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韵绵长探海宁

岁月如歌

<p class="ql-block">  没想到赴海宁盐官观潮,居然演变成了一场历史文化之旅。</p> <p class="ql-block">  观潮公园里一溜的海宁历史文化名人介绍,有两人的名字一下就跳入了我眼帘,那就是徐志摩与金庸。</p><p class="ql-block">“轻轻的我走了,</p><p class="ql-block">正如我轻轻的来;</p><p class="ql-block">我轻轻的招手,</p><p class="ql-block">作别西天的云彩。……</p><p class="ql-block">悄悄的我走了,</p><p class="ql-block">正如我悄悄的来;</p><p class="ql-block">我挥一挥衣袖,</p><p class="ql-block">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大家都熟悉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至于金庸,那由小说搬上电视剧的《射雕英雄传》更是让现代中国人家喻户晓。</p> <p class="ql-block">  或许正因为由这些文化名人引发的好奇心,走出观潮公园,当天下午我们就重点考察了孔庙学宫和金庸书院。</p> <p class="ql-block">  孔庙学宫。 旧时,孔庙往往就是地方上供子弟读书的场所,故又名学宫。</p> <p class="ql-block">‌ 孔庙‌魁星阁。盐官古城的孔庙学宫,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群,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历经多次重建和修复,至今仍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孔庙学宫总用地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是盐官古城乃至整个海宁最大的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盐官孔庙学宫沿袭了宋代以来的“左学右庙”规制,分为前导、左学和右庙三部分。前导部分包括照壁、泮池和魁星阁等。</p> <p class="ql-block">  左学部分包括儒学门、仪门、明伦堂、敬一亭和尊经阁等。</p> <p class="ql-block">  明伦堂及堂前的孔夫子雕像。</p> <p class="ql-block">  堂内的夫子向弟子传经讲道图。</p> <p class="ql-block">  敬一亭中的《敬一箴》 石碑。 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中央政府昭令在全国地方官学中建敬一亭, 将明世宗朱厚熜为教化天下而书写的《敬一箴》和所注解的宋儒范浚的“心箴”和程颐的视、听、言、动四箴以统一格式颁行天下,立石于敬一亭中,作为天下士人的规诫与座右铭。箴言中提到“敬者,存其心而不忽;一者,存乎理而无杂”,以此激励天下的士子和学人严格要求自己‌。也就是对儒教理学要恭敬,要严守内心天理这个“一”。</p> <p class="ql-block">  尊经阁。在盐官孔庙学宫中,尊经阁不仅是藏书之地,还展示了古代教育的精神和儒家学术的重要性。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古代礼仪,感受华夏文化的深厚底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孔庙见到土神祠多少让我感觉有些讶异!想想也正常,谁能离得开生养自己的土地?土神祠中除了供奉土地公公外,还有一些关于当地民情风俗的图本介绍,还真让人长见识。</p> <p class="ql-block">  这组图中包括了立夏饭,蚕花庙会,八月十八观潮,冬至培土,送灶神,除夕守岁,祭年神,请财神,北寺庙会,闹元宵! 你是否从中感受到浓浓的人间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乡贤祠。据了解,乡贤一词始于东汉。是国家对有作为的官员或有崇高威望,为社会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去世后予以表彰的荣誉称号。专祠供奉迄于明清。</p> 祠内供奉的乡贤图像。 名宦祠。 祠内供奉的历代名宦图像。 <p class="ql-block">  孔庙中的乡贤祠和名宦祠,展示了海宁当地知名乡贤以及历朝历代在海宁当地任职且有卓著业绩的官员的画像和生平简介,供后人瞻仰祭祀。</p> <p class="ql-block">  ‌孔庙大成殿‌。这里供奉着孔子及其弟子的神位,并在祭孔仪式中作为行礼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盐官孔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至北宋元丰年间,海宁学宫设于县治(今盐官镇)。南宋绍兴五年,县令刁廱拆老氏宫之材,重建县学于东南故址,此后历经多次重建和扩建‌。大成殿的名称源自《孟子》中的“孔子之谓集大成”,意指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 。</p> <p class="ql-block">  走出孔庙,继续我们的历史文化之旅——访金庸书院。</p> <p class="ql-block">走进书院,通道一侧墙面向人们展示了金庸先生的一系列名作浮雕。</p> 《飞狐外传》 《雪山飞狐》 《连城诀》 《天龙八部》 《射雕英雄传》 《白马啸西风》 《鹿鼎记》 《笑傲江湖》 《书剑恩仇录》 《神雕侠侣》 《侠客行》 《倚天屠龙记》 《碧血剑》 《鸳鸯刀》 《越女剑》 <p class="ql-block">  金庸书院位于浙江海宁盐官镇东南面,于2008年初由浙江省海宁市政府筹划建造,2010年9月22日落成对外开放。金庸书院建筑布局参照清朝最负盛名的经学家阮元在盐官创办的安澜书院建造。金庸书院精心收藏其著作和相关研究资料,具备讲学、展示和藏书等功能,是金庸文学研究的一处重要场所。</p> 大堂。 <p class="ql-block">  古色古香精雕细琢的门楼墙雕。</p> <p class="ql-block">  各地出版的金庸全集。其作品受读者喜爱度由此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动静相宜的作品展示。在此可感受金庸先生的一生风骨与他的笔下江湖。</p> <p class="ql-block">  书院奠基的历史记载。金庸先生亲自参加了书院奠基。海宁果然文脉绵长,金庸先生曾告诉记者,徐志摩是自己的表哥,陈从周的表叔。王国维的弟弟王哲安曾是自己的老师。真应了那句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p> <p class="ql-block">充满江南水乡园林风情的书院一隅。</p> <p class="ql-block">  说起江南风情,在潮乐之城古邑街一带还颇有感受。眼前就是原海宁州城遗址——拱辰门。</p> <p class="ql-block">  穿过长木桥,从拱辰门旁的门楼进入三庙弄,直奔裕丰酱园。</p> <p class="ql-block">  ‌盐官裕丰酱园‌,原名徐裕丰酱园,由著名诗人徐志摩的祖父徐星匏于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创办。酱园最初位于硖石横港桥外,后迁至硖石北大街,并在当地乃至上海都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成为海宁最大的酱园之一‌。我还真没想到,居然在行走老街中找到了与徐志摩相关的节点。</p> 制酱工坊。 <p class="ql-block"> 走在晒酱场,心中颇有几分感慨:若无祖辈的辛勤创业奠定的基础,徐志摩先生又岂能自如跨洋越海拓展视野,开发一片新天地?</p> <p class="ql-block">  步出酱园,顺道参访了位于仓河街的民国时期的海宁警察署。</p> 尚在开发中的仓河街。 <p class="ql-block">  一次普普通通的汪菜包子品尝,成了特有收获的一次民间习俗的聆听。周一街上客人不多,店主人饶有兴致地向我们介绍了汪菜的制作工艺和当地过年的习俗,并热情推荐了海宁的旅游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与汪菜包子铺一水之隔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探访的陈阁老宅。陈阁老宅,位于古邑路(原称小东门直街,也称堰瓦坝),与杨兵部宅(杨雍建故居)隔河相望。因清雍正时期陈元龙官居相国,而俗称其祖居为陈阁老宅。</p><p class="ql-block"><br></p> 陈宅大门。 家庙。 陈氏祠堂。 <p class="ql-block">陈阁老宅东路的祠堂、寝楼、筠香馆、双清草堂、宝砚斋、中路的轿厅为清代遗存,现占地面积4719.26平方米。陈阁老宅规划布局合理,建筑考究,装饰精美,并保留有碑刻、明代罗汉松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宝砚斋旁的罗汉松树龄已达六百多年。据说这里原来栽种有两棵罗汉松,双清草堂的名称由此而得。</p> <p class="ql-block">  在陈宅有专门展室陈列了关于陈氏一族的历史记载。“海宁陈家”据考证源于“渤海陈氏”。“海宁陈家”之盛名缘于科举取士,陈家中榜频频,或兄弟、父子、叔侄同榜,在清代中叶前声震朝野。此后又因有“乾隆皇帝是海宁陈阁老的儿子”一说,更是妇孺皆知。明清两代,陈家共得进士及第32人,位在宰相者(大学士,俗称阁老)3人,官至尚书、侍郎、巡抚等一、二品大臣者13人,卿寺、道府以下各登仕版者逾300人。科举仕宦之隆盛,海内稀有。</p> <p class="ql-block">  陈氏一族不仅在官场如鱼得水,在书画一行也佼佼者众多,家族收藏亦十分客观,由此长廊可窥一斑而知全豹。</p> <p class="ql-block">  或许正是“海宁陈家”在科举一途的旺盛,更激起我们多走走名人故居的欲望。于是,按照汪菜包子老板的指点,我们于当天下午打车前往距盐官二十余里地的海宁市区干河街,探访了著名诗人徐志摩的故居。</p> 中西合璧的徐志摩故居。 <p class="ql-block">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等。浙江海宁硖石人(今嘉兴市海宁市硖石街道人)。中国现代诗人、作家。参观中获知,原来徐志摩还是金庸的表兄。</p><p class="ql-block"> 徐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进经济系。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p><p class="ql-block">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政飞机北上,途中因大雾弥漫,飞机触山,不幸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p> <p class="ql-block">  故居中关于徐志摩的生平介绍。</p> 展示徐志摩作品的橱窗。 <p class="ql-block">  徐家内宅布局。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张幼仪15岁即奉父母之命嫁给了徐志摩。在徐出国留学期间,多数时间留在海宁照顾公婆和儿子。徐不认可这一段包办婚姻,最终与妻子离婚,后与才女陆小曼结婚。目前徐宅墙上仍挂满了陆小曼的国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  正如徐志摩这首诗所写,他犹如天空中的一片云,绚烂多彩,却又倏忽不见!诗人的生命结束在一次飞行事故中,结束在他三十五岁绚丽的年华。犹如诗人自己所写,“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p> <p class="ql-block">  我们把访王国维故居放到名人探访的最后一站,是因为我们的酒店客房窗口就正对着王国维故居。</p> <p class="ql-block">  王国维故居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坐北朝南,为一座木结构庭院式民居建筑,共二进,前进为平房,后进为楼房。占地面积7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70平方米。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王国维父亲王乃誉将全家从城内双仁巷搬迁至此,取名为“娱庐”。王国维从9岁到21岁,一直在此生活,后虽游学在外,仍多次回故居居住。王国维故居中有一副对联:发前人所未能发;言腐儒所不敢言,为郭沫若所题。</p><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王国维故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庵),又字伯隅,号礼堂、人间、永观、东海愚公、观堂等。</p><p class="ql-block">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州(今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p><p class="ql-block">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p><p class="ql-block">1927年6月2日,王国维于颐和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王氏家族世代书香,家学渊源及学人辈出的海宁乡风,对王国维的成长和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国维的父亲王乃誉,是宋安化郡王三十二世裔孙。王氏家族因抗金名将王禀及袭封前爵、赐第盐官的王沆,在海宁受到当地人民的长期敬仰。</p> <p class="ql-block">  王国维的父亲王乃誉仕途不畅,不得不将复兴家族的厚望寄予长子王国维身上。因此王国维7岁就接受了私塾教育,学习诗书文章,立志考取功名。</p> 王国维读过的书。 成长的记忆。 学习的历程。 <p class="ql-block">  青年时期: 痴迷文史考据,敢向大儒挑战。</p> <p class="ql-block">  甲午战争后,确定人生新方向。</p> 王国维的诗词作品。 人生历程:辞乡赴上海…… 投入甲骨文研究。 <p class="ql-block">  作为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王国维在多项学科研究上均有独到见解。在史学研究上提出“二重证据法”,即以“地下之新材料”,证明“纸上之材料”。</p> <p class="ql-block">  眼前盛放的红梅,突然让我脑海中浮出一句话“梅花香自苦寒来!”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著名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理论,我以为其实也是对大师自身成长过程的一种总结。</p><p class="ql-block">第一境界:立志与迷茫</p><p class="ql-block">‌“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p><p class="ql-block">此句出自北宋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原词描绘了秋日萧瑟的景象,表达了对远方思念的孤独与迷茫。王国维将其解读为人生第一境界,即‌立志与迷茫‌。在这一阶段,人需要突破眼前的纷扰,以孤独清醒的姿态登高望远,明确目标与方向。</p><p class="ql-block">第二境界:执着与奋斗</p><p class="ql-block">‌“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p><p class="ql-block">此句出自北宋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原词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与无悔,王国维则将其引申为对事业与理想的‌执着与奋斗‌。在这一阶段,人需要为目标不懈努力,即使面临重重困难,也要无怨无悔地坚持下去。</p><p class="ql-block">第三境界:顿悟与成功</p><p class="ql-block">‌“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p><p class="ql-block">此句出自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原词描绘了在繁华中寻找心上人的情景,王国维则将其解读为‌顿悟与成功‌。在这一阶段,人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努力,最终在某一刻豁然开朗,达到新的高度。这是一种对成功的深刻领悟,也是对人生价值的最终实现。</p><p class="ql-block"> 世上有多少人能实现这三境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