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影像》 (图集)(副本)

K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父辈·影像》(图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 新书推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由广东省档案馆编辑、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父辈·影像》(图集)(暂定名),即将面世。本书以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再现了四十六位革命前辈经历的人生节点。他们的身影定格在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但他们的光辉形象却永远激励着后人 ......</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本图集之章节:</font></h3> <h1><b><font color="#010101">追求真理·矢志不移 —— 邝启常</font></b></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邝启常(原名:杞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15年10月10日,出生于广东开平市水口镇泮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32年,就读广州新闻学院,投稿《广州民国日报》发表时局看法,组织成立“时事问题研究会”,向校内外学生和青年宣讲时事、政治、经济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34年,到北平就读中国大学。受中共地下党组织影响,组织发动成立研究会,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35年夏,东渡日本求学,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36年,在东京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任中共东京支部小组长,在“文化座谈会”主讲政治经济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回到国内参加抗日工作。任广州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在中共广东省委的领导下,先后参加“广东省救亡协会”、组织“读书会”、“教师会”等开展抗日宣传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38年6月,受上级党组织委派,到广东台山组建成立了中共台山支部,担任第一任支部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被组织派往延安,先后在延安中组部干训班及马列学院学习工作、在八路军总政治部敌工部任党支部书记、研究员。并在三五九旅南征干部队任组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45年,抗战胜利,跟随部队转战东北。历任长春市公安局科长、小丰满水电站军代表、吉林省工矿局、林务局任局长、中共吉林省政府总支委员、总支书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49年8月至1952年,先后在东北财经委、计委工作,并任中共东北财委总支委员、支部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2年12月,奉命调往北京。 历任国家计委轻工局处长、副局长、国家经委轻工局局长、国家经委生产办公室副主任、顾问、国家经委党委委员 等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84年11月29日,在北京病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p> <h3><b><font color="#010101">1、 三十年代初 广州,学生时期的邝启常</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  1933年,邝启常就读广州新闻学院期间,树立了学习知识报效祖国的理念,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凭借自己的良好的文学素质,和对时局的敏锐分析能力,邝启常积极投稿《广州民国日报》,发表针对时事政治与经济民生问题的看法,发起组织成立“时事问题研究会”,担任义务讲师,自拟提纲、撰写文稿,向校内外学生和青年进行宣讲、并讨论国内国际时事局势和政治经济问题,激励大家的爱国热情和抗日救亡意志。<br>——————</font></h3> <h3><b><font color="#010101">2、1938年8月,邝启常(右)在广东台山</font></b></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38年6月,邝启常受党组织委派,到广东台山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次月组建成立了中共台山支部,邝启常为第一任支部书记,恢复重建了中共台山地方党组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照片下方,邝启常手书马克思名言,借以鞭策自己,革命征途,路不平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安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攀登上不畏劳苦、不畏险阻的人,才有希望攀到光辉的顶点。—— Mar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p> <h3><b><font color="#010101">3、 四十年代初,邝启常在延安</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  1938年,广州沦陷后,邝启常被组织派往延安,先后在延安中组部干训班及马列学院学习工作、在八路军总政治部敌工部任党支部书记,并在敌工部“日本问题研究会”任研究员。期间,他在《解放日报》专栏《敌情》上,发表多篇署名文章,刊登日本政治、经济、工业和军事动态、时事评论、以及介绍日本知识短文等。<br>——————</font></h3> <h3><b><font color="#010101">4、 1947年,邝启常、文耘夫妇在长春 </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  中共“七大”后,中央决定抽调在延安的部分两广和湖南干部,组建“南征支队”挥师南下。1945年,邝启常被选入 “南征干部大队”。行军至陇海铁路旁边,传来日军投降消息。随即大部队按中央的调整部署挥师北上、转战东北。抵达后向东北局报到,邝启常被分配至吉林省工委工作。<br>——————</font></h3> <h3><b><font color="#010101">6、 1948年6月,邝启常(第二排右三)与吉林省工矿局同事</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任职吉林省工矿局局长期间,邝启常总是亲自下工厂、进矿山,整顿工矿队伍,完善生产建设。虚心学习的态度、顽强的工作作风和超强的工作能力,使他在工矿局树立了很高的威信,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br>——————</font></h3> <h3><b><font color="#010101">7、 1949年1月,邝启常(左三)文耘(前)夫妇与吉林省林务局同事</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  1948年10月,邝启常出任吉林省林务局局长后,扭转了当地落后的林业生产经营方式,改善了林区生产管理无政府状态,他的足迹遍及林务局管辖的木材采伐作业区,确保了部队物资供应和解放区建设需求。<br>——————</font></h3> <h3><b><font color="#010101">8、四十年代末,邝启常、文耘夫妇在吉林</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  四十年代末期,因工作需要,邝启常、文耘夫妇分别在吉林省政府不同机关工作,几年下来,两人聚少离多。离开延安时,毛泽东所讲“馍馍少吃几个,担子多挑几斤”,一直是邝启常在艰难年代里的行动准则。<br>——————</font></h3> <h3><b><font color="#010101">9、五十年代初,邝启常东北财经委办公室</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  1949年8月,邝启常调到东北人民政府财经委,主管轻工计划工作,并担任总支委员。<br>——————</font></h3> <h3><b><font color="#010101">10、1950年8月,邝启常(后排左四)在东北经计委与同事送别苏联专家</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东北人民经济计划委员会工作时,邝启常与苏联援华专家一道,开展整个东北解放区的全面性、政策性的经济计划管理工作。<br>——————</font></h3> <h3><b><font color="#010101">11、1950年,在东北经计委,邝启常(左)与同事</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  来到东北财经委,邝启常踏上了个人经历由工业生产建设向宏观经济管理转型阶段,也为党在实现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由军事斗争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跨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br>——————</font></h3> <h3><b><font color="#010101">12、1952年,邝启常(左一)与东北经计委进京人员</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  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决议,增设独立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计委),从全国各大行政区抽调有经验的干部到中央工作。邝启常奉命进京。<br>——————</font></h3> <h3><b><font color="#010101">13、五十年代初,邝启常(前排左六) 与国家计委轻工局同事在北京办公大楼前</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  1952年12月,邝启常奉命调往北京, 来到国家计委,负责我国轻工业发展和建设工作。<br>——————</font></h3> <h3><b><font color="#010101">14、五十年代中,邝启常在国家经委</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  1956年5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决定,设立国家经济委员会, 作为全国综合性宏观经济调控主管部门。 邝启常随即由国家计委调往国家经委工作。<br>——————</font></h3> <h3><b><font color="#010101">15、1956年,邝启常(右一)访问蒙古国</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  1956年,为突破西方国家对华封锁、巩固友好邻邦,中国政府派出经济代表团,由邝启常任副团长,率团访问乌兰巴托等地,与蒙古国政府谈判并签订了多项经济技术援助协定。<br>——————</font></h3> <h3><b><font color="#010101">16、1959年6月,邝启常(前排右六)在越南讲学 </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邝启常曾两度参加我国政府的经济援助代表团赴越南讲学,介绍中国经济发展建设经验,及探讨越南经济发展道路。<br>——————</font></h3> <h3><b><font color="#010101">17、1961年5月,邝启常(左三)在苏州出差</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  自从五十年代中,邝启常出任国家经委轻工局局长后,每年都多次进行全国范围内轻工行业的实地考察和调研,为国家经济计划决策提供可靠依据。<br>——————</font></h3> <h3><b><font color="#167efb">( 书信、文稿 )</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18、 1935年10月26日,邝启常在日留学期间,给兄长的家信。</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 邝启常家信,回顾在广州读书期间,组织“时事问题研究会”、开展宣讲抗日救亡思想的活动等:<br> “那时(1933年),我在广州新闻学院读书,在学校认识了《民国时报》做事的朋友,因此得以常常给报馆写文章。我所写的,都是政治、经济、时事问题等等 …… 不久,由于朋友的请求,我组织了“时事问题研究会”,在广州高第街附近租了一所洋楼做会所。朋友推举我做义务讲师。在每星期日下午必讲习一次,所讲的题目是根据在本星期内所发生的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时事问题。”<br>——————</font></h3> <h3><b><font color="#010101">19、1941~1945年,延安《解放日报》的《敌情》专刊上,邝启常发表署名文章</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  1941年,邝启常奉命调往八路军总政治部敌工部,在“日本问题研究会”开展研究工作,并定期在《解放日报》的《敌情》专栏和其他版面上发表署名文章。文章既包括对日军的战术、战略分析,日本政党论述,日本工业经济介绍,日军国际动态和在华行动等严肃题材,也有通俗易懂的杂文漫谈; 既有短评简报,也有长篇连载; 既有单独署名发表,也有与同事联名创作...... <br> 延安《解放日报》的《敌情》专刊, 毛泽东每一期必读,并亲自手书了“敌情” 刊题(1943年1月6日,第33期《敌情》 启用)。<br>——————</font></h3> <h3><b><font color="#167efb">( 遗物照片)</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20、1949年,邝启常使用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干部大队大队部)胸标</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  1949年,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相继胜利后,解放大军乘胜向南挺进,中央决定从东北地区选派大批党政干部随军南下,以建立新的解放区政权。8月,邝启常、文耘夫妇同时接到上级命令,编入南下干部队伍。邝启常被编入“两广干部大队大队部”,随即离开吉林,前往沈阳报到。附图照片就是当时派发给邝启常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胸标(正反面)。<br>——————</font></h3> <h3><b><font color="#010101">21、 周恩来总理签署国务院任命书:任命邝启常为国家经委轻工局长(1956)、生产办副主任(1964)</font></b></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56年5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 会第四十次会议决定设立“国家经济委员会”,主管全国综合性宏观经济调控工作。 1956年11月16日, 邝启常接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的任命书,出任国家经委轻工局局长; 1964年6月5日,又接到任命书,兼任国家经委生产办公室副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p> <h3><b><font color="#167efb">( 邝启常奋斗足迹相关节点图片 )</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22、三十年代初,《广州民国日报》</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 三十年代初《广州民国日报》是广州乃至华南地区最有影响的日报之一,报道全国抗日局势影响巨大。1933年,学生时期的邝启常经常为报社撰稿,发表对政治、经济、时局的看法,激励人们的爱国抗日热情。<br>——————</font></h3> <h3><b><font color="#010101">23、三十年代初,北平中国大学正门</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  1934年夏,邝启常就读北平中国大学经济系,期间,组织成立 ”读书小组“ , 研究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并邀请当时的中共地下党员李德仲、高钦等人参与和指导学习、讨论。<br>——————</font></h3> <h3><b><font color="#010101">24、1937年10月30日,路丁致函博古</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  1937年,路丁(即 王尧山,时任上海地下党组织与中共中央之间的联络人)致函博古(即 秦邦宪,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将梁威林等回国抗战的中共东京支部党员的组织关系,转至广州市委。函称:<br>  “……请转给广州工作的组织,我们认为在解决组织及工作上是有很大的帮助。他的关系如下:<br>广州文明路,留东同学会,找梁威林。 ……去人可先通信,地址是:广州一德路石室前泰盛烟行,邝启常转梁威林。约好时间。<br> 路丁<br> 十月卅日 ”<br>(—— 此信收录于中央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编《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种本第36辑,1986年12月印。)<br> <br>  函中提及通信地址,即为邝启常学生时代广州读书时的住所和其父辈行商住所。1937年,邝启常和回国参加抗战的战友们,将这里设为组织活动的地下联络点,开展“留东同学抗敌后援会”和其他抗日宣传活动。<br>——————</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9b9b9b">( The End )</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