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孔外景</p> <p class="ql-block">孔庙前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孔庙又称至圣庙,是祭祀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封建社会一直被奉为正统思想。并曾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许多国家,为表达对孔子的尊崇和对儒学的推崇。历史上曾有12位皇帝亲临曲阜致祭,并将孔门弟子和历代儒学大师一百七十二人配祀孔庙。孔庙始建于春秋,经历2000多年,历朝各代近百次增修扩建,至明清时形成现在的规模,占地14万平方米,庙内存有汉以来历代石刻1000余块,尤以汉魏六朝碑刻、汉画石像和明清雕龙石柱驰名中外。</p> <p class="ql-block">金生玉振坊建于明嘉靖17年(15 38年),由时任山东巡抚胡缵宗题写。“金声玉振”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如同奏乐,已金钟发生,以玉磬收韵,集众音之大成,以此来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金声玉振”赞扬孔子的思想像编钟、编磬的奏鸣,高雅纯正,绵绵不绝。“金声玉振”在此既是对孔子思想的高度赞扬,更是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太和元气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坊额由时任山东巡抚曾铣所题。“太和”二字取自《易经》“保合太和,乃利贞”。</p> <p class="ql-block">至圣庙坊始建于明弘治13年(1500年)。原坊额篆刻“宣圣庙”,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建时易名“至圣庙”。坊上华表、辟邪等饰物具有威严、庄重之义。</p> <p class="ql-block">宋代孔庙的大门,当时称“中和门”,取《中庸》文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自明代扩建孔庙改建时,改为“大中门”。</p> <p class="ql-block">洪武碑亭,始立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弘治十二年(1499年)毁于火灾,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立。现存碑亭为民国年间重建。</p> <p class="ql-block">曲阜孔庙奎文阁体现了中国古建筑杰出的抗震性能。康熙七年(1668年)在山东南部发生一次8.5级的地震,史称郯城大地震。但23米高的奎文阁能够安然无恙,岿然屹立。达到了墙倒屋不塌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桧</p> <p class="ql-block">历朝皇帝留下的碑文啊。</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始建于宋崇宁三年(1104年),因大成殿而得名,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语意。东为金声门,西为玉振门。清雍正二年(1724年)火后重建,世宗题写门匾、对联。</p> <p class="ql-block">孔庙“钩心斗角”奇特景观。十三碑亭院内,大成门房檐的一端插入了另一座房屋的两层屋檐的中心位置,这就是所谓的“构心”。屋檐的左右四角相对,即所谓的“斗角”。这是古代建筑师通过榫卯结构将许多木头组合成构件,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这个叫什么?我倒忘了。应该是,也是典型的勾心斗角。就是一座建筑的角插入了另一个建筑里面。</p> <p class="ql-block">石柱上的龙让人摸得发亮。</p> <p class="ql-block">先师手植桧是为大成门内东侧石栏围护的桧树,树东石碑由明万历年间杨光训手书。据记载古桧原为孔子亲手所植。今存桧数为清雍正十年(1732年)以古树桩下复生的新枝长成的。</p> <p class="ql-block">上香坛</p> <p class="ql-block">杏坛是孔子当年讲学授徒的地方,金代在杏坛上建亭,元世祖至元四年重修,明穆宗隆庆三年重建,是一座朱红色柱子的高大亭阁,阁内有坛,坛前有四棵杏树。渭为杏坛,牌匾为乾隆皇帝御题。</p> <p class="ql-block">这棵是2000多年的桧树。</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与故宫太和殿,岱庙天贶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前有十几根雕了很多龙的石柱。</p> <p class="ql-block">孔子像</p> <p class="ql-block">两棵千年的古桧树。</p> <p class="ql-block">金声门始建于宋崇宁三年(1104年)为大臣们的东掖门,清雍正二年(1724年)火后重建,清世宗题写的门匾对联。</p> <p class="ql-block">坐马车到孔府。</p> <p class="ql-block">孔子是圣人啊。但这个门就是圣府啊。</p> <p class="ql-block">家府里的千年古树</p> <p class="ql-block">进大门叫圣府,进里面的小门叫圣门。</p> <p class="ql-block">孔府仪门,明弘治16年(15 03年)建。因额悬明世宗朱厚熜赐“恩赐重光”扁而得名,习称仪门或塞门。</p> <p class="ql-block">阁老凳。孔府二堂两侧摆放的红漆长凳,名叫阁老凳。明嘉靖年间权臣严嵩跋扈骄奢。横行朝廷被弹劾,来孔府请求衍圣公为他求情时曾在此凳等候衍圣公接见。因为衍圣公不徇私情,对其避而不见,所以这两条凳子又被称为“冷板凳”。</p> <p class="ql-block">清朝皇帝写的寿</p> <p class="ql-block">太湖石。</p> <p class="ql-block">孔府惩罚下人的跪我们这搓衣板了。</p> <p class="ql-block">孔府内宅屏门有一幅彩色壁画,名曰“戒贪图”。画中貌似麒麟的动物,就是传说中的“犭贪”,其生性饕餮,贪得无厌,壁画彩云中,全是被其占有的宝物,包括“八仙”的宝贝。但他并不满足,仍妄图将太阳吞入腹中,最后落得个葬身大海的可悲下场。</p> <p class="ql-block">后花园位于孔府后部,始建于明代中期。园中有假山,水池,花亭,凉亭,奇石,盆景,石几,石凳,竹林古树点缀其间,占地一公顷,清嘉庆年间,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重修时,置入铁陨石数块,故又名铁山园。</p> <p class="ql-block">五柏抱槐。“五君子柏”近四百年的树龄,一树五干,中间生长一枝槐树。五枝柏树围绕在周围,因此称作“五柏抱槐”。曾有诗赞曰:“五干同枝叶,凌凌可耐冬。“五柏抱槐”非同种但同根,有大爱无疆,博爱包容之势。从诞生之日起,便受到孔氏族人的精心呵护。被赋予了同甘风雨、和谐共生的精神文化内涵,成为孔氏家族千百年来同舟共济,互爱互助的生活象征。</p> <p class="ql-block">到孔林。</p> <p class="ql-block">孔林两侧有许多的树,一边是孔子的寿辰有73,一边是孟子的寿辰84。</p> <p class="ql-block">孔林的第二道门,始建于元代,弘治7年(1494年)重建,后多次重修、改建。此门是在鲁国故城北门“龙门”的基础上建立,两侧林墙为鲁国北城墙遗址。</p> <p class="ql-block">洙水桥,始建年代不详,北宋《鲁国之图》中即有此桥,现存为明代重修。洙水,在周代原为鲁国都城北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墓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二年(14 14年),清代重建。古代大凡地位显赫之人的墓葬,均有严格的葬制,此门凸显了孔子墓的神圣,表达了对孔子的尊崇。</p> <p class="ql-block">享殿。始建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历代重修,孔子墓前的重要附属建筑,是墓祭时摆放礼品及宣读祭文的地方。1950年朱德总司令在此殿召开重要的军事会议。</p> <p class="ql-block">乾隆拜孔临时写的碑。</p> <p class="ql-block">子贡手植楷。传为孔子弟子子贡亲植,楷树,即“黄连树”。此树于康熙年间被雷击焚毁,仅存树干。康熙年间立碑建亭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乾隆驻跸亭。乾隆一生多次到阙里祭拜先师孔子,亲祀孔子庙,诣孔林酹酒。此亭为乾隆十三年(1748年)拜谒孔子墓时的纪念建筑。</p> <p class="ql-block">孔伋墓。孔伋(前483年…到前402年),字子思,孔子嫡孙,战国初期著名哲学家,儒家学派重要传承者。“亚圣”孟子,深受其理论学说的影响,形成了思孟学派。孔氏族人尊孔伋为三世祖。</p> <p class="ql-block">宋真宗驻跸亭。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一月,真宗赵恒封褝泰山,返京过阙里,谒孔子庙,拜其墓。此亭为纪念赵恒拜孔子墓而建。</p> <p class="ql-block">孔鲤墓。孔鲤(前532年…前482年)字伯鱼,孔子之子。孔鲤一生守家奉母,亲聆其父在庭诗礼之训,先孔子而亡,孔氏族人尊为“二世祖”。</p> <p class="ql-block">孔子墓。圣人</p> <p class="ql-block">学生子贡守墓处。</p> <p class="ql-block">霞了两颗门牙的才是真的孔子像。参观完毕。</p>