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是我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遵义市礼仪小学(现为十三小学)。</p><p class="ql-block"> 在东城片区的建设中,礼仪坝原来的公、私建筑物都已在推土机、挖掘机的轰鸣声中轰然倒下,而这所小学因为目前仍然是孩子们学习的地方,所以还孤立地存在于周围都是废墟的原址上。</p><p class="ql-block"> 新的学校在规划建设中,不久的将来,礼仪小学将华丽转身,迁移到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去而成为一所崭新的城市小学。这里,又将成为一个新的记忆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站在学校的大门前,看着我们少时栽下的、已经有些苍老的槐树,便不自觉地触发了记忆的神经。</p> <p class="ql-block"> 我的小学6年、初中3年都在这里度过,最初的“天、地、大、小”那几个字,是在这里认识的,故为我启蒙之地。在这里读书9年,儿时的懵懂无知与调皮捣蛋,一样没少,都在这里发生过。</p><p class="ql-block"> 记得读一年级时,因为迟到被老师拒于教室外,于是我不假思索实施报复:在临近黑板的窗外躲着,趁老师板书时,用中空竹杆将细小的野豌豆籽从窗户的缝隙间用力吹向老师的头、背,然后迅速逃离现场。用竹杆吹野豌豆籽,是农村孩子季节性玩具的一种玩法。若短距离上被那野豌豆籽击中肉肉,还是生疼生疼的。所以,我后来的结果是被老师揪了耳朵,并在家访时被“照会”了家长。</p><p class="ql-block"> 文革10年,我们有9年混在其中,而且是名副其实的混!那时小学教材扉页的那几行毛主席语录,我记忆犹新:“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农村学校学工、学军都做不到,而农村孩子自小会做力所能及的农活,所以也不用学农。剩下的,就是批资产阶级了。于是,虽然年幼,尚不知资产阶级为何物,但也跟着老师们批之。而以学为主则变成了以学为辅,1~2年级,仅学习背诵了“老三篇”(《为人民服服》《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大好少年光阴,竟未识得半个拼音!待混到初中,又有几门课程不开,我们便糊里糊涂地“毕业”了。</p> <h3></h3><h3></h3><h3></h3><h3> 学校对教育的缺失,便产生出缺乏知识的学生。 记得那时农村的大喇叭经常播放“两报一刊”社论,其中一句也经常被我们用来做作文的起首语,那就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其实,我们那时压根不知道“十月革命”是啥,但却装腔作势喊口号。
文革开始,我们还是小孩,啥也不懂;文革结束,国家对我们的义务教育也随之结束,我们成为徒有其名的初中生。这期间,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等重大事件和政治运动,我们都在小学和初中被动经历。之所以说是被动经历,是因为我们啥都不懂,却在三观未形成前经历了文革整个过程。
所幸,文革结束,教育风气得正,我复得读书机会,于是有了后来多年的挑灯恶补。<br></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文革10年,我们未能学到应有的知识,但在礼仪小学,属于那个年龄阶段的乐与趣,我们应有尽有。所以,这所小学也给了我们成长的快乐。
这所学校教过我的老师,有的已经作古,在世的已是耄耋之年。现在想来,他们都是很好的老师,他们在那个年代尽自己的努力做了自己能做的事。因此,我现在还能记起他们的模样,还能叫得出他们的名字。
时光不会倒流,但我的启蒙学校会越来越好。现在我站在学校的大门前,忆起50年前的往事,这是在纪念逝去的少年时光,是在思念曾经的发小,是在想念教我识字做作业的老师们。
</h3><h3>
<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那时的青丝少年,现在已是花甲老人,这叫人何不感慨!问岁月,那时的老师还有几个在世?少年同学可都安好?</p><p class="ql-block"> 愿我的老师、同学们岁月静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补记:今天路过礼仪东城,发现新的礼仪小学正在建设中。未来,礼仪片区的孩子们将在这里接受完全不同于我辈的良好的教育。(补记于2021.05.07)</p> <p class="ql-block"> 又补记:2021年10月12日,路过东城区,发现新的礼仪小学已落成于与原址相距约1.5公里的老地名叫彭家桥的地方,并已投入使用。受里面传出的朗朗书声吸引,我便在校外驻足片刻。此时,我脑海里又浮现出儿时在礼仪小学读书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再补记:几年后,有同学在原礼仪小学闲置的校园里开了一家“榆树下校园怀旧主题餐厅”,于是,几个同学受邀于2025.03.09前往怀旧,“寻回”一段逝去的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