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月八日这一天正好赶上星期六,而每周六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的“老兵你好”栏目,是我常看的节目。而这次看到的老兵嘉宾竟然是我母校北京师范大学的黄会林老师。这着实让我激动了好几天(今天是三月十一日),后悔当年在校学习时怎么没能认识黄老师。</p><p class="ql-block"> 黄会林教授是中国教育界和文化传播领域的标志性人物,其传奇人生跨越战争、教育、学术与国际文化交流多个领域。</p><p class="ql-block"> 一、抗美援朝经历与使命感的形成</p><p class="ql-block"> 黄会林老师1934年出生于天津,16岁参军赴朝鲜战场,经历了清川江大桥保卫战等血与火的考验。她所在部队牺牲了百余位战友,这段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幸存者”的责任:“生命不再仅属于自己,而是承载了无数忠魂的意志”。战后,她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银质军功章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功臣”称号,这段经历成为她毕生奋斗的精神源泉。</p> <p class="ql-block">二、教育创新与学科建设</p><p class="ql-block">1. 从教66年的坚守</p><p class="ql-block"> 1958年提前毕业留校后,她先后在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影视等领域深耕。即使90岁高龄仍坚持为博士生讲授《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课程要求严格(如手写作答),学生评分高达99分以上。</p><p class="ql-block">2. 开创中国影视学科体系</p><p class="ql-block"> 1992年临退休时,她受命重建北师大艺术系,从零开始创建中国首个综合性大学影视学科:</p><p class="ql-block"> - 1993年获批影视艺术与技术硕士点;</p><p class="ql-block"> - 1995年设立全国首个影视学博士点,成为中国首位电影学博导;</p><p class="ql-block"> - 2002年升级为艺术与传媒学院,形成涵盖影视、音乐、美术等多学科的教育体系。</p><p class="ql-block">3. 文化品牌创建</p><p class="ql-block"> 北国剧社:1986年创办,成为中国首个载入话剧史的高校剧团,曾以全女性阵容演绎莎士比亚戏剧轰动业界;</p><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1993年创立,坚持“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特色,成为中国历史最久的青年影展。</p> <p class="ql-block"> 三、学术贡献与文化传播</p><p class="ql-block"> 1. 理论创新</p><p class="ql-block"> 提出“中国影视民族化”理论,奠定学科基础;2009年倡导“第三极文化”理论,主张中国文化与欧美文化并立,推动民族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 2. 国际传播实践</p><p class="ql-block"> 2010年创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发起“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组织102国1009名青年拍摄985部中国主题短片,获188项国际奖项,成为跨文化交流典范。</p> <p class="ql-block"> 四、教育理念与社会影响</p><p class="ql-block"> 严是爱,松是害”:强调做人品德、做事效率、学术方法的严格,培养170余名硕博生,多数成为学界中坚或行业精英。</p><p class="ql-block"> 募资建设田家炳艺术楼:通过三次会面打动香港慈善家田家炳,以3700万低成本建成高质量教学楼,至今仍为学科发展核心设施。</p> <p class="ql-block"> 五、荣誉与评价</p><p class="ql-block"> 黄会林荣获2024年“最美巾帼奋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等多项荣誉。媒体评价她“从战场到讲台,始终以军人的意志践行文化使命”。</p> <p class="ql-block"> 六、晚年持续奉献</p><p class="ql-block"> 即使90多岁高龄,她仍活跃于教学一线,并参与国际电影节评审。她表示:“教书育人已融入血液,只要一息尚存,便追求不止!”这种精神深刻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信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