢?世俗中的我们,都喜欢往上看,希望追求的是烈火,是颂歌,是浓烈的酒,是华丽的冒险。可是我们生命里一定会有这样一个人,你以为他对你来说很平凡,你甚至会怀疑你对他的爱是不是足够深刻,但是我们都知道,我们一定无法失去他。</p><p class="ql-block">青神不见王闰之,青神皆是王闰之。</p><p class="ql-block">20250210</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到苏轼感慨“唯有朝云能识我”,很是感慨。王朝云比苏轼小27岁,但作为侍女,王朝云既是红颜,又是知己,在苏轼发配密州,最艰难的时候,王闰之去世,很多人都离苏轼而去,是王朝云相伴左右,陪他度过了最凄苦的时光;王朝云是苏轼为其写诗写词最多的人,也是所有人当中最懂苏轼,是苏轼精神的共修者。</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无名无姓、无家可归、无依无靠的女孩子,能得到苏轼收留和善待,朝云算是幸运的,而作为一生颠沛流离,受尽委屈和离别之苦的苏轼,能有懂他的朝云相伴余生,更是苏轼的幸运。真正的知己,莫过于能与他悲喜共通,莫过于既尊重他的独立,也不疏忽自己的成长。朝云懂得苏轼的心,在他故作豁达的背后,是被困住的深情,这种深情活在在人世情感的沉溺和超脱之间……</p><p class="ql-block">苏轼和王朝云的爱情,除了没有越过生死,几乎超越了所有。情感的共鸣,思想的通达,这一段相知相惜的爱情,着实令人艳羡。朝云去世,苏轼为其写了一副楹联,</p><p class="ql-block">“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p><p class="ql-block">最深的情,是有人愿意相伴陪你走最难的路……</p><p class="ql-block">20250211</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到苏轼与欧阳修亦师亦友的故事,很让人感怀。相识16年,神交59年,这种情谊,只有欧阳修和苏轼可以做到。作为老师,当学欧阳修,不拘一格,惜贤用仁,作为学生,当学苏东坡,任风吹雨打一生,初心不改,本质不变。</p><p class="ql-block">对中国文化史而言,我们有幸得遇苏东坡。对苏东坡个人而言,他有幸得遇欧阳修。</p><p class="ql-block">人生中能遇见一个懂你的人,太不容易了。更不容易的是,他不仅懂你,还愿意领你进门,不遗余力地提携你、帮助你。</p><p class="ql-block">其实,人生中有这样一个你可以叫他"师父"的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就好像多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父亲,是心灵上的朋友。</p><p class="ql-block">二人情谊纯粹,惺惺相惜,互爱互重。当年,欧阳修写出《醉翁亭记》后,轰动文坛,三十余年后,苏轼作《醉翁操·琅然》,为《醉翁吟》填词,缅怀之情,发至肺腑,令人动容:</p><p class="ql-block">“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p><p class="ql-block">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p><p class="ql-block">高山流水,伯牙子期,知己相交,甘之如饴……</p><p class="ql-block">20250212</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读到苏轼与黄庭坚的那段往事,才让人觉得世间有几个兴趣相投、心意相通,又能彼此相惜的知己,该是多么让人羡慕啊!人世间最高级的友谊,一定是平淡如水的吧!</p><p class="ql-block">想想,苏轼比黄庭坚大9岁,年龄差距并没有影响彼此对对方的欣赏,第一次读黄庭坚的文字,苏轼感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那年苏轼35岁,名满京都,黄庭坚24岁,只是别人家的女婿;第一次互相通信,是六年后,黄庭坚已在文坛声名鹊起,给苏轼的信里依然是无尽的崇敬和倾慕,苏轼回信,表达的更是欢喜和爱慕;乌台诗案,苏轼众亲离去,而黄庭坚始终支持苏轼,甚至被降职为县令,但依然不改彼此的交流与欣赏……</p><p class="ql-block">东坡去世4年后,黄庭坚也走了。读到黄庭坚去世的那段,“那天下着雨,黄庭坚喝了点酒,微醺,坐在胡床上,从栏杆之间伸出脚去淋雨。雨水拍打在他的脚上,他回头对身边的朋友说,‘信中啊,我这辈子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快意啊!’说完就去世了。”读着这清清浅浅的文字,那种平淡如水的感觉,让人怅然,让人心痛,让人甚觉孤单,让人会想到,有一天自己老去的时候……</p><p class="ql-block">有些人,一生可能都没见过几次面,却能够亦师亦友亦知己。这是不是人生最美好的境遇呢?“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黄庭坚的这句话,或许是君子之交最好的解释吧……</p><p class="ql-block">20250213</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日读书,看苏轼与佛印的情谊,才真正懂得,人要与有智慧的人同行,才能获得成长。佛印可以说非常聪慧,除了又才华之外,精通佛法,心胸豁达,境界高远,苏轼一生有佛印为友,甚是幸运,正是有这样品格的人影响,有如此聪慧的人开导,苏轼的心才更通透、更明亮、更纯净,所以才能写出那么好的文字。</p><p class="ql-block">苏轼晚年被贬惠州,佛印千里传信,情深义重,其中几句说,“子瞻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到这地位,不知性命所在,一身聪明,要做甚么?”读之,很受开解。</p><p class="ql-block">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说的道理,苏轼悟到了,也做到了。</p><p class="ql-block">想对苏轼说一句感谢……</p><p class="ql-block">20250214</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没有马梦得,没有马梦得在苏轼被贬谪黄州时向太守为苏轼申请的一块地,苏轼一家老小的日子都过不下去,也就没有后来的“东坡居士”了。晨读,看苏轼与马梦得的交情,深觉快意!</p><p class="ql-block">苏轼拜访马梦得,见其不在,便在墙上题写杜甫诗《秋雨叹》一首,马梦得读后便辞官而去,永不复出,令人感叹。不是马梦得偏激,而是这首诗说出了马梦得的心声。身为太学正的马梦得,却穷困潦倒,“白首穷饿,守节如故”,头发都白了,但依然有气节的穷着,活成了一个又辛苦又倔强的老头。</p><p class="ql-block">苏轼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平生亲友,无一字见之”,只有马梦得,不远千里而来,陪苏轼共度,和他一起种地。“可怜马生痴,至今夸我贤”我看好你,一辈子都看好你,无论贫富贵贱,交友贵在相知。这就是真正挺你的朋友啊!后来,苏轼复出,到朝堂为官,马梦得却翩然而去,从此便没有记载。</p><p class="ql-block">马梦得,一个平凡的连百度词条都没有多少介绍的人,他只活在苏东坡的诗词里,活在朋友的心里,活在自己的气节里……与苏东坡相知相随34年,朋友落魄时,第一时间出来相挺;朋友富贵时,默默隐退身后。这该是一个怎样的朋友啊!诸葛亮曾用一句话来形容世间最高的友情,“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人生有这么一个朋友多么幸福啊!</p><p class="ql-block">不用客客气气的做什么表面工作,也无需用力地维护友谊,反而更多是的是那种调侃、挤兑,甚至是恶作剧。并且,最重要的是彼此有着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志趣,虽然走的是不一样的人生轨迹,却也有心心相印的珍惜。</p><p class="ql-block">快哉,人生得遇马梦得!如果有可能,我也渴望做个马梦得,缘来时,我会坦然相对、不辜负深情;缘尽时,我会是那个悄然走丢的人,天涯一方,你走你的,我还是我……</p><p class="ql-block">20250215</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比灿烂的开局,郁郁寡欢的外放,急转直下的挫折,废墟重建的人生,经历了大起大落,这些经历的磨练,原生家庭的家风的影响,家人的关爱与陪伴,朋友的支持与帮助,这些让苏轼在后半生获得重生。苏轼活过来了,活得更自由、更通透、更豁达,也更优雅和真实……</p><p class="ql-block">“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如此艰苦的条件,苏轼自然拥有一份平淡如水的心境,即便无人作陪,我不会孤单寂寥,因为有清风明月伴我左右;“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好友袁毂来了,与其唱和和共鸣,风月平分,甚觉清欢。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清闲自在,两个人有两个人的其乐无穷。原来,能给予的最大治愈,最终还是自己。内心的充实与丰盛,胜过天地之大美,可抵世间万千之落寞。</p><p class="ql-block">“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读到苏轼对恩师欧阳修的应和,这种万事皆空,人生如梦的感慨,让人旷然。但苏轼并不消极,即使最落寞的时候,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即使当生命的巨浪来袭,苏轼依然希望自己如这渔翁,能在浪尖上行走,心境何其旷达!“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在平仄中活出开阔,在低谷中活出洒脱,即使一身污泥也要活出坦荡,即使有滔天巨浪也要利于天地之间,苏轼,人生快哉,大丈夫!</p><p class="ql-block">当然,苏轼有一种幸运就是有人懂,可倾诉。我觉得,这已经胜过万千幸福!想一想,当你夜不能寐,想找人倾诉的时候,你敲响你想见的那个人的门扉,而他刚好等你,那该是多么浪漫的美好啊!所以,读到苏轼写的那句“怀民亦未寝”,突然觉得,闭上眼睛都可以看到苏轼心里的温暖,所有的文字都被软化了……</p><p class="ql-block">20250216</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轼的一词两赋,读完之后,觉得心痛,不想说话,甚至连文字都不想写了。</p><p class="ql-block">人生如梦。</p><p class="ql-block">“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是梦,“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也是梦,“适有孤鹤,横江东来,嘎然长鸣,掠舟而去”还是梦,而羽衣蹁跹,辑予而言的道士,更是梦……人生如梦境,而身如不系之舟,我们有多少可以左右的呢?</p><p class="ql-block">生命的底色是苍凉的,生命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程。</p><p class="ql-block">梦的尽头,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是虚妄,还是生命的真相?不想知道……</p><p class="ql-block">20250217</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反复品味苏东坡的人生经历,我觉得真的太苦了,可如此凄苦的日子,却活得如此通透豁达,如此坦然淡然,苏轼了不起!</p><p class="ql-block">“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晚年,好友李公麟为苏轼画了一张像,苏轼看着画中的自己,提笔写下了这首诗,算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每次读这首诗,都觉得好有意趣,也好有哲理。“已灰之木”也好,“不系之舟”也好,都是出自《庄子》里的典故,细细品味,人生其实没有什么绝对的好坏,只是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罢了!“已灰之木”看似很“丧”,没有灵动,其实是道家“无我”的最高境界;“不系之舟”看似飘摇,没有依靠,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自由,也是无限;贬谪最偏远最艰苦的黄州惠州儋州,应该是苏轼人生的三个低谷,其实最终成就了一个更好的苏轼。</p><p class="ql-block">那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也许根本就没有什么终极意义。也许,活着本身就是意义吧。黄州,惠州,儋州这些不可取代的生命体验,塑造了苏轼,也完整了东坡,如果说意义,这些经历就是活着最好的价值。</p><p class="ql-block">苏轼的一生,受了太多的伤害。但面对伤害,他到最后都一一选择了原谅,多好啊!放过他人,其实就是放过自己。 人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和解的过程。据说,苏轼去世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着力即差”,意思是说,你执着于那个目标,便落了下乘。</p><p class="ql-block">人生,是一场体验的游戏,所有的过往,其实都只是生命的片刻经历而已。何必太执着甚至为其所伤呢。</p><p class="ql-block">着力即差。别赶路,去感受路……</p><p class="ql-block">20250218</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读苏东坡,人生都在诗词里。初读不识东坡意,在再读已是意中人……</p><p class="ql-block">“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p><p class="ql-block">“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p><p class="ql-block">“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p><p class="ql-block">“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p><p class="ql-block">“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p><p class="ql-block">20250219</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完这本书,感觉仿佛是陪一个人走了很久,很久,也聊了很久,很久。分开的那一刻,没有道别,特别恍惚。</p><p class="ql-block">每次读到苏轼,读他的每一首诗,每一句词,每一段文字,每一个故事,都会特别喜欢,特别倾慕,甚至特别心疼。每次我都会问自己,不只是我,很多人都会像我一样喜欢苏轼吧?我们读苏轼,看的究竟是他的人生,还是我们自己的人生呢?</p><p class="ql-block">苏轼一生大起大落,他感受过青云直上,经历过起伏跌宕,在庙堂之高,是高处不胜寒,在田园阡陌,却回归了生命的恬淡。苏轼的一生,经历的苦难太多了,但就像蒋勋老师说的,花落到泥土间,才不矫情,才能活出其他文人所没有的大气度。苏东坡对我们生活的借鉴意义就在于,他在困境中的磋磨。生活把他压成了一滩烂泥,他却可以在泥泞中开出花来。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快乐的人,只有想得开的人。他其实和我们一样,生命里有很多微小的灰尘,但也有很多人性的光芒。他不伟大,但无比真实。</p><p class="ql-block">可是真实,何尝不是另一种伟大呢?</p><p class="ql-block">人生,没有答案,没有好坏,也没有对错,只有选择……</p><p class="ql-block">20250222</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见,先生。</p><p class="ql-block">下次,让我做你的怀民。</p><p class="ql-block">你来找我,我刚好在等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