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宁波博物馆走起-到中国最早的外滩

踏儿

<p class="ql-block">  宁波,简称“甬”,历史上曾名“明州”“庆元”等。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定名“宁波”,意为“海定则波宁”。古代的宁波是东亚海域的中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发挥枢纽作用。鸦片战争后,宁波是中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五口通商”城市之一。今天的宁波--舟山港,是世界上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p> <p class="ql-block">  每到一个城市,去博物馆可以更好的了解她。宁波博物馆,建筑造型独特,建筑外观采用回收的瓦爿墙,由明清时期的砖瓦砌成,既环保又赋予建筑历史厚重感,极具视觉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  万工轿(民国)</p> <p class="ql-block">青瓷堆塑罐</p><p class="ql-block">西晋宁波市出士</p> <p class="ql-block">长沙窑青釉釉下彩鱼藻纹瓷执壶</p><p class="ql-block">唐 宁波市和义路明州港唐码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越窑青釉瓷荷叶带托茶盏</p><p class="ql-block">唐1975.6宁波市和义路遗址</p> <p class="ql-block">越窑绞胎灵芝纹伏兽脉枕</p><p class="ql-block">唐 和义路码头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从博物馆出来,去了宁波城隍庙。</p><p class="ql-block"> 宁波府城隍庙敬奉的是汉将军纪信。据《史记》记载,纪信是刘邦身边的将军,在荥阳城突围时,为掩护刘邦,假扮刘邦向项羽投降,后被发现顶替而被烧死。刘邦建立汉朝后,追封纪信为“城纪城隍”。之后,纪信被广泛作为城隍神敬奉。</p> <p class="ql-block">  门厅门檐花拱是木构斗拱建筑的一种形式,宁波遗存已不多见。“宁波府城隍庙”匾额,出自书坛泰斗沙孟海先生老师一—民国书法家钱罕手迹。 石狮为明代老物件,四十年前由康将军庙迁入。厅东上悬“神目如电”、“你来了吗”匾额,下塑担负地府白天神职的“日神”像,持伞罗盖,保风调雨顺。衙役手持红、黑二色水火棍,以示不容私情。厅西上悬“善恶分明”、“也有今日”匾额,下塑担负地府黑夜神职的“夜神”像,与日神形成文武鲜明的对比。马夫为牵马待命状神像,街役手拿水火棍和铁链,蹙眉露门牙情态,隐示着对不法之徒的警示。</p> <p class="ql-block">  走出城隍庙步行街,看到了一座塔——天封塔。</p><p class="ql-block"> 天封塔是宁波市区最高的古代建筑,也是宁波古城标志性的建筑。塔为六棱多层飞檐攒尖顶的唐朝样式,和苏州的唐代双塔有些像,是纪念武则天登基而建的万岁塔,后经多次改建,逐渐变成无飞檐砖塔,现塔为80年代按地宫出土的小塔重修。</p> <p class="ql-block">  去老外滩的路上,在药行街换乘车,看到宁波天主堂,又名圣母升天堂。始建于1702年清朝(清康熙四十一年),法兰西传教士郭中传,来到宁波在城内现药行街(当时尚无药行街名称,只说在灵桥门内),购买了一块土地,建筑房屋5间和圣堂1座。</p> <p class="ql-block">  宁波老外滩位于宁波市三江口北岸,是中国最早的外滩之一,历史可追溯至1844年。作为当时重要的通商口岸,老外滩见证了宁波的开放与繁荣。老外滩保留了众多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西式建筑,融合了哥特式、巴洛克式等多种风格,展现了当时的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  残壁,原本中西合璧的优秀民居,西式立面设方形壁柱加券柱门洞,外挑砼阳台。现原址保留了部分片墙。</p> <p class="ql-block">  在宁波老外滩,江北天主堂,原名圣母七苦堂,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兴建,哥特式建筑风格。2014年7月,教堂因失火严重损毁。2016年7月,天主教堂完成修复。</p> <p class="ql-block">  这一天的行程到这里结束了,明天去上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