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颗牙之旅(之五)——斗牛是我们戒不掉的业余爱好

勇哥

第五天,从马拉加坐长途车2小时,就到了龙达(Ronda)了。这是一个小镇,小到我们从长途汽车站走路十分钟,就到了我们居住的酒店。这是酒店的院子望出去的大门。立刻感觉这里马路干净、人少、寂静、悠闲。在小说《逝世在午后》中,海明威写道:“如果你想去西班牙度蜜月或者跟人私奔的话,龙达最适合。如果在龙达度蜜月或私奔都没有成功的话,那么再去巴黎另觅新欢好了。”,看来,这里有海明威浪漫的回忆,是金发碧眼?浪漫小巷?还是酒吧里的邂逅? 龙达被称为安达卢西亚地区马拉加省的“白色小镇”,海拔750米(还有海拔呢,幸亏没提前告诉我,否则,我会象征性的缺氧的)历史可追溯到罗马时期。后来在摩尔人统治时期,龙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和贸易中心。这段历史在城市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比如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元素。这里诞生了西班牙的斗牛传统,被称为 “现代斗牛的摇篮”。有最古老的斗牛场。(这是进大门后看到的酒店的房子,典型的欧洲风格。如果你知道房间后面就是很深的悬崖峭壁的话,就会惊喜这里的优雅环境了)。 早餐,人不多,从窗子望出去,就是悬崖之外的远处的山。出去玩,我都发自肺腑的想吃西餐,因为感觉这里应该不用担心食物中的科技狠活,且有些都叫不出名字,尚有新鲜感,总体来说,中国人把糖带给西方,现在我看来如同鬼佬把鸦片带给大清一样,只是大清和鸦片已经成为永久的历史,而糖依然在祸祸西方人(也不能怪我们,他们自制力太差)。如今西方人对于甜的贪婪、耐受、难舍难分都令我咂舌,那就一个字:齁甜,不过还好,我骨子里也很爱甜,只是常常理智占上风,尽量控制。清晨还有些凉,早餐后我们在后面的院子里转转,拍拍照,感受一下小镇弥漫在空气里的浪漫和恬静。一会,我们就要开启今天紧张的游览项目了。 第一站,去看最古老的斗牛场,路过这一家颇具特色的建筑,忍不住拍下来,应该是一座教堂 ,白色墙面搭配棕红色边框,有钟楼和十字架,门前有台阶,两侧种植着棕榈树。龙达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宗教建筑,这座教堂可能是当地居民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西班牙的教堂建筑风格多样,从其外观推测,该教堂可能融合了西班牙传统建筑特色 ,反映了当地的宗教文化和建筑艺术,也是龙达城市风貌的一部分。今天阴天,还淅淅沥沥下点小雨,我喜欢这样的天气。 很快就到了西拔牙最古老的斗牛场(The Plaza de Toros de Ronda)了,这是它的西门(如果我的方向没错的话),门口站在两位兄弟,准备斗牛的。这是左边的一位。 这是退后拍到的全景,看到右边的兄弟已经开始做动作了,准备迎接疯牛的到来。左上方能看到斗牛场的屋顶,这座斗牛场建于 1785 年,历时 6 年完成,至今已有近 300 年的历史。 往前走就在这个门,是斗牛场的主入门,说人话叫正门,是观众和斗牛士进出的重要通道。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的古典主义设计。马路很窄,双向双车道,偶尔有车辆驶过。 继续绕着环形的外墙往前走,就到了我以为的东北门,这里是游客进入的大门,门口有一头即将疯狂见红就冲的铁牛,可以看到斗牛场拱形的屋顶。 从东北门进去,首先看到这两兄弟的背影(实际是两位著名的斗牛士,佩佩·希略和佩德罗·罗梅罗,祥后),状似观看远处的斗牛表演,时刻准备上场。下面的蓝字:斗牛艺术收藏。下面的红字:牛、斗牛士和龙达。这是收藏博物馆的门口,我们一会进去看个究竟。 先看看斗牛场,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亲眼目睹斗牛场,以前都是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用手触摸一下,感受到真实和冰凉。这是右半边的照片,斗牛场全部由石头建造,刚才看到的正门就在对面正中央。场内周长约66米,可容纳 5000 名观众。 这是左边的照片,两个合起来正好是一个圆形。观众席分上下两层。 这是退后拍到的整个斗牛场的场景,近处是入门,远处中间的门过去就是正门,刚才我们看到的主入口。通过游客的比例可以想象场子的大小。 这是走到一楼的观众席拍到的场景,注意游客身高的比例。这样的长廊拱门每一层各有 64 个。 这是左侧一楼观众席的视角。两层各有136 根托斯卡纳式石柱支撑整个斗牛场看台。 这是右侧一楼观众席的视角。每个座位上标着序号,从远处游客的身形可以判断建筑的规模。 <p class="ql-block">这是入口处斗牛场一层的疏散平面图 。图上方文字“PLAN DE EVACUACIÓN”是西班牙语“疏散计划”的意思,“Planta Primera”表示“第一层”。图中用红色线条和标识标注了疏散路线、出口位置等关键信息,还标记了一些特定区域。</p> 好了,看完了斗牛场实景,接下来我们就进入博物馆,看一下这里都收藏了些什么好东东。首先是斗牛士的一些穿戴,紧身是必须的,很难想象穿着连衣裙百褶裙斗牛的,牛还没到跟前,自己先绊倒了。那就马上成为牛肉饼了。其次是帅气,看这些帽子,都能想象出斗牛士戴着它们的那种飒爽英姿。还有马鞭、脚蹬等物品。 奥尔良家族的皇家马具坊原属于蒙庞西耶公爵唐·安东尼奥·玛丽亚·德·奥尔良。它存放在他位于加的斯省圣利卡尔·德·巴拉梅达宫殿的马具间里。这批藏品包括从他父亲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那里继承来的珍贵物件,比如在凡尔赛宫皇家接待活动中使用的仪式用马具,或是可追溯至拿破仑埃及战役时期的马穆鲁克卫队的仪式用马鞍。蒙庞西耶公爵自己购置的物品以及从摩洛哥苏丹那里收到的礼物,如日常使用的马具,还有西班牙伊莎贝尔二世的马鞍,都扩充了这一藏品。<br>1969年,唐·阿方索·德·奥尔良-波旁亲王殿下将这批藏品全部捐赠给了萨尔瓦铁拉-帕拉达斯侯爵唐·巴勃罗·阿蒂恩萨·本胡梅亚。如今,侯爵的继承人同意将这批皇家马具存放在龙达皇家骑术学校,以认可家族与该机构的联系,该机构自创立之初就与骑士精神和马术世界紧密相连。家族表达了将这批藏品向公众展出的愿望,以纪念他们的先辈。 根据神话传说,马车的首次使用归功于雅典国王埃里克托尼俄斯,他也是驷马战车的发明者。有一种特殊的马车以太阳神赫利俄斯的儿子法厄同命名,法厄同曾驾驶父亲的战车穿越天空,但后来失控。<br>关于轮子的发明和马车起源的确切信息,已在岁月长河中消散。最早描绘马车的图像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亚述人、埃及人、波斯人以及希腊人,将马车用于三个主要目的:运输、战争与体育运动。 <br>我们所认为的现代马车的基本构件,大约在公元10世纪开始出现。诚然,轿子(一种由人力抬行的运载工具)在文艺复兴时期风靡一时,但自17世纪初起,马车开始发展演变,并在19世纪,无论是使用的广泛程度还是设计方面,都达到了巅峰。 套车是指马车、马匹以及将它们连接在一起的部件(统称为挽具)的组合。套车方式根据马匹数量与排列方式、挽具类型以及驭手的座位安排来分类。<br>按照旧制度君主政体下的传统,只有国王的马车可以由八匹马拉动,王子的马车允许由六匹马拉动,公爵的为四匹,主教的为三匹,而其他人最多只能用两匹马或一匹马拉车。<br>  挽具是将马匹与马车连接起来的一系列装备。如今,最常见的挽具类型是英式或欧式,此外还有波兰式和俄式挽具也会被使用。“卡莱塞拉”(calesera)挽具则仅在西班牙使用,尤其多见于安达卢西亚地区。 这幅油画描述的应该是贵族骑马户外活动,或者游玩的场景。 在这个展厅,我们讲述隆达皇家骑术学校的故事。该校成立于近450年前,最初是一个由骑手组成的贵族团体,肩负着保卫城市及周边地区的职责。我们展示了这所骑术学校如何发展成为西班牙第一所教授军事与马术技艺的正规骑术学校,以及18世纪它如何助力隆达城市扩张,与此同时,斗牛也发展成为一项盛大的公众表演活动。<br>如今,隆达皇家骑术学校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旨在维护其骑术学校,保护学校建筑、档案及文化遗产,确保所有人都能接触和了解沿袭几个世纪以来的传统,现任隆达皇家骑术学校名誉校长是费利佩六世国王陛下。 中世纪欧洲的骑马作战<br>中世纪关于骑马作战部队——骑兵——的概念在整个欧洲留下了印记。骑兵起源于早期的部落民兵。在墨洛温王朝时期(5世纪至8世纪) ,在查理曼为后来的西欧奠定基础之前,大多数军队都是徒步作战,即使那些骑马抵达战场的士兵也是如此。这种情况在6世纪发生了改变,当时经由拜占庭从中国传入欧洲的马镫被采用。马镫带来的稳定性提升预示着马上战士的出现,并促使重骑兵发展成为卓越的军事力量,这一马镫是由一群欧亚游牧民族阿瓦尔人引入欧洲的。<br>起源: <br>最初,加入骑兵部队并不意味着归属于某个特定的社会阶层,更多的是意味着从事同一职业。到了12世纪,这一点在诸如《武功歌》之类的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那些武装起来且身着铠甲的骑兵,共同面对危险、承担风险并分享荣誉,他们开始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意识形态,其中融入了贵族阶层的一些特质。亚瑟王传奇故事开始流行起来:骑马的士兵演变成了骑士,肩负着对抗混乱与邪恶的使命。<br>构建原型: <br>骑兵的这一概念在中世纪晚期(11世纪至15世纪)发展到了巅峰。教会对于基督教战士的理想,推动了骑士世界这一概念的形成,与此同时,第一批源于宗教的军事修会出现在圣地;这些修会后来发展到在欧洲捍卫基督教信仰。 <br>国王和贵族们亲率军队作战。“骑士” 一词让人联想到军事、社会、经济以及意识形态上的优越性。骑士的理想为军事领域注入了一种全新精神,超越了单纯战斗的理念:强调功绩以及一套延续至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 1918年)的荣誉准则。<br>中世纪论著: <br>11世纪出现了关于骑兵教育的论著。所谓的 “王子之鉴” 类书籍是为年轻贵族编写的;“王子论著” 则用于对未来统治者进行道德培养,而 “马术论著” 旨在教导那些即将投身军旅之人。针对马术与骑士精神且蕴含浓厚道德内容的专门训练,在13世纪随着教会作为教义、社会和文化准则源泉的作用日益增强而达到鼎盛。王子、贵族和骑士被视为典范,成为人们效仿的楷模。 西班牙的骑兵与骑士制度<br>在中世纪的西班牙,长达约八个世纪的战争与人口重新聚居模式,催生出了一种不同的骑士精神理念。13世纪欧洲的骑士精神理念,以优雅的宫廷骑士形象为基础。而在卡斯蒂利亚,现实情况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在那里,存在着真正意义上的骑马民兵阶层,即骑兵。他们与贵族并无特别联系,一心专注于战事。这一阶层在从摩尔人手中夺回的领土上的城镇中,拥有不容小觑的权力。<br>有财产要求的骑士: <br>在与穆斯林的战斗中,为了拥有高机动性的部队,国王们向那些愿意骑马参战的平民提供各种特权,这成为他们晋升为城市精英的契机。从1348年起,任何拥有超过一定数额财产的市民,都必须配备马匹和武器。<br>骑兵征召: <br>为了让王室能够有效地开展对摩尔人的战役,组建高度机动的部队十分必要。自愿参战并提供马匹的市民会被授予某些特权,从而得以跻身城市精英阶层。这种自愿招募制度很快就变成了强制征召。自1348年起,所有拥有价值超过一定数额(或征税额)财产和物品的市民,无一例外都必须配备一匹马和武器。各地的征税额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br>西班牙的多样性: <br>卡斯蒂利亚骑兵群体并非整齐划一:这里存在着各类骑马军事力量,它们各自发挥着不同程度的政治与社会影响力。这种多样性与基督教统治的西班牙和摩尔人统治区域之间边境地带的军事局势密切相关,该地区局势动荡、人员流动频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5世纪。这些卡斯蒂利亚军事力量是典型的西班牙现象。本质上,它们属于骑马民兵组织,也被称作 “城镇” 或 “市民” 骑兵,他们承担着参加阅兵、当财富达到一定水平(征税额度)时应入伍服役的职责,并且始终效忠于王室。13世纪上半叶,阿方索十世在其颁布的《七编法》中,从法律层面认可了他们的存在,这部法典是欧洲最重要的成文法典之一。<br>勋带骑士团: <br>这是西班牙首个世俗军事骑士团,在欧洲则位列第二。它由卡斯蒂利亚的阿方索十一世于1332年创立,旨在限制当时那些蠢蠢欲动、企图叛乱的贵族的权力。国王保留了将 “骑士” 荣誉授予在其征战中表现英勇且对王室忠诚的市民的权力。这是为了给骑士阶层注入新鲜血液,并通过将下层社会成员提升为贵族,拓宽贵族阶层的概念。该骑士团的章程宣称,其目的是让成员秉持当时在欧洲已普遍存在的骑士精神理想。章程中包括关于举办马上比武和锦标赛的规则,并且恢复了(此前已废弃不用的)授衔仪式。加入该骑士团是王国中的最高荣誉,最终连女性也有资格获此殊荣。该骑士团大约在1474年解散。<br>龙达皇家骑术学校: <br>1572年,在经历了一系列摩尔人起义,且鉴于南部海岸线面临入侵危险,为防患于未然,腓力二世再次号召沿海地区城镇的杰出市民拿起武器。龙达的贵族和主要市民是首批响应这一号召的人群,他们组建了圣灵兄弟会,这便是如今龙达皇家骑术学校的雏形。这些龙达骑士的首要任务是时刻保持备战状态。 <br>为此,他们建立了一所组织完备的骑术学校,学校最终的永久名称 “maestranza” 便源于动词 “maestrar”,意为 “教授”。同时,他们还饲养并训练用于战斗骑乘(一种骑术风格 )的马匹。 斗牛场的建筑:<br>主广场: <br>主广场(plaza mayor)在近代早期的西班牙城市生活中占据核心地位。它是商业活动的场所,也是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公共展示空间。广场由市政当局所在的建筑主导,但它同样是节日庆典之地,也是精英阶层社交亮相之所。到了16世纪,主广场成为所有主要市政建筑的所在地,同时也是贵族热衷的斗牛活动举办场地。这对当时在新大陆新建城镇的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 <br>一旦节日活动结束,广场就会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然而,斗牛活动带来的诸多不便相当显著,最终斗牛活动开始在远离市中心但又不至于让观众望而却步的地方举行。从18世纪起,专门预留的斗牛场地便不再位于已建成的城区内。<br>城市斗牛场的演变: <br>斗牛场的空间最初源于主广场的矩形形状,后来演变成 “八角广场”(plazas ochavadas)的八角形空间。这些 “广场” 是启蒙运动时期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其建造目的是便于举办斗牛活动。所谓的过渡性广场由专门建造的独立住宅建筑组成,围绕着一个中央庭院或 “广场”(通常为多边形)布局,该庭院或 “广场” 是为公共活动而设计的。木制斗牛场是最早将斗牛活动从人口密集的市中心转移出来的解决方案。<br>圆形的胜利: <br>随着斗牛活动的发展,斗牛场空间的几何设计也在演变。方形或多边形被摒弃,圆形受到青睐,于是首个专门建造的圆形斗牛场出现了。也许圆形最初是自发形成的,当人们观看斗牛游戏且没有防护栏时,人群会自然地围成圆形,因为所有观众都与公牛所处的最危险区域保持大致相等的距离。随着圆形斗牛场的出现,主席(主持人之类角色)的作用变得没那么重要了。现在,无论观众站着还是坐着,无论处于什么位置,都能获得相似的观看视角。这种在观看视角上的 “平等”,使得斗牛成为所有阶层都能参与的活动。<br>龙达皇家骑术学校在18世纪末徒步斗牛(toreo a pie)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选择以圆形建造新的斗牛场,“骑术学校” 实际上为现代斗牛形式的诞生铺平了道路。龙达皇家骑术学校将推动18世纪斗牛活动的发展。在马术表演放弃使用四边形场地,而选择在建造斗牛场时采用圆形后,他们为现代斗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br>现代大众奇观的先驱: <br>在这些新建的斗牛场出现之时,欧洲尚无类似建筑。与西班牙斗牛场最为相似的永久性建筑,是近两千年前罗马人建造的圆形露天竞技场。直到19世纪下半叶,欧洲才开始建造第一批现代体育场馆,而此时斗牛场在西班牙已随处可见,不仅在城市和乡镇,就连从空中俯瞰西班牙,也能看到整个国家布满了人们熟悉的圆形斗牛场。在现存的斗牛场中,龙达的皇家骑术学校斗牛场是世界上首个建成的。 唐·安东尼奥·玛丽亚·德·奥尔良,即蒙庞西耶公爵,是法国国王路易 - 菲利普的第五子。 1846年10月10日,他在一场皇室双重婚礼中,奥尔良(我怎么就想到了烤鸡呢?)迎娶了阿斯图里亚斯公主路易莎·费尔南达。另一对新人是西班牙女王伊莎贝尔二世与唐·弗朗西斯科·德·阿西斯·德·波旁。<br>蒙庞西耶公爵选择安达卢西亚作为居住地,并在塞维利亚、桑图卡尔·德·巴拉梅达和比利亚曼里克的宫殿中组建了自己的宫廷。身为西班牙王位的觊觎者,他开始将基于传统与进步相结合的政治信条付诸实践。他大力赞助艺术事业,推动科学技术进步,还负责管理自家土地的农业经营。 大众节日与贵族马术运动中的公牛 <br>早在9世纪,就有证据表明公牛被用于有组织的马术活动中。但直到13世纪主要基督教王国形成后,这种做法才更为普遍。可以合理推测,公牛在大众娱乐活动和贵族马术活动中同时得到了发展。 <br>在城镇中放公牛奔跑是西班牙各地都会举行的传统活动,后来演变成一场节日庆典,参与人群复杂,有时甚至秩序混乱。与此同时,贵族们发展出了自己的人与公牛表演形式,这是一种更有序、更优雅的活动,旨在展示使用长矛时的英勇和灵巧—— 与大众节日中那种有点混乱的场景形成对比,在大众节日里,人们使用日常工具来杀死公牛。智者阿方索十世(1221 - 1264年在位)谴责了那些以杀牛为职业的人,这些人在众多城镇和村庄组织的原始街头斗牛表演中崭露头角。 <br>在近代,哈布斯堡皇室成员被证明是这项运动的狂热爱好者,他们的参与促使 “皇家斗牛表演”(Funciones Reales)发展起来,这些表演以盛大的排场和隆重的仪式举行。在这些表演中使用的骑在马上控制公牛的早期方法,后来演变成了 “rejoneo”,即骑在马上斗牛的艺术。 现代斗牛 <br>本质上属于马术表演的“皇家斗牛表演”在16至17世纪达到发展巅峰,但随着18世纪初波旁王朝的到来,其逐渐衰落。新君主们对这项与哈布斯堡王朝紧密相关的活动避而远之,贵族们也因此逐渐不再组织和参与这些活动。 <br>尽管有对有组织斗牛活动的普遍禁令,但更为通俗的徒步斗牛版本依然深受欢迎。新的参与者通常是上层阶级的仆人,他们会骑在马上进行斗牛(rejoneadores,骑牛士);还有走街串巷提供斗牛服务的驯牛人;以及屠夫,他们也会在公众场合参与斗牛。实际上,屠宰场成了事实上的斗牛学校。 <br>18世纪末,三位人物崭露头角——华金·罗德里格斯·科斯蒂利亚雷斯、何塞·德尔加多·佩佩·希略和佩德罗·罗梅罗。他们对于斗牛艺术各有见解,而正是他们共同奠定了现代斗牛的基础。1836年,弗朗西斯科·蒙特斯·帕基罗出版《完整斗牛术》,标志着这一进程的高潮。这本书在斗牛的组织、规范和职业化方面树立了里程碑,以满足更成熟、更懂行且要求更高的公众的需求。 那些小伙子们在斗牛过程中把标枪刺向公牛。 斗牛开始前的仪式,类似运动会开幕式。 斗牛士的坐骑被牛拱翻在地。 这位身手矫健,公牛冲过来,他竟然一跃而起。感觉是悟空的徒弟,或者孙猴被借调过去斗牛? 三位骑士联合斗牛,旁边还有女士徒手肉搏。 这位老兄被牛踩翻在地,其他人过来营救。 来呀,我上来了,你够不到了吧 你要敢顶我,老子就刺死你。 大户人家,仆人扮成公牛,陪公子练习斗牛。 《绅士画像》<br>身着斗牛士服饰(堂·拉斐尔·佩雷斯·德·古斯曼) 欧亨尼奥·卢卡斯·贝拉斯克斯,19世纪 布面油画 龙达在斗牛历史中的重要性 <br>皇家骑士团建造的龙达斗牛场,是斗牛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1785年5月19日,当时两位顶尖斗牛士为这座斗牛场举行了落成仪式。龙达的佩德罗·罗梅罗和塞维利亚的佩佩·希略在斗牛场上是对手,在场外却是朋友。他们第一次踏入龙达斗牛场时都是31岁,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流派或风格。 <br>佩佩·希略所采用的塞维利亚斗牛流派,注重展示与挑衅,而龙达流派及其领军人物佩德罗·罗梅罗则更倾向于一种经典且沉稳的风格,透着一种泰然自若。从那时起,龙达在与斗牛相关的浪漫想象中占据了突出地位,这种地位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一直延续。 <br>戈雅风格斗牛赛 <br>首届戈雅风格斗牛赛于1954年举办,以纪念佩德罗·罗梅罗诞辰两百周年。最初由卡耶塔诺·奥尔多涅斯提议作为一次性活动,后由他的儿子安东尼奥接手,将其转变为年度斗牛日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如今,该赛事仍在每年9月初举行,并且依然吸引着斗牛界的关注。 《龙达的公牛》:远没有龙达的少女耀眼。<br>作者:华金·多明格斯·贝克尔,19世纪,纸上水彩画 《龙达郊外的赶牛者》<br>作者:托马斯·斯汤顿·圣克莱尔(1785 - 1847),纸上水彩画. 斗牛士的服饰 <br>如今斗牛士仍在穿着的“亮丽套装”(traje de luces),其设计可追溯到19世纪早期的斗牛士弗朗西斯科·蒙特斯·帕基罗,它实则是漫长演变的结果。早些时候,15至18世纪西班牙步兵所穿的鹿皮绒面短上衣,被认为是最适合斗牛的服装。直到18世纪,皮革仍被用于制作短上衣和马裤。但服装的设计在不断变化。随着塞维利亚和龙达斗牛风格的出现,短上衣演变成了无袖紧身紧身上衣。正是安达卢西亚的斗牛士们,将材质从皮革换成丝绸,并采用了典型的栗色,搭配银色装饰;很快,他们又添加了金色刺绣,而此前金色刺绣一直专属于高级显贵。 从左到右依次为:<div>1、马诺莱特(Manolete)的短上衣 <br>2、卡耶塔诺·奥尔多涅斯(Cayetano Ordonez)“帕尔马小子”(Nino de la Palma)的套装 <br>3、拉斐尔·戈麦斯(Rafael Gomez)“公鸡”(el Gallo)的套装 <br>4、骑马斗牛士(picador)的紧身短上衣 <br>5、兰德斯(Landesa)风格短上衣</div> 龙达的斗牛王朝 <br>龙达作为孕育了两个斗牛士王朝的摇篮,对斗牛历史贡献卓著。这两个王朝在斗牛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均极具影响力。它们相隔两个世纪:罗梅罗家族来自18世纪,奥尔多涅斯家族则活跃于20世纪。 <br>罗梅罗王朝 <br>弗朗西斯科·罗梅罗大约出生于1700年,他是最早使用穆莱塔(用于分散公牛注意力的布)的斗牛士之一。他开创了第一个斗牛王朝,其儿子胡安·罗梅罗(1729 - 1831年)以及四个孙子将这个王朝延续下去。四个孙子分别是:加斯帕尔·罗梅罗(1756 - 1773年,在萨拉曼卡的斗牛场中丧生);安东尼奥·罗梅罗(1763 - 1802年,在格拉纳达的斗牛场中丧生);何塞·罗梅罗(1750 - 1822?年),以及其中最为著名的佩德罗·罗梅罗(1754 - 1839年)。佩德罗和何塞都曾是弗朗西斯科·德·戈雅画作的描绘对象。 <br>奥尔多涅斯王朝 <br>卡耶塔诺·奥尔多涅斯·“帕尔马小子”(1904 - 1961年)是第二个斗牛王朝的奠基人。他的儿子安东尼奥·奥尔多涅斯(1932 - 1998年)继承并延续了这个王朝。安东尼奥·奥尔多涅斯是20世纪斗牛界的杰出代表,堪称大师中的大师。他的孙子弗朗西斯科·里维拉·奥尔多涅斯和卡耶塔诺·里维拉·奥尔多涅斯,至今仍在传承由“帕尔马小子”开启的家族斗牛事业。 女性与斗牛 <br>历史记录为我们讲述了一位18世纪中叶的女性的故事。当时公牛被驱赶着穿过她所在的街道,她会迎上去,解下披肩,像在斗牛场中那样对公牛做闪躲动作。这表明,一些女性,无论是宫廷贵妇还是普通民众,对公牛的兴趣不仅仅停留在观看斗牛比赛上。有些女性曾骑在马背上刺牛或杀牛;还有些女性,即便没有骑马的优势,也会徒步与公牛搏斗,不顾人群或专业评论家的强烈反对。1908年的一项法律规定女性参与斗牛为非法行为,1934年这一限制被取消,但1940年又重新实施(不过允许女性骑马斗牛)。1978年,这一限制再次被取消。 <br>在现代斗牛活动的早期,似乎存在一定的宽容度,有证据表明早在1654年就有女性参与斗牛。1769年,弗朗西斯卡·加迪亚从她的家乡格拉纳达出发,游历西班牙的斗牛场和广场,徒步或骑马与公牛搏斗。斗牛士库罗·吉伦(唯一在龙达斗牛场丧生的斗牛士)是女斗牛士特蕾莎·阿隆索的积极支持者。有两位著名的女斗牛士被画家们铭记:尼科拉萨·埃斯卡米拉·拉·帕胡埃莱拉为戈雅当模特,特蕾莎·博尔西则是古斯塔夫·多雷一幅肖像画的主角。19世纪末有记录显示,多洛雷斯·桑切斯·拉·弗拉戈萨身着男装,与男性同行一起在斗牛场进行了一场备受好评的表演,并有“拉斯诺亚斯”团队随行。 2019年巡回斗牛赛LOGO。 上面写着:公牛,但是看上去却像牛排。下面红色的衣服让人联想到斗牛,下面是龙达。龙达的牛何去何从?被宰了?还是被斗了? 支持还是禁止:争议 <br>对斗牛活动的反对与斗牛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几个世纪以来,反对斗牛主要有三大理由:宗教与等级制度方面的、经济方面的,以及伦理道德方面的(对动物的残忍)。在这三个理由中,如今仅最后一个仍具影响力。道德层面的反对观点在15至17世纪达到鼎盛,其依据是一种观念,即明知会危及生命(以及灵魂)却仍为之是错误的。1567年,教皇庇护五世颁布的教皇诏书《论教众福祉》(De Salute Gregis )认为,斗牛表演 “更像是魔鬼所为,而非人类之举”。任何在斗牛场丧生的斗牛士都无法获得临终圣礼,也不能葬于 consecrated ground(译注:通常指经过宗教仪式祝圣的墓地)。被发现观看斗牛的神职人员会被逐出教会。 <br>现代斗牛是启蒙运动(反宗教反封建运动,勇哥注)的产物,而基于理性的反对观点同样如此。这些观点认为,斗牛是一种野蛮且落后的展示,既无伦理价值,也无经济益处(不利于培养富有生产力的劳动力)。反对者包括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如加斯帕尔·德·霍韦利亚诺斯和阿兰达伯爵,他们都是查理三世治下的大臣。1805年,查理三世颁布法令,在整个王国禁止斗牛。这项禁令直到独立战争结束后才被解除。 斗牛的起源 <br>有关公牛在人类社会中重要地位的最早考古和艺术证据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其分布范围广泛,从伊比利亚半岛到中国都有发现。在距离龙达仅8公里的皮莱塔洞穴,以及法国蒙蒂尼亚克附近的拉斯科洞穴中,都有距今1.4万年的洞穴壁画。在西班牙黎凡特地区,约7000年前绘制在墙壁上的公牛图像似乎曾是人们崇拜的对象。 <br>公牛是所有古代文化象征体系的一部分,常被用来代表某些神灵的超自然特质。公牛的形象出现在印欧语系和闪米特语系的宗教中,以及古典神话所描述的葬礼、婚礼仪式和祭祀典礼上。公牛代表着勇气和男子气概,早在史前时期就有人类逗弄或猎杀公牛的证据。考古学家发现,公元前3000年,在苏美尔城墙脚下就有与公牛进行仪式性搏斗的证据。 <br>斗牛,与所有牛科动物一样,其基因谱系可追溯到原牛,字面意思为 “原始之牛”(学名Bos primigenius)。原牛大约50万年前存在于北非、欧洲和亚洲,并且与它的基因后代——原始家牛(Bos taurus primigenius)共同生存了数千年。 耶稣母子两出现在博物馆门口旁边的一个壁龛里,感觉像范冰冰的广告,出现在没有手机信号的偏远乡村一样。无微不至且合情合理。 <p class="ql-block">从斗牛场出来,我们就去龙达的老城看看,把龙达分为新城和老城的,是下图右下角的这个深深的峡谷,横跨其上的是一座新桥(Puente Nuevo)和一座旧桥。老城中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遗迹保存完好,修道院、宅邸、博物馆、教堂遍布街头巷尾。从新桥望过去,右边一侧,可以看到老城的白房子、红土地、深峡谷。</p> 左边一侧,还可以看到一群游客在白房子前面看峡谷,有什么问题都不要想不开,尤其在这个地方,一旦下去,可真是万劫不复啊。 这个100-120多米深的沟壑名为埃尔塔霍峡谷(El Tajo Canyon)。东西走向(看来我没有转向,方向正确),将龙达小镇一分为二,峡谷里蜿蜒流淌的是瓜达雷文河。 新桥,这座18世纪的石桥是龙达的标志性建筑。横跨埃尔塔霍峡谷,将这个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城市连为一体,从桥上穿过可以看到下面高耸陡峭的悬崖。从Jardines de Cuenca瞭望新桥,角度最佳。峡谷的深邃与小镇的白色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禁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初建于 1735 年,但竣工 6 年后意外倒塌,造成 50 人丧生。1751年重建,历时42年,于1793年建成。桥高达98米,相当于30层楼高,跨度为216英尺(约65米),桥身全部用石块砌成。有1大3小共4个拱洞,造型雄浑壮观。其两根柱式桥墩直插谷底,桥身没有使用任何其他支撑物,在视觉上更为壮观。中段的桥拱暗藏着一间约60平方米的房间,曾作为死刑犯的拘留所,西班牙内战时期双方都曾用其关押和折磨犯人,现已关闭。18世纪龙达小城人口增长需要扩张,在老桥倒塌后,新桥的修建为新老城区提供了更为安全和便利的交通连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交流。(注意图中人物大小比例,可以得出桥的宏伟) 老城的房子以白色为主,白色小镇也因此得名,尽管峡谷的峭壁崎岖不平,甚至沟壑深陷,也无需担心上面的房子被撕裂或解体塌陷。 沿着新桥新城区一侧峡谷边缘一直走,然后从右手边一个小门进去,顺台阶下行,就可以从西侧看新桥,再向左侧沿着峡谷边缘走,就看到老桥了,下图中中间的桥洞映入眼帘。 从上面这个位置看老城,一群红色的房子,典型的西班牙安达卢西亚风格。该风格融合了摩尔人建筑元素,常见暖色调外墙。建筑带有塔楼,部分窗户设有黑色铁艺栏杆,周边植被丰富,建筑依地势而建,与自然环境相互映衬 。 拾阶而下,漫步过老桥,就是一个陡坡上行了,可以看到费利佩五世拱门了,周围的红墙。我们绕到了老城的背面,准确的说,是西北角。 走过拱门,回头看,这就是著名的菲利佩五世拱门了。1741年,最初的新桥坍塌,1742年,在腓力五世统治时期,原摩尔人进城的大门被扩建,形成了菲利佩五世拱门,在1793年新桥建成前,它是连接隆达新旧两城的唯一通道。建筑融合了巴洛克元素与传统西班牙建筑风格,拱门的石工工艺复杂精细,有精美的雕刻和装饰,还设有一块纪念牌匾,上面刻有腓力五世的纹章,展现出18世纪西班牙建筑的宏伟气势。位于隆达老城入口处,曾是进城的必经之路和重要交通枢纽,见证了大量的人员往来和贸易活动,如今是游客进入老城探索历史文化的重要通道,也是欣赏隆达白色建筑群的好地方。 沿着石子坡路上行,再回头,雨中的龙达老城透着庄重、沉稳、沧桑。 右手边是一堵白墙,两盏锈灯,一扇锈迹斑斑的编花铁门。 再往上走,就是这幢黄色的老房子,估计是住宅、宗教场所或公共建筑(等于没说),注意二楼阳台门两侧的小人雕塑,每侧有两个,一男一女,感到害羞的是男人,双手遮住关键部位。门前有一个古老的十字架立柱,给人一种古朴厚重的感觉。 这座老城里面有回教宫殿、摩尔王之家、圣母玛利亚主教堂等古建筑,有些还在修缮中,未能入内参观。 在一个小巷子入口处,有这样一家店,上面写着:龙达葡萄酒体验,在接待处预定门票,可以预约你今天的品酒活动。 在上图的左边、马路对面就是这家“浪漫旅行者之家(Casa de los Viajeros Románticos)” 。建筑外墙为白色,有两个圆形小窗,墙面上有色彩鲜艳的壁画、装饰性文字和人物图案,极具特色。这里展示了过去浪漫主义时期旅行者在隆达的经历和故事,是了解隆达历史文化和往昔旅游风貌的窗口。其墙面上的壁画和文字记载了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不仅是建筑景观,更是文化展示的载体,吸引着对隆达历史感兴趣的游客前来参观 。 这样的小巷子在老城随处可见,巷子不宽,路面全部是石子堆砌,很光滑,雨天更加湿滑,遇到上下坡,需小心翼翼的行走,否则,可能就是一个老太太钻被窝呲溜了。 一个不经意的小店,挂出的商品也透着艺术感,让我想起摩洛哥,但这里比摩洛哥更高级,更雅致,更干净。这不是乱比喻,因为这里曾经被摩尔人统治过772年(公元713年,直到1485年被加蒂斯侯爵占领)。而摩尔人的组成中,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占主要成分,而柏柏尔人就是摩洛哥人的祖先。 公元前 46 年,罗马人进入西非,将当地非洲人称作 “毛利人”,这是摩尔人称呼的雏形。公元 7 世纪,伊斯兰教兴起后,阿拉伯人四面扩张,708 年伊斯兰教传入北非,大量当地人接受阿拉伯语并皈依伊斯兰教,多种文化的族群融入其中,摩尔人逐渐形成。 路面干干净净,行人稀少(雨天的缘故),两侧白色的墙面,不时探出的街灯和阳台上坠下的花瓣支撑,拱形装饰的大门,间或也有红色的房子穿插其中,却不违和。 红色的房子,爬满藤本植物,棕榈树,温馨的咖啡店,一种超然的感觉,立马感觉自己也成了西班牙贵族,什么侯爵之类的^_^。 雨一阵紧一阵松,咖啡店里一位白发长着悠闲的看着手机,旁边几位游客也在此歇脚,为了让自己的侯爵身份更充实,我要了一杯咖啡,装模作样的品起来。 店里的空间很紧凑,墙上放着大幅画作,有看得懂的,有类似毕加索看不懂的,藤条椅子,壁炉的火烧的很旺,店里的温度比室外高很多,暖洋洋的。我在国内,基本不喝咖啡,欧洲出游,才会偶尔端一端,一般也不会影响睡眠,大多是因为白天走路多,比较累,晚上能睡得和没有心跳的猪类似。 接下来我们从一个下行的台阶下去,到峡谷的谷底看新桥的全貌,这是远处山上的景色,依然是白色的房子、烟雾、山峦,有山水画的味道。 右边悬崖边上已经看到盛开的桃花了,顶上白色的房子绵延过去,就是瞪着大眼张着嘴巴的新桥。 继续说摩尔人,711 年,摩尔人在非洲柏柏尔人将军塔里克・伊本・齐亚德率领下入侵欧洲基督教的伊比利亚半岛,经过八年征战,征服了南部大半个西班牙,把西班牙人赶到了北方,但 732 年在图尔战役中被法兰克人击败,未能进一步向东北进军跨越比利牛斯山。此后数十年,摩尔人统治了北非以及西班牙除了北部和比利牛斯山区的巴斯克地区。1031 年,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诸泰法分裂,之后被北非的穆拉比特王朝统治。1212 年,基督教各王国联盟在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八世带领下将穆斯林赶出西班牙中部,但在格拉纳达的摩尔人王国仍在伊比利亚南部安达鲁西亚保持了三个多世纪的繁荣。(沿着台阶继续下行,看到不同的景色) 越往下走,桥的构造就越清晰,注意桥左侧贴着峭壁有一个巨型圆柱垂直高耸,宛如...,你想到了什么?莫非海明威就是因此而想到私奔的吗?天呐。 把镜头拉近看,就更清晰了(那个高耸的圆柱体,哈哈,太像了),一大三小4个拱形桥洞一目了然。龙达新桥是西班牙上镜率最高的建筑物之一,是众多艺术家和作家的灵感源泉,吸引了奥森·威尔斯、欧内斯特·海明威和詹姆斯·乔伊斯等在此留下足迹。《丧钟为谁而鸣》也与新桥的历史有关。 走到谷底看对面,峭壁上面的房子,就有我们住的酒店了,现在知道我们住在哪里了吧?白色的房子零星点缀在绿色的植被中,很有诗意。 摩尔人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阶层,包括贵族、自由民、奴隶等。阿拉伯 - 柏柏尔摩尔人的社经地位通常较高,多为贵族与自由民,黑摩尔人多数是奴隶。不同阶层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享有不同的权利和地位。(我把镜头拉近才发现,峭壁上芝麻一样的小黑点原来是乌鸦) 摩尔人信奉伊斯兰教,多属逊尼派,在其统治地区,伊斯兰教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伊斯兰教的教义和价值观对摩尔人的社会生活、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摩尔人在建筑方面有着卓越成就,如阿尔罕布拉宫(此行没有安排),其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阿拉伯、伊斯兰和西班牙本土文化元素,以精美的装饰、复杂的几何图案和优雅的拱门等为特色,体现了摩尔人高超的建筑技艺和独特的审美观念。1492 年 1 月 2 日,格拉纳达的最后一个穆斯林堡垒臣服于新近统一的基督教西班牙王国,摩尔人在西班牙的统治结束。此后,穆斯林们被迫在离开西班牙和皈依基督教中选择,受到了严重的歧视和迫害,其文化和传统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如今,摩尔人主要生活在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和毛里塔尼亚等国家,仍然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在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终于结束了一天的暴走,想找个小店吃晚餐,这是没有被选中的店,但收获了照片,店里的装修、氛围给我们提供了了解当地饮食文化的参考。 距离太近,空间太小,无法举起相机拍,太不礼貌,就把相机跨在脖子上,相机放在胸前,也不看取景器,盲拍,以免引起骚动和不安,即便如此,老司机依然被人发现在拍照,看左边这小子警觉的样子,拍完赶紧离开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