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条蜿蜒的水泥路通往小象山,上山路的坡度大约有30多度,12月中旬,西双版纳的中午时分依然是娇阳似火。苍翠掩映的小象山上,路旁竞然没有一棵可以蔽荫的树。走过一个大S弯,当你略感疲惫时,眼前突然一亮,冰雕玉琢似冰山一角,银光闪闪的般若寺塔出现在眼前,似有清风徐来,顿感清爽舒适,脑海里陡然蹦出三个字“飞来寺”。</h3> <h3> 般若寺塔(bo re si寺)</h3> <h3> 般若寺塔的色彩别具一格,通体洁白彰显出纯情素雅、圣洁内敛与沉静。 </h3> <h3> 般若寺塔冰雕玉砌,纯洁雅致一尘不染,波若寺塔旁的金椰树,平添了几分亚热带的浪漫风情。一时间竞想不出贴切的词汇来表述,用苏轼的《前赤壁赋》来描述,似乎更传神;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h3> <h3> 般若寺建寺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820年,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了一千两百余年,原塔为金黄色塔身,塔底供奉着释迦牟尼的两根头发。文革时期寺塔遭部份毁坏,傣族村民自发轮流守护,到2014年寺塔重建,重建塔身为银塔,将原来的金塔罩于其内。 </h3> <h3> 般若寺塔屹立在小象山上似来自天外,让人们顶礼膜拜。般若寺散发出纯洁神圣的银光,让人感受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超凡脱俗的魅力。</h3> <h3> 阳光明媚,般若寺塔神姿仙态毫光四射,塔身四周弥漫着亮白色的光雾,释放着安宁和包容。似乎整个空间都充滿了神秘的的力量,让你相信一切都会随遇而安。</h3> <h3> 在佛塔顶端有49个小尖塔,意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七七四十九天,开悟、静思,证得佛陀。</h3> <h3> 般若寺塔营造出纯粹、纯洁的气质,让人们感受到一种仙风道骨、超凡拔俗的魅力。</h3> <h3> 般若寺,般若梵文Pra ju a的音译,意为“智慧”佛,此智慧非世俗人所能有,唯有“般若”能超越世俗的认识,寺以般若命名,意在宣扬佛慧无界、佛法无边。</h3> <h3> 主佛塔周边四角各有一个小佛龛,佛龛里面端坐着四大护法天王。</h3> <h3> 东方持国天王,身穿甲胄,手持琵琶或阮琴,是主乐神,表明他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他负责守护东胜神洲。</h3> <h3> 西方广目天王,左手缠绕一条龙,为天龙八部天龙众之首。“广目”意为能从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故目广目天王,负责守护西牛贺洲。 </h3> <h3> 南方增长天王,“增长”意为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身为青色,手持宝剑,保护佛法不受侵犯,他召责守护南瞻部洲。</h3> <h3> 北方多闻天王,“多闻”以福、德知名而闻于四方,故名多闻天王,护持着人民财富,他负责守护北俱芦洲。 沉浸在这洁白晶莹的世界里,这是人与佛塔最梦幻的相逢,玉塔天成如梦似幻,浓郁的异域情调带来的惊喜,让人如痴如醉。在西双版纳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般若寺是南传佛教在西双版纳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一颗最神密圣洁的珍珠。</h3> <h3> 当光线暗淡时,般若寺塔呈现出古银色的光泽,古董般的包浆,使塔身显得更加厚重有力,有一种时光朦胧的神秘苍桑感。</h3> <h3> 般若寺塔是一个让心安靜下来的地方,看一眼就能让把你心融化。</h3> <h3> 有人说般若寺十分钟就可以逛完,又不是上班打卡签到,不要离别的这样匆忙。来吧,来拜谒般若寺,了解般若寺的历史与神密,体验版纳的慢生活,享受版纳舒适的慵懒时光。 </h3> <h3> 般若寺庭院内慈眉善目的消灾罗汉塑像</h3> <h3> 大鹏金翅鸟迦楼罗,迦楼罗正襟危坐,目光如炬傲视群雄。迦楼罗是天龙八部之一部。这可不是金庸小说《天龙八部》,而是佛教所说的天龙八部。 </h3> <h3> 般若佛寺很小,可以说甚至有点简陋。</h3> <h3> 般若寺大殿门口这条魚龙好呆萌,魚鳞片精致耀眼,身体胖嘟嘟的好可爱。后来一查资料把我吓了一跳,这是象鼻鱼身的摩伽罗,也叫摩羯鱼。这是如来佛祖幻化为鱼,用自己的肉身去喂养救治摩羯国受疾民众的佛法故事,摩羯鱼是如来的化身,受到众多信徒的膜拜。</h3> <h3> 般若寺内部供奉的佛像</h3> <h3> 般若寺塔旁黄色经幡上写着六字真言,经幡随风飘动,似乎在一遍遍地念诵着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为拜谒寺院的人们祈福,祝福他们吉祥安康。</h3> <h3> 古傣语称西双版纳“勐巴拉娜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里的少数民族风情、自然景观和星罗棋布的寺院,神奇的魅力让人们留连忘返。 西双版纳留下了多少传奇,多少神秘,多少浪漫,多少不解之迷……。<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